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古以来,这种情况就发生过不知道多少次,当一个人功成名就后,那他身边的其他人,也能分享到一些红利,就比如汉高祖。当初刘邦成为皇帝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找上了门,希望他能给自己封一个官职,或者是赏赐一些财富。最终所有与刘邦与有亲戚关系的群体成为了皇族,而他的那些朋友,也都得到了或高或低的赏赐,就此改变了人生。
一、朱元璋的做法
刘邦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特别是对于一些草根出身的皇帝来说,这种情况更为普遍,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想要坐稳皇帝这个位置,必须得要有大量支持自己的人才行,与自己利益是一致的亲戚朋友,自然是首选。那么问题就来了,朱元璋在这件事情上是怎么做的?是和刘邦一样?还是有着不一样的做法?他的兄长和姐姐早亡,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子侄的?下文就为大家带来此问题的详细介绍。
如今人们对朱元璋的评价,基本是好坏参半,普遍认可他立下的功绩,同时又对他晚年杀功臣的做法予以批判,觉得这太不尽人情。但有一点大家可能不知道,朱元璋固然对那些功臣下了狠手,但是他对自家亲戚,那真的是没得说,基本没下过死手,即便是洪武后期,这些人也活得好好的,每年还可以从朝廷领取到大量的“工资”,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一情况直到朱棣削藩才发生改变。
二、王爷
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除了早夭的皇子之外,其他的儿子全被封为亲王,而且是那种实打实的亲王,并不是只顶一个虚衔,每一个王爷都有一块封地,还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封地内的财政、律法等权力,都被他们掌握着。除此之外,朝廷还会给予一定的供奉,亲王头衔每年可以从朝廷领取到五万石米、两万五千贯钱、四十匹锦、三百匹紵丝等物资,而且每到过节的时候,还会有额外的赏赐。除了亲生儿子之外,朱元璋的那些侄子和堂兄弟们,也都得到了不菲的赏赐。
比如他的大哥朱兴隆,被追封为南昌王,二哥朱兴盛被追封为盱眙王。可能很多朋友觉得这不过是追封而已,对于朝廷没什么影响,这里大家就忽略了一点,明朝时的爵位是可以继承的,这些王爷的位置,之后都被他们的子女继承了。比如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他死在了打天下的时候,后来被追封为靖江王,然后由他的子女继承了此位置。从这些点大家就可以知道,明朝花在皇亲国戚上的钱是非常多的,比如一位一品高官,年薪为一千零四十四石米,也就是说,养一个没什么用的亲王,可以养五十位一品高官,这还不算其它物资。
三、被财政拖垮
大家试想一下,明朝每年将大量的财政用于这方面,财政方面能不出问题吗?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到了明朝末年,朱氏皇族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百万,朝廷每年一大半的收入需要来供养他们,这样就导致养不起有战斗力的军队,某个地方出现了天灾,也没有资金来赈灾。在这样的情况下,李自成在受灾地区高呼一声,立刻就拉起了一只庞大的队伍,而明朝由于朝廷根本就没有钱,连军饷都发不出,哪里挡得住这些起义军,于是没过多久,明朝灭亡。
问题就来了,朱元璋是何等聪明之人,他难道不知道自己这样的做法,会给朝廷带来这么大的风险吗?他难道没有吸取汉朝灭亡的教训吗?事实上朱元璋的确失算了,他的本意只是想让皇亲国戚去稳定地方,结果没想到地方都已经稳定了,后来的皇帝居然还不进行改革,最终致使局面越来越差。
结语:
总的来说,朱元璋的做法在明朝建国初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时天下刚刚平定,还有着很多的野心者,如果他不通过这样的做法,将天下紧紧地攥在手中,可能明朝就要赴秦朝或者隋朝的后尘了。不过此做法到了后期,就对明朝没有任何用处了,反而还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致使明朝也亡于这一点。后来的清朝吸取了此教训,王爷基本是虚衔,而且每过几代还要降一级,每年从朝廷领的“工资”也相对较低,有效的解决了此问题。
参考资料:
《打油诗》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