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夺位后在寝宫发现一秘旨,放声痛哭说去抢皇帝之位实属无奈

朱棣夺位后在寝宫发现一秘旨,放声痛哭说去抢皇帝之位实属无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033 更新时间:2024/1/10 14:09:26

朱棣在朱标死后继位的概率

据说在朱棣攻打进入南京城的那一刻不是最为高兴的,而是十分恐惧和难堪。因为那个时候的朱棣根本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朱允炆是自己大哥朱标的儿子,朱标这个人是中国历史之中有名的贤明太子,他们没有继承皇帝之位都是中国历史的遗憾。朱元璋是从小就将他当作自己的继承人培养的,可是培养了几十年的后辈却死在了自己的前面,怀着这种无限痛苦,朱元璋选择了朱标儿子朱允炆作为帝国的新太子。

其实从朱标死后出现了皇位继承人的空白时段。在这个时间之中,很多朱元璋的皇子都对这个位置有过想法,也不惜一切的使用了自己朝廷之中的人力和物力,企图希望改变朱元璋的想法册立自己为新的太子,可惜的是这些皇子都太过于平庸无能,朱元璋是一个都看不上,认为让他们做一个边境的藩王诸侯已经是莫大的恩赐了,想做太子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只有朱棣是一个例外。

朱棣在朱元璋众多的儿子之中是一个比较奇特的存在,首先他在年少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很多不凡的才能,他的年纪也只比那个时候正宗太子朱标小几岁,如果说朱标是明朝初期的扶苏太子,那以朱棣的武功和才华就是明朝李世民。朱棣从军事打仗的风格上面和朱元璋十分相似,两个人每次打仗都是身先士卒,得到军队之中许多大佬的支持,朱元璋也一直比较喜欢自己这个四儿子。

据说在朱元璋长子朱标死后的一段时间之中,曾经有一些大臣建议朱元璋册立朱棣为新的太子,理由就是国家刚刚建立,北方的蒙古人还在虎视眈眈的要恢复他们心心念念的元朝,四皇子朱棣常年镇守边疆之地,见识丰富,能够在这个乱世之中将国家长久存续下去,而且太子朱标的死让明朝政局更加动荡不安,正所谓“国赖长君”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说得十分有理有据且认真,那朱元璋当时到底动心了吗?

其实那个时候的朱元璋已经动心过,从很多证据都表明他对于自己的这个四儿子有着极高的期待和评价,不然的话也不会将朱棣封为燕王镇守在北京那块地方,要知道这块地方在十多年红巾军起义之前都还是元朝的都城,这作为前朝国都之中的政治含义就十分明显了,很多人都猜测朱元璋可能会重新册立太子,但到朱元璋册立朱允炆之前都没有动摇就比较耐人寻味了。

野史之中多次记载朱元璋想要册立朱棣为新太子,可是朱元璋这个人一直过不去心中的那道感情关,他一直觉得是自己在有意无意之中累死了自己的长子朱标,认为一定要将自己当年对于朱标没有的关爱给朱允炆自己的这个皇长孙。虽然知道自己的这个做法对于朱棣来说有点不公平,但朱元璋最后还是舍弃了朱棣选择了朱允炆。那朱棣就真的认命了吗?

靖难之变之中的圣旨

靖难之变是朱棣发动的一次明朝内部反叛行动,后面被洗白成为了明君归位。反正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这些事情自然是随便他们怎么说了,但只要基本的历史事实在哪里,世人的分析能力也依旧在哪里,即使这些事情过去了千百年依旧不会失去他原本的真实,不然皇帝真的可以随便修改历史,那六百多年之后的我们在朱棣篡位之后还会知道有朱允炆这个人吗?

