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你知道史上最长一年有多少天吗?武则天:朕的久视元年有444天

你知道史上最长一年有多少天吗?武则天:朕的久视元年有444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072 更新时间:2024/2/16 23:44:09

众所周知,公历平年是365天,如2019年;公历闰年是366天,如2020年;农历平年最长有355天,如2003农历癸未年;农历闰年最长有385天,如2006农历庚子年。

而公历年的年初是1月,年末是12月;农历年的岁首是正月,岁末则是十二月,这都是现代人习以为常的常识。

如果按农历年来算的话,一年有385天已经是很长了,那它是不是史上最长的一年呢?

讲真,385天还真不是最长一年!史上最长的一年,是武周则天皇帝在位时期的公元700年,这一年有444天。

可能会有人诧异了,怎么可能嘛!不管是古今还是中外,所用的历法,无不都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来确定的,谁都知道一年的约数就是360天,加上闰月也不到390天,你这444天怎么来的?

当然是皇帝为了体现他的正统性以及君权神授、滥施淫威搞出来的呗!而这个皇帝就是时下的热播剧《风起洛阳》中的圣人、历史上的则天神皇武曌。

大唐永昌元年(689)十一月,自认是周天子后裔的神皇武则天亲享明堂,大赦天下,宣布把正使用的夏正,改为周正,以建子月为正月,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十二月为腊月,改旧正月为一月,大酺三日,并自创“曌”字为名。

什么是夏正?什么是周正?这都什么意思呢?

所谓夏正,就是夏朝以建寅正月为岁首,阴历正月初一,就是夏历的元朔。

所谓殷正,就是殷商以建丑十二月为岁首,阴历十二月初一,就是殷历的元朔。

所谓周正,就是周朝以建子十一月为岁首,阴历十一月初一,就是周历的元朔。

这就是历朝历代所承认的三正,和建子月的黄帝历、建亥月的颛顼历、建丑月(后改为建子月)的鲁历,合称古六历。

那什么又叫建子月、建亥月呢?

古人为了度量时间,使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两两搭配,组成60组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来标记年、月、日、时,这就是干支历,又被称为甲子历。

上古时代是以北斗七星的运转,来计算月令,如《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所说:“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这句话中的“斗”,就是指北斗七星的斗柄,斗柄循环旋转,周而复始,一个周期为一岁,而古人又把斗柄顶端的指向称之为“建”,就按照节令为基准,把一年划分为十二月建。

古代还有一句谚语,“一二三阳开泰,斗柄回寅万事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每一年的寅月、寅日、寅时,北斗的斗柄刚好指向寅位,正是一年之春、一年之始,所以就把正月称为寅月,即建正之月。

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据迁公《史记·历书》记载,夏禹以建寅正月为正,称之为孟春,即夏历的寅正。

殷商代夏后,就以建丑十二月为正,就是把每年的十二月当作岁首之月,即殷历的丑正。

到了周武伐纣坐了天下,又以建子十一月为正,就是把每年的十一月当作岁首之月,即周历的子正。

秦王政一统天下后,又以建亥十月为正,就是把每年的十月当作岁首之月,即秦历的亥正。

刘邦建立汉朝承袭秦历,也以建亥十月为岁首,一直到汉武帝元封七年(前104)五月,改用太初历,才以建寅正月为岁首。

读者君们可以去看看《汉书》本纪,在武帝太初元年之前,每年的岁首都是冬十月,到太初元年及以后,每年的岁首才变成春正月。

因为汉武帝改用太初历,就导致太初元年(前104)有15个月:

即秦历冬十月、秦历十一月、秦历十二月、秦历春正月、秦历二月、秦历三月、秦历四月;

夏历五月、夏历六月、夏历七月、夏历八月、夏历九月、夏历十月、夏历十一月、夏历十二月,共计442天,成为仅次于公元700的史上第二长的年份。

太初历使用了188年,到了汉章帝元和二年(85)二月,开始改用《四分历》,再之后就是景初历、元嘉历等等。

虽然历法在不同时期都有所改变,但基本都没有脱离《太初历》的基础,并都以夏历建寅正月为岁首,一直延续至今,我们能在正月初一过春节,就是源自于此。

不过,并不是没人更改过夏历,从汉朝到民国,就曾有四位帝王短暂地更改过历法、变动过岁首,这四位特别各色、特别会折腾的皇帝,分别就是新帝王莽、魏明帝曹叡、周则天大帝武曌、唐肃宗李亨。

