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制度完善,科举是当时朝廷选官拔吏的主要途径,大多数学子都会把登科及第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日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者常常成为宋代中上层人士择婿争夺的目标。
何为“榜下择婿”
“榜下择婿”又称“榜下捉婿”,在宋代,每当到了科举考试揭榜那一天,官僚地主、达官显贵等宋代中上层人士很早就会去“择婚车”,为的是选新科进士做自己的女婿。王安石“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自绿衣郎”一句,正描绘了榜下择婿的盛况。诗句中的金明池是北宋时一个很有名的皇家园林,当皇帝宴请新科进士时,新科进士就会身着一身绿衣从此经过,道路两旁也会有许多身穿红裙的女子围观评议。
宋代的婚姻少问阀阅,与唐以前崇尚门阀的社会风气已经截然不同。宋代求婿,愿意求“贤才”,而科举则是一个判断贤才的标尺,科举及第者,则是贤才。“郎才女貌”中的“郎才”是贤才,即科举登第的男子。宋代榜下择婿,求婿者可以不问婿的家世,不问人品,甚至不问婚否,但这位婿必须是高第者。
宋代中上层人士不在少数,但能够登第的贤才极少,故而这些人士会想办法展开对婿的激烈争夺。有钱者和有势者竞相择婿,使得读书人在婚姻上的际遇与登科前完全不同。读书人在登科以前,往往被人瞧不上,但在登科后就会身价倍增,选择配偶的主动权也大大增加。
宋代择婿之风兴起原因
首先,榜下择婿之风的兴起与宋代科举制度的盛行有很大关系。宋代“尚官”,宋人常常把宋代称为官人的世界,拥有财富的人想要权势,而当了官的士大夫则想要谋求更高的官职,宋代的中上层人士想要靠近高官,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榜下择婿”。宋代当官的主要途径是科举,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及第者的社会地位提高,这种科举出身与门第出身一样,都被社会尊重。科举出身者社会地位提高了,他们的经济特权也就随之扩大,社会地位与经济特权的获得,促使世人对及第者心生厚爱。
其次,宋代择婿之风兴起,表明当时人们的择偶观念发生了改变。在宋代以前,人们择偶十分注重门第,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冲击,这种门第观念逐渐变淡。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使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学子有了脱颖而出的机会,这逐渐改变了社会风气,促使轻门第、重才学的择偶观念产生,同时婚姻论财的风气也逐渐盛行。
宋代这种择偶观念在一定程度是趋于公平的,因为不同阶层的人群有相互接纳的机会,但深入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与矛盾是在逐渐加大的,看似郎才女貌的婚姻也不一定是幸福美满的婚姻,因为其中掺杂着太多复杂的纷争与利益。
宋代择婿之风的影响
“榜下择婿”风气的盛行对宋代的婚姻制度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风气、经济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择婿之风使一些出身低下的科举及第者身价倍增。“榜下择婿”是公权力进一步世俗化的体现,无论是择婿者还是被择者,都可以有自己的考量,这也使得女性在父家及夫家的地位随着择婿风气的盛行而提升。
宋人缔结婚姻,大多数以利益为先,婚姻变成了家族投资,榜下择婿之风使得婚姻论财的风气变本加厉,对后世婚姻制度风气造成了影响。
使宋代的读书风气变得更加浓厚,同时推动了宋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宋建朝初期的政策就是以文治国,故而十分重视读书人。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吸收读书人参政,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推行科举取士。宋代官员社会地位高,十分受人尊重,再加上科举取士还可成为与富商联姻、享受荣华富贵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使得人们更加发奋读书。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正是当时的客观写照。
宋代婚姻重科举及第者促进了科举制的兴盛,也使得科举制日趋完善。科举取士逐渐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有些人为了达到目标,开始不择手段地在考试中作弊。为了杜绝这种不良现象的发展,宋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科举考试规则,这些规则丰富和完善了科举制,并对后世考试防作弊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商人通过与科举及第者联姻挤入社会上,不仅提高了社会地位,还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参考资料:
《婚姻与社会》
《科举制和衣冠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