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私人的野史之中都记载了朱允炆作为建文皇帝真实存在过,就足以证明那段波澜壮阔的明朝初年历史没有人在说谎。朱棣敢于将这段历史真实地记录下来不是因为他自己胆子小不敢像李世民那样抹黑修改历史突出自己兄长李建成的无能,反而是因为朱棣后面建立的永乐盛世让他有了底气去面对朱元璋和自己死去的哥哥朱标,告诉他们大明在自己手上才会走向更好。

靖难之变中的朱棣在废墟宫殿之中发现了一道建文皇帝朱允炆留下来的圣旨。圣旨之中的内容是说朱允炆知道自己叔叔朱棣起兵反叛并不是自己的本意,而是手下将士的怂恿和威胁才走上了这条道路,所以在双方将士交战的时候朱允炆就以及专门的吩咐了手下的大将不要伤害自己的叔叔。还在圣旨之中承诺说将来无论是谁胜利都不会刻意的去抹黑与杀害对方,要是叔叔赢得了天下不要滥杀无辜,要好好继承朱元璋的遗愿带大明走向更强。

朱棣看到这些话的时候是感动到老泪都留下来了,要知道上次这样哭泣还是他以一个十多岁的少年之躯来到燕京周围就藩。朱允炆的这一番话之中既有对于成王败寇之后的无奈,但又有一个作为失败的大明皇帝的大度,自己失败了没什么,但不能伤害大明的百姓。这种精神在明朝即将灭亡的崇祯皇帝身上再度出现,可见明朝皇帝的精气神和血脉的确是传承不断的。

据说那个时候的朱棣看到这封圣旨之后痛哭流涕,大声呼叫朱元璋说父皇害得他好惨。要说朱元璋当年将皇位直接传递给朱棣又怎么会发生今天这叔叔与侄儿相互残杀的悲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要是当年的朱元璋不把朱棣作为燕京周围的藩王培养如此能干,自己也不会生长出来这种野心。朱棣此时的内心是十分的煎熬,虽然自己登上了那最高的位置,可面临的却是数之不尽的骂名。

总结

这份圣旨到真假到今天已经很难分辨了,很多人说朱棣的这份圣旨其实是假的,是朱棣自己心虚,他自己夺去了侄子的江山,需要一份理由来为自己做皇帝找心理安慰。这份圣旨之中的内容明显是加工了的,既帮朱棣继承皇位找到了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又在一定程度上为朱允炆正名,不过度抹黑前朝皇帝赢得的反而是天下人的敬佩,朱棣嚎啕大哭朱元璋生前可以安定天下,对于身后事却没有处理好,这份大戏演的尽心尽力!

更多文章

  • 宋朝都城无险可守,赵匡胤还是要坚持,是他傻还是没有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赵匡胤为啥困河东,宋朝赵光义是赵匡胤的什么人,宋朝赵匡胤的真实地位

    宋朝皇帝建都在开封的过程古代封建王朝十分注重多层的建立,认为都城是一个国家的中心,必须在政治经济交融的地方,这个地方的选址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候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般新朝代的建立都是按照旧朝代的都城为模本。宋朝时期就是这样,宋朝前面是一个分裂朝代,它的都城定在开封,当时开封比较繁华。有些人可能要问了,

  • 明朝最憋屈的皇帝:明明战功赫赫英雄无双,却因后妃而被后人讥嘲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最荒唐无耻的皇帝明朝皇帝,明朝太子后妃的等级,清朝如何对待明朝后妃

    这些皇帝里,有雄才大略的,也有不怎么样的,还有当混子的。但是以我所见,明朝最有趣的,还得数这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在谥法里,对于“宪”的定义是“博闻多能”,后面的注释则是“虽多能,不至于大道”。换句话说,这是个明褒暗贬的谥号——虽然有本事,但是没用到正地方。在朱见深以前,获得“宪宗”庙号的是唐朝的

  • 苏轼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为何还有那么多崇拜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苏轼的资料,肥水不流外人田苏轼诗句,苏轼政治生涯思维导图

    那么苏轼的伟大之处在哪呢,简而言之就是除了政治,苏东坡哪一点都很优秀。公元1076年,苏轼于密州喝的大醉,思念自己弟弟,留下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妻子王弗去世十年有余,苏轼仍依然“不思量,自难忘。”情深义重至此。作为北宋杰出的人才,苏轼博学多闻,民间爱把他与欧阳修对比,世称“欧苏”。欧

