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后宫妃子为什么都要梳“两把头”?

清朝后宫妃子为什么都要梳“两把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110 更新时间:2023/12/29 19:06:00

虽然宫中妇女都梳“两把头”,但整个清朝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也有过较大的变化和改进的过程。清初,皇室处于草创”,典制很不完备,妇女的头饰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寻因此头发梳得极为简单。两把头梳得很低,两翅几乎与肩耳边齐。这是因为梳头时要把前后左右的头发都照顾到,所以两翅不可能梳得太高。那时,皇后在宫中“主内”,管六宫生活之琐事。国家在上升时期,生活上都比较节俭。后妃们衣着、首饰都不甚华贵,就连乾隆的宠后孝贤皇后,平时头上也不戴珍珠、金、玉的首饰,戴绒花、通草,以崇尚节俭。道光以后,“两把头”的两翅逐渐增高、增大,这是续进了假发的缘故。慈禧当权时,不仅“垂帘听政”主外。

“主内”更甚。慈禧素以爱打扮而受咸丰的宠爱,“两把头”经常变换花样。最后,对“两把头”作了彻底的改革:“孝钦皇后时制成新式,较往时之髻尤高满洲妇女咸效之”。这是用“布袼褙”档案上记载为“布合牌”)做成形似扇面式的外壳,外边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戴到头上。脑后的燕尾也用假发做,然后用铁丝勾在硬壳上。这个燕尾比真发的要长,几乎挨到领口上。特别是慈禧身居皇太后以后,衣着头饰更加讲究,“常御之服为黄缎袍,上绣粉红色大牡丹花”外边罩着用3500颗珍珠串成网状的大披肩,头上常是并排几朵大花,再加各种珠宝流苏,风流之极,为宫中一大奇谈两把头”梳时很复杂,但满族妇女都具备自己梳头的能力,都以自己会梳两把头为荣。在清宫里,皇后、妃嫔都是一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闲人。只有每天梳头是她们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各宫主位身边众多的宫女之中,都设有专门伺候梳头的“吗吗哩”,可她们的任务是等主位把头座固定后,将头发平分两份时,协助主位拿其中的一把等主位做好一把后,再做另一把。也有太监伺候主位梳头的,慈禧时曾阿谀“老佛爷龙体康健,梳头不掉一根龙须”的不就是总管太监李莲英吗?曾经侍候末代皇后婉容梳头的司老太太也讲过:“我只给皇后递梳子,举镜子。”

首饰种类多样,质地等级不等,插戴的场合、时间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一是以身份高低为据,二是个人喜爱为宜。如皇后、皇贵妃、嫔、妃等或多或少头上要有金、玉珠、宝等质地的头饰,贵人、常在、答应、宫女除了每年领到宫内发给的一般首饰外,还要看各宫主位的赏赐,赏给什么戴什么。年轻人大多喜欢色彩艳丽的,老年的或寡妇们则戴淡雅素洁的。宫内遇有喜庆之事,如婚嫁,元旦、端午中秋等节,或是皇帝、皇后、皇太后生日时,宫中女眷花枝招展,戴福字簪、寿字簪、万字簪、喜字簪、龙凤簪、花篮簪、吉祥富贵扁方、牡丹凤凰扁方、佛手流苏、盘肠流苏及各种应节应时鲜花,如四月的玉兰花,五月的牡丹花、芍药花,九月的菊花等。清同治帝大婚时,皇后阿鲁特氏坐着凤舆进大清门。入紫禁城后第一个程序就是与皇帝同坐坤宁宫东暖阁洞房的喜床上吃子孙饽饽(饺子)。当时的皇后,身穿双凤同和袍,头梳双髻,戴双喜如意簪,加添扁方、珠翠花簪、富贵绒花。要是宫内遇到丧葬大事,妇女们一律免戴首饰,只用几个插头针稳固头座。另外,在服孝的27个月中妇女只能戴些素首饰,即白银的或白铜制的。

