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他评价很高,可以说他凭一己之力为大明王朝续命60年。这位出色的政治家、改革家,在他死后却遭到当朝统治者的清算,家人下场凄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少年神童,立志高远
张居正,年少时又叫白圭,1525年出生于湖北江陵。张居正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家学渊源。张居正祖父在某天晚上,看见皎洁的月光照落湖水中,在那中间游出了一只白色乌龟。于是就把孙子取名“白圭”。
张居正从小聪慧好学,小小年纪就展现了惊世骇俗的才华,十二岁那年就考中秀才,成为远近闻名的江陵神童。当时的荆州知府李士翱十分赏识他,给他起名叫居正,希望他做人做事秉公居正,做于国于民都有利的事情。这也就是张居正的名字的由来。
张居正从此更加不敢懈怠,继续在学业上精益求精。十六岁时张居正考中举人,二十三岁时中了进士,是二甲第九名,被授予庶吉士。从此,正式开启了他的官场之路。
仕途曲折,改革图强
明朝时候的皇帝,为了巩固皇权,没有设立丞相一职,而是设立了内阁,选几个人一起议事做决定。张居正入朝为官后,拜入内阁重臣徐阶门下。
徐阶非常重视发展经济,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上做出了不少贡献。得益于这位恩师的教导,张居正耳濡目染之下也开始着眼民生国计,为他日后在政坛中一展抱负打下良好基础。
张居正在嘉靖二十八年写下《论时政疏》,这是他第一次奏请政治改革,希望能够引起朝廷重视,为国家发展助力。但这些都没引起当权者的重视,明世宗和首辅严嵩根本就无视他的存在。这让张居正对政治权力斗争有了新的认识。
张居正之后又重新回归翰林院当职,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希望能有朝一日成为老师徐阶那样有影响力的能臣。
嘉靖皇帝去世后,他的儿子隆庆帝继位。隆庆帝没登基之前,张居正曾是自己伴读,以前就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发觉他是个人才,于是就擢升他为吏部尚书兼内阁学士。
张居正进入内阁也正式开始进入权力中枢地带。这时明朝的统治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可以说内忧外患非常严重。在国内,到处都是流民,并且闹起了大饥荒,民间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状。
北方的鞑靼率兵长驱直入,侵犯大明边境,并且鞑靼还打算拥立大同巡抚登基称帝。恶意制造了庚戌之变,在大明朝廷引起很大震动。
此后,严嵩下野,徐阶成为内阁首辅,张居正开始得到重用。在徐阶的领导下,明朝朝廷开始改革弊制,纠正冤假错案,并且上下一线大败鞑靼,促使鞑靼不敢兴兵犯境,保证了北方边境地区的和平。
1572年,明穆宗隆庆帝驾崩,他的儿子朱翊钧继位,年号万历。由于年幼,太后李氏代为辅助。李太后与小万历十分倚重张居正,又由于他之前在朝政上的作为,直接任命张居正为内阁首辅。
也就是这一年开始,四十七岁的张居正开始真正施展他的政治才华,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他一手领导,对整个朝廷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涉及到各个方面。
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当时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为他日后埋下祸患。他实施的改革新政中明确规定,所有地方政府的赋税不能高于农民收入的三成。如有违例,全部一律革职查办,绝不放过。
河南官员贪污舞弊,收取当地赋税达到五成,但上缴了三成给朝廷。张居正查实后就将所有涉案官员,从中央二品大员到地方官吏全部追究查办。近三十名官员全部革职论罪,当时社会关系网盘根错节,这一下就得罪了朝廷上下很多人。
张居正对皇宫的事务也横加干预。万历皇帝生母的六十岁大寿时,皇帝开口就跟朝廷要二十万两银子,张居正严词拒绝。他专门写奏章劝谏皇帝,现在老百姓都吃不饱,皇帝怎么可以如此铺装浪费,陛下和皇宫内的用度都得节省点。
万历表面接受了劝谏,心中却开始忌惮张居正,不过碍于他名望大、门生多,不能处置他。
死后凄惨,被落井下石
张居正当了十年的内阁首辅,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五十八岁时病死于家中。在他去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联合其他六位官员弹劾潘晟。
潘晟是张居正的得意门生,一直力主改革实施新法。他的失势,正式开启了朝中大臣对张居正的清算。雷士帧等人把张居正生前所有门生几乎全部革职查办。
万历帝很快开始从他的门生直接查到张居正头上,要求查明张居正及相关亲友的财产来源。刑部办案人员在张居正家里搜出了白银一万两,黄金五百两。
刑部人员严刑拷打逼问张居正长子,要他把钱的来源一笔一笔都交代清楚。长子不愿受辱,在狱中与妻子上吊自杀。次子发配边疆,饿死在路上。三子自杀没死,发配边疆。四子,五子贬为庶民。
那时张家获罪,十几口人全部藏身在江陵郊外的一处破房子里。官府发现后将他们围困了几十天,等待打开门的那一刻,所有官兵都被眼前情形惊呆了。堂堂前内阁首辅之家,已经有好几个饿死。官兵也不管那么多,直接把张家所有人抓走。
皇帝又褫夺所有张居正的谥号。派特务一直监视张氏子孙,一旦有异心,格杀勿论。在皇帝的授意下,雷士帧时不时找张氏子孙的麻烦。总之就是要他们张家后代不得好过。
结语:
皇权之下,人性扭曲。皇帝不敢在张居正生前找他麻烦,却在他死后让其后人遭罪。张居正对大明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就算他私生活有亏,也不能如此对待他的后人。
参考文献:
《明史》
《张文忠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