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代榜下择婿:书中自有颜如玉,捉个状元当女婿

宋代榜下择婿:书中自有颜如玉,捉个状元当女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517 更新时间:2024/2/8 0:57:47

代科举制度完善,科举是当时朝廷选官拔吏的主要途径,大多数学子都会把登科及第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日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者常成为宋代中上层人士择婿争夺的目标。

为“榜下择婿”

“榜下择婿”又称“榜下捉婿”,在宋代,每当到了科举考试揭榜那一天,官僚地主、达官显贵等宋代中上层人士很早就会去“择婚车”,为的是选新科进士做自己的女婿。安石“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自绿衣郎”一句,正描绘了榜下择婿的盛况。诗句中的金明池是北宋时一个很有名的皇家园林,当皇帝宴请新科进士时,新科进士就会身着一身绿衣从此经过,道路两旁也会有许多身穿红裙的女子围观评议。

宋代的婚姻少问阀阅,与唐以前崇尚门阀的社会风气已经截然不同。宋代求婿,愿意求“贤才”,而科举则是一个判断贤才的标尺,科举及第者,则是贤才。“郎才女貌”中的“郎才”是贤才,即科举登第的男子。宋代榜下择婿,求婿者可以不问婿的家世,不问人品,甚至不问婚否,但这位婿必须是高第者。

宋代中上层人士不在少数,但能够登第的贤才极少,故而这些人士会想办法展开对婿的激烈争夺。有钱者和有势者竞相择婿,使得读书人在婚姻上的际遇与登科前完全不同。读书人在登科以前,往往被人瞧不上,但在登科后就会身价倍增,选择配偶的主动权也大大增加。

宋代择婿之风兴起原因

首先,榜下择婿之风的兴起与宋代科举制度的盛行有很大关系。宋代“尚官”,宋人常常把宋代称为官人的世界,拥有财富的人想要权势,而当了官的士大夫则想要谋求更高的官职,宋代的中上层人士想要靠近高官,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榜下择婿”。宋代当官的主要途径是科举,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及第者的社会地位提高,这种科举出身与门第出身一样,都被社会尊重。科举出身者社会地位提高了,他们的经济特权也就随之扩大,社会地位与经济特权的获得,促使世人对及第者心生厚爱。

其次,宋代择婿之风兴起,表明当时人们的择偶观念发生了改变。在宋代以前,人们择偶十分注重门第,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冲击,这种门第观念逐渐变淡。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使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学子有了脱颖而出的机会,这逐渐改变了社会风气,促使轻门第、重才学的择偶观念产生,同时婚姻论财的风气也逐渐盛行。

宋代这种择偶观念在一定程度是趋于公平的,因为不同阶层的人群有相互接纳的机会,但深入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与矛盾是在逐渐加大的,看似郎才女貌的婚姻也不一定是幸福美满的婚姻,因为其中掺杂着太多复杂的纷争与利益。

宋代择婿之风的影响

“榜下择婿”风气的盛行对宋代的婚姻制度以及当时的社会化、风气、经济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择婿之风使一些出身低下的科举及第者身价倍增。“榜下择婿”是公权力进一步世俗化的体现,无论是择婿者还是被择者,都可以有自己的考量,这也使得女性在父家及夫家的地位随着择婿风气的盛行而提升。

宋人缔结婚姻,大多数以利益为先,婚姻变成了家族投资,榜下择婿之风使得婚姻论财的风气变本加厉,对后世婚姻制度风气造成了影响。

使宋代的读书风气变得更加浓厚,同时推动了宋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宋建朝初期的政策就是以文治国,故而十分重视读书人。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吸收读书人参政,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推行科举取士。宋代官员社会地位高,十分受人尊重,再加上科举取士还可成为与富商联姻、享受荣华富贵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使得人们更加发奋读书。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正是当时的客观写照。

宋代婚姻重科举及第者促进了科举制的兴盛,也使得科举制日趋完善。科举取士逐渐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有些人为了达到目标,开始不择手段地在考试中作弊。为了杜绝这种不良现象的发展,宋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科举考试规则,这些规则丰富和完善了科举制,并对后世考试防作弊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商人通过与科举及第者联姻挤入社会上,不仅提高了社会地位,还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参考资料:

《婚姻与社会》

《科举制和衣冠户》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深夜办公时,宫女送来一碗热粥,朱元璋:来人,拖出去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为啥要斩送粥的宫女,朱元璋宫女吻戏,朱元璋的弟弟汪二保被宫女骂

    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年,元朝的蒙古族统治者残暴无道,不顾连年天灾干旱,一味的增加赋税。当时的老百姓饱受天灾之苦和官吏的压迫,很多人都断粮了。朱元璋一家更是如此,朱元璋出生在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家庭环境困难也就算了,偏偏兄弟姐妹还很多,这么多张嘴,根本就养不起。朱元璋16岁那年,又爆发了蝗灾,整个村子上

