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之所以被很多后世诗人推崇,应该有多个方面的原因。
司马迁不单是用历史的笔法写了李广的一生,而且还运用了文学的手法写了他很多轶闻,写出了李广的性格、才气、不幸,以及和命运的抗争。这让怀才不遇或时运不济的人读后,很容易引发共鸣。
后来历史上的文人墨客都会借用李广的遭遇,来表达自己类似的境遇,成为了情感的一份寄托。唐代诗人卢纶在《塞下曲》中就写道:“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次,就是李广的死因,他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而死。
李广非常看重他一生当中最后一次的漠北决战,因为那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条件远不如年轻人,也不如他以前,如果还不能封侯,那就可能永远没机会了。所以,这次出征是他主动向汉武帝讨要过来的,他孤注一掷,希望能够在取胜立功后封侯身退。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李广最终还是未能如愿。李广一直是一个有血性的将军,且个性率真,他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的李广觉得自己的尊严被践踏,所以宁可死也绝不受辱。李广宁可选择自杀,来保全自己的尊严。所以其人格,也为后人所敬仰,得到了后人的钦佩。
再者,李广有群众基础,老百姓喜欢李广。
李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遇到没有水的地方,如果士兵们没水喝,他是绝不喝第一口水。遇到断粮的时候,士兵们不吃饱,李广绝不吃饭。他是一个能够跟士卒同甘共苦的将军,所以李广的官声非常好。这么好的一位将军,最后却被逼上了绝路,被逼自杀,人们同情李广也是人之常情。
楚汉项羽、三国诸葛,还有很多其他的悲情英雄,如郑成功、陆秀夫、李庭芝、孙传庭等等。历代文人墨客,对这些人也是颇为欣赏,而不是单单以成败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