第一个折腾家是安汉公新帝王莽,他在大汉居摄三年(8)十一月的时候,改元初始,宣布以十二月癸酉朔,为建国元年(9)的正月之朔。

也就是说,他把汉朝通行的夏历建寅正月岁首,改成殷历建丑十二月岁首,把寅正改为丑正了。

在他的操作下,公元8年,就只有夏历正月、夏历二月、······夏历十一月,共计十一个月。

而公元9年,就从殷历正月(即夏历12月)、殷历二月(夏历1月)、殷历三月(夏历2月)、······殷历十二月(夏历11月),共计12个月。

新朝的殷历丑正,只使用到王莽倒台,就被汉家刘氏天子重新恢复成夏历寅正。

第二个折腾家是魏明帝曹叡,他在青龙五年(237)三月,下诏更改历法,和王莽一样改行殷历,以建丑十二月为正,把青龙五年三月改为景初元年四月。

也就是说,公元237年,从夏历正月、夏历二月、夏历三月(改为殷历4月)、夏历四月(殷历5月)、夏历五月(殷历6月)、夏历六月(殷历7月)、夏历七月(殷历8月)、夏历八月(殷历9月)、夏历九月(殷历10月)、夏历十月(殷历11月)、夏历十一月(殷历12月),只有11个月。

而公元238年,则是殷历正月(夏历12月)、殷历二月(夏历1月)、殷历三月(夏历2月)、殷历四月(夏历3月)、殷历五月(夏历4月)、殷历六月(夏历5月)、殷历七月(夏历6月)、殷历八月(夏历7月)、殷历九月(夏历8月)、殷历十月(夏历9月)、殷历十一月(夏历10月)、殷历十二月(夏历11月),共计12月。

曹叡改行殷历的时间不到三年就被废弃,还没莽哥时间长。景初三年(239)殷历正月初一,实际是夏历的十二月初一,曹叡驾崩,养子曹芳即位。

到了殷历十二月,实际是夏历的十一月,曹芳下诏复用夏正,以建寅正月为正始元年(240)的正月,原来属于殷历的建丑正月,改为景初三年的后十二月。

这样一来,公元239年,就有13个月,分别是殷历正月(夏历12月)、殷历二月(夏历1月)、殷历三月(夏历2月)、殷历四月(夏历3月)、殷历五月(夏历4月)、殷历六月(夏历5月)、殷历七月(夏历6月)、殷历八月(夏历7月)、殷历九月(夏历8月)、殷历十月(夏历9月)、殷历十一月(夏历10月)、殷历十二月(夏历11月)、后十二月(夏历12月)。

第四个折腾家是唐肃宗李亨,他在上元二年(761)九月二十一,下诏去掉尊号,只称皇帝;去掉年号,只称元年;又效法曾祖母则天皇后,改周正,以建子十一月为岁首,月份以所建为数。

就是说,这家伙抛弃尊号,丢掉年号,把大唐通行的夏历,重新改成周历,这是要向武则天看齐吗?还是再次革大唐的命?

好在他只折腾了半年不到,就在次年(762)四月十五,改元宝应,重新恢复夏历,以建寅为正月,月数如旧了。

因为李亨的这番操作,导致公元761年,就是大唐元年,只有正月到十月,共计10个月。

而大唐二年,即公元762年,则有14个月,即周历建子月(夏历11月)、周历建丑月(夏历12月)、周历建寅月(夏历1月)、周历建卯月(夏历2月)、周历建辰月(夏历3月)、周历建巳月(夏历4月)、宝应元年夏历五月、······十二月。

就是因为这些折腾家们,随心所欲更改历法,才让某一年的天数或长或短,但史上最长的一年,并没有让王莽、曹叡、李亨遇上,而是让女皇武则天碰上了。

武则天在永昌元年(689)十一月,改夏正为周正,以建子十一月为正月,改永昌元年的十一月,为新年、即载初元年(690)的正月,并把建丑十二月改为腊月,把建寅正月改为一月。