清宫后妃所戴的首饰,有些是外购进宫的,有的是各地向宫内进贡物品捎带来的。如乾隆六十年,长芦盐政方维甸向宫内进贡,其中就有“翠顶花边10份,翠花15匣,绒绢花20匣,什锦梳具9匣。”也有些首饰,是皇后、皇贵妃过生日时母家女眷及亲戚们当做寿礼敬献的,还有一大部分首饰是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做的。乾隆年间,清宫内务府多次派人到江南、苏州、杭州等地招收有名的工匠来北京,为帝后制做玩艺与装饰品。这些玩艺与装饰品,多选用各地向宫中进贡的名贵产品:广东的东珠,海南的珊瑚,东北松花江的松石,新疆和阗的美玉,四川、云南的玛瑙,福建产的红蓝宝石。现在故宫珍宝馆里展出的羊脂玉扁方、金螺丝龙风簪、红宝石蜻蜓、蓝宝石蝴蝶、翡翠佛手、珊瑚流苏、水晶帽花等等,都是当时的佳作。

清晚期,朝廷库银窘困,江河日下。后妃头上的首饰也有明显的变化:包金代替了赤金,绒花换成了纸花。宫内有身份的主位,头上戴的金银首饰,大多是祖传物,往往被视为奇珍。据说,光绪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囚禁在南海的瀛台。皇后隆裕,虽因不受光绪青睐而记恨在心,但终究是名义上的夫妻,不能不去瀛台看望。隆裕百般关心,光绪爱搭不理。隆裕万分恼怒,气恼之极,用头往墙上撞去。头上戴的花簪掉到地上摔得粉碎,头发也弄得散乱。隆裕头上的花簪是乾隆时的遗物,流传几代皇后,都视为珍宝。隆裕把委屈告诉了婆婆。侄女受侮,祖传之物被毁,慈禧见此情景,怒不可遏,立即吩咐瀛台的太监,对光绪严厉看管,视为仇敌。由此可见,当时的“物以稀为贵,母子情分疏”。蓄发梳头,历来是我国妇女极为重视的大事,清代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也是距今最近的一个朝代。了解一下清代上层妇女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对于研究整个清代封建制度是有益处的。

更多文章

  • 第一个向雍正磕头称臣的胤祉为何还是被雍正囚禁至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胤祉从小就非常聪明,骑射功夫很厉害,所以康熙经常带他一同去打猎,让他掌管了镶红旗,举办的大型祭祀活动都允许他参加。最重要的是,他文学功底很好,编纂了《律历渊源》。可能是因为他比较孤傲,在38年妃子去世期间剃头,违规,被康熙处罚,这件事也被雍正和妃子的儿子十三弟记在心里。他经常组织很多人进行编书,但他

  • 清朝不重视火器发展吗?别做幼稚的小朋友了,这才是真实的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为啥不发展火器,欧陆战争5火器时代清朝,明朝火器大战清朝骑兵

    因为西方文化的入侵和中国东方传统文化的衰败,使得一些人越来越心浮气躁,心中的极端思想也越来越不可收拾。就像网络上所盛传的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种非凡的言论,简直就是历史的一个笑话。对于这种言论,知道的人都知道,这是日本人在侵华战争时期制造出的谣言,目的就是为了瓦解中国人的自信心,能够全面占

  • 蒙古人愿归顺于清朝,到底用了何方法,解决了明朝想做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蒙古各部臣服明朝了吗,明朝亲王为何娶蒙古女,明朝服饰的蒙古元素

    首先是大局势在背后做推手。当时北边的俄国开始崛起,并且开始对外扩张,很快爪牙便伸到了西伯利亚地区。西伯利亚虽是寒冷之地,但是据考证,我国的游牧民族确实在这样的地区活跃,但是随着沙俄的扩张,蒙古族的领地被迫逐渐地缩小,势力也被削弱,迫不得已只能南下,而这对于清朝征服蒙古来说无疑是一个天赐的良机。其次是

  • 英国多次请求要与清朝建交,都遭拒绝,最后只能用火炮轰开了大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和英国签的什么条约,清朝火炮vs英国火炮,中国英国建交

