吐蕃和唐朝可以说是共同成长的兄弟,都建立于公元618年,吐蕃成就的霸业是青藏高原历史上少有的,对当地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今天所说的西藏就来源于英语中的吐蕃。
青藏高原上一直都存在着统治势力,在松赞干布执政之前,都是各自为政的,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统一政权。占据地盘的大小以及稳定与否的外部环境,对王朝的发展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松赞干布站在父亲的肩膀上,成功实现统一大业。
唐朝和松赞干布的吐蕃是同时诞生的,由于唐朝是在先进的中原地区,虽然经过隋朝末年的战乱,始终有强大深厚的家底和发展动力。唐朝在太宗李世民的统治下,迅速步入正轨,发展强大起来,此时的吐蕃在松赞干布的带领下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劲头。
松赞干布是一位有名的雄主,他对唐朝的态度前后也发生很大变化,胸怀远大抱负的松赞干布在高原上傲视天下,对于初生的唐朝也并不放在眼里,多次派出军队对唐朝边疆进行试探。
公元638年,唐朝与吐蕃之间爆发了历史闻名的松州之战,此战唐朝的主将是大名鼎鼎的侯君集,他是唐朝开国名将,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
在这场战斗中,侯君集所率领的唐朝军队让松赞干布认识到大唐军威,要知道此时的大唐是横扫周围少数民族的,蛮夷部落纷纷归降唐太宗。
松赞干布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他发现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与唐朝抗衡,因此主动与唐朝化干戈为玉帛,顺利求娶到贤惠的文成公主,此次联姻对西藏和唐朝都是利好消息,对双方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基本是被好战派葛尔家族控制,吐蕃以及周围的很多地区都被纳入到统治范围内,当唐朝正在历经安史之乱时,吐蕃的赤松德赞却乘虚而入,强占了大唐的陇右地区以及北庭都户府、安西都护府。
吐蕃为什么死死盯住强盛的唐朝,而忽视羸弱的印度呢?事实上,吐蕃对印度的软弱无力心知肚明,选择与唐朝为敌,背后另有原因。
首先要说明的是,吐蕃并不是没有攻打过印度。吐蕃在赤松德赞执政时期,他对外扩张的渴望非常强烈,不仅仅是对唐朝进行侵扰掠夺,而且对印度也毫不客气。
当时赤松德赞要建造一座白塔,有臣民向赤松德赞表示印度有佛祖的真身舍利。当赤松德赞知道后,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即派出一支精锐部队去印度“迎娶”舍利。
说是迎娶,实际上就是抢夺,以武力让当地人屈服,然后乖乖交出佛祖舍利。由此处也可以足见赤松德赞的自信程度,可以想象赤松德赞天不怕地不怕的脾气,对印度自然也是不会放过的。
果然不出所料,在赤松德赞精锐部队的打击下,印度当地武装毫无抵抗能力,途径之初皆是望风归降,就这样一支小小的精锐部队就将恒河北岸的土地占为己有。
赤松德赞的吐蕃军队攻城掠地毫无挑战,顺利获得要迎回吐蕃的佛祖舍利,但是在撤退的时候,据说赤松德赞只留下了四位士兵把守恒河以北地区,而就是仅仅四位士兵,足足让印度臣服五十年之久。
赤松德赞的印度之行犹如是探囊取物,如果他真的想要攻打印度,可以想见并不是一件难事,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赤松德赞放弃攻打印度的呢?
首先是吐蕃人对印度气候的不适应。
吐蕃军队终年都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经过世世代代的物竞天择早已适应了这里的高寒气候,青藏高原被誉为“第三极”,就是因为这里的寒冷气候。
反观印度,这是处于热带地区的国家,虽然当时还没有所谓的热带划分,但是人体对温度高低的感受是同样灵敏的。印度的环境让吐蕃将士难以适应,因此对印度并不适合吐蕃人在扩张之后作为自己的栖息地。
其次是吐蕃仍然保持着游牧民族特性。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原文明早早就进化到农耕文明时代,而位于北部广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始终保持着更为原始的生活方式。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由于生产生活环境存在巨大差别,导致在战争掠夺上游牧民族经常处于上风地位,但是游牧民族一直也保持着劫掠财物的原始目的。
吐蕃同样如此,不管是与唐朝和亲还是劫掠唐朝边疆地区,目的都是为了钱财,和亲是温和地发展经济,劫掠是粗暴地暴敛钱财。劫掠印度对于吐蕃来说虽然面临的风险较小,但是收获也相当可怜,因此吐蕃对劫掠印度并不热心。
回头再来看看唐朝,唐朝的繁华让世界震惊,而丝绸之路作为唐朝连接西域地区的经济命脉,吐蕃对丝绸之路的打劫是非常容易的,几乎是家门口的事。
从丝绸之路上能够获得财富要比攻打印度高得多,因此吐蕃愿意倾尽一生来与唐朝硬碰硬,主要还是从收益回报来衡量。
最后吐蕃地广人稀难以控制广大领土。
历史上游牧民族曾经以强大的武力横穿欧亚大陆,所到之处也是战无不胜,给当地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战争过后却不能对土地形成长期有效的统治,其主要原因就是人数不足。
吐蕃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位于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生活的自然环境导致不会有大量的人口,这就注定吐蕃不会发展成为疆域领土面积很大的帝国,因为即使占领土地也不能形成实际有效的控制。
总结一下,吐蕃作为和唐朝同时期的王朝,一直致力于攻打强大的唐朝,而忽视实力羸弱的印度,主要原因是印度地理环境不适合吐蕃发展、攻打唐朝能够带来更丰厚回报、吐蕃人口不足以支撑统治更大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