这样一来,公元689年,就只有夏历正月到夏历十月,只有10个月。而公元690年,仍有12个月,却是周历正月(夏历11月)、周历腊月(夏历12月)、周历一月(夏历正月)、周历二月(夏历二月)、······周历十月(夏历十月)。

武则天更改历法,自然是为自己称帝做准备的,所以才废夏历行周历,她自诩为周朝后裔嘛!要革唐命,自然要换掉李唐的正朔。

不过,武周的周历也只推行了11年,到了圣历三年(700,五月五日改元久视)十月初十,则天大帝就下诏恢复旧正朔,废弃周历,复夏历,改夏历一月为正月,仍为岁首,周历正月依旧改为十一月。

正是因为武则天恢复了寅正,再碰巧遇到这一年是闰七月,致使公元700年就成为史上最长的一年:

周历正月(夏历11月)、周历腊月(夏历12月)、周历一月(夏历1月)、周历二月(夏历2月)、······周历十月(夏历10月)、夏历十一月、夏历十二月,共计15个月,444天。

这一年存在两个年号,从正月初一(夏历十一月初一,即公历699年11月27日),到五月初四(夏历五月初四,即公历700年5月26日)是圣历三年。

从五月初五(即公历700年5月27日)改元久视,到十二月三十(即公历701年2月12日),则是久视元年。

对了,大名鼎鼎的狄胖胖,就死在这一年的九月二十六,即公历700年的11月11日。

其实,不管是三代夏、商、周,还是短命的新朝、武周,他们废弃先朝正朔,自行更换历法岁首,不过是为了宣示他们的正统和天命。

可见,不管是什么历法、宗法,都要为政治服务、向皇权折腰,统治者们才不会管是否符合时令节气、是否会给小百姓制造困扰。

话说回来了,如果说王莽、武曌折腾正朔,是为了自己取代旧朝、称帝建国做准备,那曹叡和李亨,就实在是瞎折腾。

但曹叡好歹是因为下头人报告说,在某地看见黄龙了,所以才改正朔、易服色,总是有点由头,和前几位相比,李亨的行为就真有点一言难尽。

他本来就没过多少太平日子,多数时间都在颠沛流离,结果到生命最后一刻前,还在使劲折腾,自己宣称“欲垂范而自我,亦去华而就实”,向世人展示自己追求简朴,不尚浮华的德操呢,但还不到半年,就又自我否定,就足见这位李大家不过是瞎折腾罢了,总不会是病急乱投医吧?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三国志》、《旧唐书》、《新唐书》、《公历农历转换器》等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有喜欢辽夏金元以及宗庙迁祧、后宫八卦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

更多文章

  • 晋朝统一了三国,开创了泰康盛世,为什么历史存在感却这么低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晋朝是怎么取代三国的,泰康盛世,晋朝三国统一背景音乐

    晋朝是从曹魏的手中夺取政权,采取的是弑君的手段,并不是名正言顺的获得的晋朝的历史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其主要建立者为司马炎,而司马炎是当时曹魏政权的臣子,他通过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得皇位,为了得到皇位在篡位的过程中他甚至不惜采取了弑君的手段,这与当时君君臣臣的传统儒家的主流思想完全相背离,因而饱受

  • 一生战功赫赫的秦叔宝,晚年时,为何会受到李世民的冷眼相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世民收服秦叔宝,秦叔宝比李世民大多少岁,秦叔宝跟随李世民击退后汉大军

    遥想他的晚年,确实有一点凄惨,因为别的武将不论是封地还是官爵,都远远的超过了他。但是为什么其他武将能得到李世民的青睐,他却会被李世民逐渐疏远呢?多年在外征战,秦叔宝身体抱恙,因此他的官位停步不前作为一名武将,秦叔宝的前半生,可谓是战功赫赫,然而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他的身体也逐渐出现了变化的趋势,等到

  • 东晋史家孙盛的水平如何?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东晋孙盛,东晋中期史学家孙盛,唐庚为什么说孙盛是小人

    孙盛的高祖父孙资是魏明帝的宠臣,权倾朝野,且擅于计谋,为曹魏政权出力颇多。孙盛虽然在西晋末年遭遇动乱,从中原家乡迁居江南,但仍算得上是太原大族之后。生平入仕东晋政权以后,孙盛长年担任东晋诸位文武名臣的僚佐。他早期在名将陶侃手下任参军。咸和九年(334年)陶侃死后,由晋成帝之舅、征西将军庾亮接替其职,