    但是我国自古以来就对科技的发展不重视,就连当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征战时使用的火炮都没有持续的发展下来为自己所用,而是过度追求手工业的发达,这些从陶瓷、丝绸等中国的特色产品的流行趋势就可以看出来。不仅如此,还过分追求文章词藻,文人墨客往往是社会中被认可的人士,相比之下,科学家就没有那么流行。这一弊端直接

  • 自诩为文明之师的英法联军,烧毁万园之园圆明园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圆明园为什么被誉为万园之园简短,万园之园圆明园阅读答案

    火烧圆明园,这可以说几乎已经成了中国几代人心中的痛,提起这件事,不少的中国人会咬牙切齿,内心复杂,之所以复杂一般都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痛恨英法联军这只所谓文明之师完全暴露了人性的野蛮与贪婪,抢掠走了大量的财富,而另一方面,就是对当时清政府情感,恨之不为,痛之懦弱!但有时候有些人也许会想,难道英法联

  • 胤——同样被雍正革爵圈禁,但结果要比胤禩、胤禟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真实历史上的雍正与胤禩,雍正最聪明的兄弟胤禟,胤禟在康熙朝被圈禁过吗

    胤,是康熙皇帝第十子,其母亲是温僖贵妃钮钴禄氏(孝昭仁皇后之妹妹)。温僖贵妃钮钴禄氏于康熙十七年进宫,被封为妃,当然虽然无册封之礼,但却享受妃级别的待遇。 康熙二十年,钮钴禄氏封为贵妃。康熙二十二年,皇十子胤出生。温僖贵妃钮钴禄氏于康熙三十三年离开人世,她去世后,谥号为温僖贵妃。是清朝唯一一个有谥号

  • 清朝最后的海盗们用行话交流,摆丢了是刮风的意思!你还知道几个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海盗有多少,清朝最后的海盗是谁,回到清朝当海盗精校版

    最近有一部电影火的一塌糊涂,就是红海行动,其中就有片段提到海盗劫掠中国商船的情节,而我中国人民海军及时挫败了海盗的劫船,保护了我国人民和财产,看了热血沸腾,国家强大公民才有尊严。说起海盗大家肯定不陌生,如让我们痛恨的倭寇,就是日本游民组成的海盗,还有加勒比海盗等等。中国也有过海盗,比较出名的比如有郑

  • 第一个穿龙袍下葬的公主,康熙的掌上明珠,专家打开陵墓后吓一跳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康熙最宠爱的女儿穿龙袍下葬,雍正王朝康熙穿黑色龙袍,康熙穿龙袍搞笑视频

    中国的封建社会向来是男尊女卑,所以哪怕是一些掌权的女性,在下葬的时候也很难船上龙袍,比如说不可一世的武则天在下葬的时候也是换上了皇后的衣服,不过历史上有一个女性却在下葬的时候穿上了龙袍,这个人就是康熙的三女儿固伦荣宪公主。其实这个名字就非常的不一般,因为固伦两个字相当于天下,按理说,只有嫡女才有资

  • 穷亲戚来求和珅帮忙,和珅:来我家晒银子!半月后亲戚主动走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真实的和珅其实并不是电视剧里的那种形象,相反和珅算是个大帅哥。和珅的出身并不好,出身在一个贫苦家庭,而且父母都去世得很早,可以说和珅是一个毫无背景的人。在古代这种毫无背景的人如果想出人头地除了科举也没有其他选择了,所以和珅是拼命读书,和珅不仅精通四五五经,而且通晓四种语言。 不过和珅的科举考试并没

  • 秦朝大臣们说“诺”,为何清朝就是“嗻”或“喳”?身份决定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vs秦朝,秦朝到清朝中央官制的作用,古代清朝太监是喊嗻还是喳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而且当时的秦始皇可是权力非常集中的,在很多的时候,秦朝之间的阶级立场并不像是后来的朝代那么的鲜明,因为当时虽然名义上权利是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但是事实上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权力,都是来自于贵族的,要想皇权可以稳固,这些大贵族的面子必须要给的。 而大家也知道了,在秦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