  • 帝王残暴,国家黑暗?金庸:明朝是中国历史最腐朽的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帝王残暴残暴是从明朝建立之初就可见端倪。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一个残忍的帝王。且不说几千年来改朝换代都是伴随着累累白骨。然即便建朝称帝,为了巩固地位,为了集中皇权,明太祖时期的腥风血雨也愈演愈烈。朱元璋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起到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统称为胡蓝之狱,就是朱元璋为固皇权而大行杀戮之典型。

  • 张居正死后遭清算,家眷被官兵围困在家几十天,开门惨象让人胆寒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居正为什么死后被抄家,清算张居正全文阅读,大明王朝1566张居正

    历史上对他评价很高,可以说他凭一己之力为大明王朝续命60年。这位出色的政治家、改革家,在他死后却遭到当朝统治者的清算,家人下场凄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少年神童,立志高远张居正,年少时又叫白圭,1525年出生于湖北江陵。张居正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家学渊源。张居正祖父在某天晚上,看见皎洁的月光照落湖水中

  • 《清平乐》:仁宗夜闯城门被拦,宋代皇帝连自家“门”都出不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平乐仁宗闯城门,清平乐宋仁宗临死前说的话,清平乐中的仁宗是什么

    宋仁宗剧照最近,古装大剧《清平乐》正在热播,第一集就是宋仁宗赵祯未遵守宫门律例,夜奔出宫,欲去看望在永定陵守陵的生母李顺容。可是,赵祯先是被定陵守卫拦住,后被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给事中,帝师晏殊婉言劝住,最终无功而返。宋代皇帝为何连自家“门”都出不去?那么宋代的城门管理法令是怎么样的呢?内城法令严

  • 宋朝兴起“风筝”,小儿堂后放风筝,风筝原来从宋朝就已流行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飞跃风筝和雷达风筝,传统风筝现代风筝,风筝的线怎么往风筝上绑

    在现代社会,估计人没有多少人玩过风筝了,即使没有亲手放过风筝,也见过各色各样,花样百出的风筝,某些城市还有关于风筝比赛的活动。这么"现代化"的娱乐活动其实已经有千年历史,甚至用途也多样化。风筝被发明于春秋时期,墨翟花费三年以木头制成木鸟,但是只飞了一日便坏了,这是风筝的原型。后来鲁班以竹为原料材质代

  • “靖康之耻”后,南宋复仇有多狠?700万金人仅仅剩下10万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关于南宋靖康之耻的资料,靖康之耻时南宋在干嘛,靖康之耻后如何成立南宋

    宋朝时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段时期人们的娱乐活动也是相对较多的。但是宋朝统治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重文轻武。要知道,军队的实力是国家安全的保证,若是每个士兵都是病怏怏的,周围的那些国家不打你打谁?北宋之所以如此屈辱的被灭,和统治者的这一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靖康之难过程宋朝的开国皇帝想必大

  • 《水浒传》里,那个卖梨的郓哥,才是“潘金莲事件”的背后赢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水浒传里卖梨的郓哥,郓哥怎么读,卖脆梨的郓哥

    打虎英雄武松,拥有过人的勇气,即使面对老虎也从容不迫,临危不惧。武松有一个哥哥,叫做武大郎,要说起这两兄弟,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武松身材高大,武大郎却身材矮小,武松英勇过人,武大郎只靠卖炊饼为生。而值得一提的是,武大郎娶到了一个貌如天仙的老婆,叫做潘金莲。潘金莲与西门庆两人有着不清楚的关系,为了掩

  • 宋仁宗赵祯:表面繁华的北宋,实则是一地鸡毛的惨淡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梦归秋辰:第506期)公元1022年,宋真宗去世,年仅13岁的宋仁宗开始闪亮登场了。但这时候北宋是女人当家,于是赵祯在连续摸鱼十一年后才正式亲政。赵祯相比于自己的父亲来说,他更有识人之明,而且他有一种让北宋变好的向往。但当时宋真宗给赵祯留下了“三冗”和农民起义相继爆发的烂摊子。庆历新政公元1043

  • 女流氓套路朱元璋,欲进宫为妃!第二日冷笑:不剐了你,朕不姓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允许平民姓朱吗,朱元璋夫妻最怕的女人,朱元璋进宫完整版

    这一日正值盛春,艳阳高照、和风阵阵,令人精神倍爽,朱元璋便领着四个替身侍卫到京城的郊外查访。此时明朝刚刚建立不久,经过长期的战乱,百废待兴,百姓也终于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尽管生活还是比较穷困,但总算是看到了希望。对于民间的景象,朱元璋还是略显满意的,毕竟刚刚开国,如果再给他数十年的时间,他一定会创

  • 朱棣缺少兵器,此人用鸭鹅叫声帮他搞定,神如明朝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棣的兵器库,明朝朱棣军事能力如何,朱棣对诸葛亮的评价

    有两种说法,第一则是按当时明朝的继承制度,传位应首传长子,长子若死,则传长孙。朱元璋长子是朱标,但英年早逝,他儿子就是朱允炆。因此就算朱元璋如何喜欢朱棣,最终还是把皇位给了长孙。 还有一种说法是朱棣生性企图心特别重,朱元璋早有提防,两人关系并非史书上记载的那样好,只是朱棣掌握大权之后令官员按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