  • 唐朝一大臣,指责唐太宗:你还不如隋炀帝!唐太宗:说的对,重赏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上对唐太宗的评价,为什么唐太宗不惩罚他反而赏赐他,评价唐太宗的正确方式

    咱们都知道,隋炀帝杨广当时一意孤行去修建大运河,虽然这事从后市看来算是“功在千秋”,但从当时来看无疑是劳民伤财的,不过蠢哥一直坚持的观点就是隋炀帝也不算昏君,只是过于急功近利罢了。当然,为了统治需要,在唐太宗看来(或者说是故意抹黑),绥阳帝必须是个昏君,有人将他比作隋炀帝,甚至还不如隋炀帝,这无疑是

  • 唐代的西域还是汉文化为主,为何等到清朝平定西北后充满异域风格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为什么唐朝平定西域,平定西域全景图,平定西域献俘礼图讲解

    其实西域在宗教和文化改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文明的辐射、宗教的传播以及唐朝以后中原王朝国力下降等多种因素有关。历代王朝中如果说对中亚、西域影响最深的应该是大唐王朝,自从唐朝以后很少有中原王朝的影响力越过葱岭抵达中亚。怛罗斯之战后大唐为了应付中原安史之乱,不断抽调安西都护府精锐会中原平叛。中亚和西域才易

  • 李世民知道有女主武王的预言,为何不处置武则天以绝后患?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李世民知道武则天的命运,武则天秘史李世民吻戏,武则天刘晓庆李世民

    唐朝将被姓武女主取代,李世民听后并没有杀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女君主,改写了中国女性人物的悲惨历史,女性终于抬起了头,武则天执政的这些年被人们所诟病,有人敬佩这个女君主,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斥责。当初在贞观年间,坊间就一直流传着“唐朝三代之后出现一位姓武的女皇帝”,这个传闻所言非虚还是实现了。其

  • 为什么唐玄宗治理出一个开元盛世,却还有人说他前生精明后生昏?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假如唐玄宗死在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疆域图完整版,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丞相

    唐玄宗是不是一位有实力的皇帝?李隆基在晚年虽然贪于享乐,对朝堂之事不管不问,不过这不能否认是他创建的“开元盛世”。在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后,唐朝就陷入混乱,武氏李氏进行了皇位争夺。直到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唐朝才再次的稳定下来。李隆基从小机制过人,继承皇位后他对政治、军事方面都做出了改革,而且

  • 唐朝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宰相”?读完这篇文章您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同时能有几个宰相,赞皇县唐朝六任宰相,唐朝宰相张九龄简历

    政事堂,是唐宋时期宰相办公的地方,也曾叫做中书门下(唐玄宗开元年间)、政事厅(后晋)、都堂(宋代元丰改制后)。唐高祖李渊代隋建唐后,进一步完善了隋代的五省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的政治制度。以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令、侍中)为宰相。同时,规定宰相们在门下省议政,而将议政场

  • 安乐公主并不安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苦难童年,父母愧疚弥补因为安乐公主李裹儿是出生在父皇母后被废帝位后的流放路上,当时仓促拮据到,他的父亲解下自己的衣服去包裹新出生的她,因此得名裹儿。因为这个遭遇,李显韦氏夫妻对幼女百般宠爱无所不从,安乐从小就养成了骄纵的性格,在她家里,她就是老大,她妈是老二,她爹只能是老三。李显重登帝位后,因为大女

  • 同样是名将,同样为隋朝立下赫赫战功,结局迥然不同,令人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隋朝十大名将名单,隋朝名将宇文成都,隋朝名将刘方的肖像

    在隋朝建立的过程中,同样涌现出一批良臣猛将,而这二位将领则在众多将领中都足以名列前茅。没有他二人,隋朝的统一大业不会那么的顺利,隋军也难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黄龙(建康)。他二人就是韩擒虎和贺若弼。韩擒虎,出身于名门世家,父亲韩雄就是北周大将,大功在身。虎父无犬子,这韩擒虎也生就一副英雄相貌,魁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