  • 崇祯每天只睡2小时,如此勤勉,却为何依旧阻止不了明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崇祯死后明朝还有机会翻盘吗,明朝灭亡的原因都在崇祯身上吗,明朝崇祯有多厉害

    以上亡国之君都是人们所不齿的,甚至受到了万世的唾弃。你不残暴的话,你不好逸恶劳的话,你不骄奢淫逸的话你的王朝是怎么没了呢?偏偏有一个亡国之君让史学家们叹息了,让后世之君也忍不住赞扬他。这个倒霉蛋就是大明末帝崇祯。崇祯是个幸运的人。在他出生的时候,上天就没想着让他来继承大明。他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

  • 朱元璋立一制度,导致皇族人迅速增加,明末皇族人口已达百万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穿过时空之门到明末,明末中国人口,如果朱元璋在世明末能不能翻盘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放在皇室家族中依然成立。大明弘治五年,山西巡抚澄筹想皇帝上奏,居住在山西庆成王朱钟镒,创造了一项纪录,他已经生育子女94名。庆成王的儿子充分继承了父亲的生育能力,儿女总量也达到了其实人的高度,达到163人。曾孙辈的子女更上一层楼高达510人,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整个庆王府的皇子

  • 名列东亚十大名将之首,比成吉思汗都还猛,李舜臣到底凭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成吉思汗的十大名将,日本人评价东亚十大名将,比成吉思汗还厉害的是哪个人

    韩国是一个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城市,在这个国家生活的人有着对于历史的回望,因为他们自己将自己国家的历史塑造的强大无比,而且几乎没有人去质疑这种如同梦境一般的事情,像韩国曾经对于东亚地区的著名武将做了一次盘点,在这次盘点之中他们选取出来了东亚地区的十大著名武将。这个排名之中包括了中日韩三个国家

  • 袁崇焕被凌迟后,贴身侍卫对天立下3个毒誓,后人执行387年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袁崇焕被处死时间,袁崇焕被处死时说了什么

    从后人的角度来看,当时袁崇焕是否与清军有一些说不明的关系,其实是不得而知。但若是讲心里话,起码袁崇焕在位之时谋其职,将清军的步伐阻挡在山海关,在这一点上,袁崇焕确实是对得起大明王朝。正因为袁崇焕对于大明朝的忠诚,在他去世之后仍有追随的部下守护其的忠诚,甚至因为当年的一份共事恩情,开启了长达387年的

  • 海瑞清廉未挽救大明,张居正贪腐却开创万历中兴,这是什么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皇帝群聊海瑞张居正,温州鼓词海瑞斗张居正,海瑞在万历中兴中的作用

    大明清官海瑞事迹文天祥当年总的来说在年轻时候也算的上是一个纨绔子弟了吧!但他纨绔归纨绔,人家在国家大义上面没有一点却失,反而在国破家亡的时候做起了整个大宋的顶梁柱,历史之中的他虽然没有力挽狂澜,但他舍弃全部家财用来招募义军抵抗元军入侵的壮举依旧可以担当的起南宋民族英雄这几个大字,好酒好菜吃的多一点,

  • 明朝无明君,清朝无昏君,其实这话只对了一半!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明朝昏君多吗贴吧,明朝朱祁镇是不是昏君

    这其实是因为个人和国家最初制度的一心,就像是君主制度从夏朝之前的虞朝就已经开始,为何在三皇五帝这一千多年的时间之中似乎没有一个昏君,为何到了秦始皇之后的昏君却是越来越多呢?这正是因为过去久远的历史之中我们没有办法了解到事情的全部真相,对于五六千年之前的那个时代只能尽量朝着好的方向去想象。到了秦朝之后

  • 金朝的文坛魁首,如苏东坡一样诗书画俱佳,可惜现在无人识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赵秉文:莫惜花前醉,乘兴两三瓯 北宋立国后,接下便是西夏、辽、金、元等王朝更替,征战不休,而此时人们关注的目光,俱聚焦于宋王朝同这几个政权的交集之中,于文学更是几乎全部集中在南宋,放眼望去,那些丢失的地方,皆是文学荒漠,不值一提。其实这是个大误区,想那辛弃疾原本也是出生在金占领区,如果他不是南下投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