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一篇《阿房宫赋》横空出世,生动刻画了曾经一统天下的秦国的荣辱成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王朝的兴衰规律。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横跨千年,历经数十度王朝更替,无数次上演旧王朝被推翻,新王朝又于废墟之上建立的过程,然而无论皇帝的姓氏如何转变,也始终没有触动封建的根基,改变其本质。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王朝明朝的覆灭,是由于明朝统治者昏庸无能,早已尽失民心,再加之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最终落得了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明朝政权彻底覆灭的结果。
然而在经过一番研究后,许多学者对于这一事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是当时出现的小冰河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当时究竟冷到什么程度?现实或许会颠覆你的想象。
冰河时代
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曾推出一部名为《冰河世纪》的动画电影,这部影片一经上映便风靡全球,该影片的背景便是地球曾经在远古年代中经历过的冰河时期。
所谓的冰河时期就是指地球的气候突发剧变,气温急剧下降,所有的陆地和海洋都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整体环境都变得十分恶劣,不适宜生物继续居住。
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大约曾经历过四次漫长的冰河期,有许多古老物种都没能熬过那漫长的严冬,在人类出现之前就灭绝了。
在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后,几乎没有再遭遇过漫长的大冰期,因而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繁衍。
虽然人类的历史上没有出现恐怖的大冰期,但也曾有过令人难以忍受的小冰河期,天灾频降,环境恶化,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这段难熬的小冰河期大约就出现在我国历史上的元末至明朝期间,许多相关专家认为,明朝时期自然灾害频发便是小冰河期的最主要表现。
据史书记载,那一时期的严寒程度增加,极端天气增多,而小冰河期的影响出了名体现在这些自然条件的变化上,还作用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上,明朝的灭亡在某些层面上来看,很可能是由小冰河期间接导致的。
反常天气
小冰河期的最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气温骤降,天气寒冷,那么当时天气究竟冷到了什么程度?现实或许会颠覆你的想象。
在我们的认知当中,我国地域辽阔,横跨维度较为广阔,所以南北方之间的气候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越偏北方的地方到了冬季便越容易下雪。
根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的降雪量在历朝历代中名列前茅,降雪频率也最高,并且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很多地区都时常出现极端天气。
一般到了深冬才会下雪的华北和中原地区从每年刚一进入十一月便开始飘雪,雪势颇为猛烈,大雪封门成为常态,甚至有百姓的房屋不堪重负被大雪压塌。
气候相对温和的淮海东部也时常由于气温骤降而结冰,这些都是在此前的朝代中未曾出现的情况,当时的人们常常为此祭神祈福。
恶劣的气候对于百姓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农业是当时的绝对支柱产业,几乎所有百姓都是看天吃饭的庄稼人,而极端天气的出现常常令农民无法正常耕种,同时还引发了许多次生灾害,许多百姓一连几年都颗粒无收,生活难以为继。
崇祯17年时,中原地区爆发大规模鼠疫,再加之常年饥荒,大量百姓受灾死亡、流离失所,原本土地肥沃的中原饿狼遍野,宛若人间炼狱。
明朝覆灭
一个王朝会走向覆灭,必定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前人们更多的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明朝政权被颠覆的原因,但却忽略了自然等客观条件在这件事中发挥的作用。
小冰河时期对百姓生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给统治者创造了重重困难,虽然明朝也有几位贤明君主励精图治,开创了一时的繁盛,但社会始终没能获得长远发展,迎来真正的盛世。
天灾频发令百姓长期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始终没能通过有效手段降低损失、治理灾害,使得百姓对于朝廷的统治逐渐丧失信心。荀子曾有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当一个王朝的统治者笼络不住民心时,高悬于这家王朝天空之上的太阳便会开始下坠,明朝的统治也因此在百姓的怨声中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眼看着从祖宗手中接过的江山在风雨之中飘摇,明末的统治者们心中也并非不急切,但无奈尽是些平庸之材,撑不起一个王朝,只能眼睁睁看着祖宗基业在自己手中断送。
一面是群情激愤的起义民众,一面是虎视眈眈的后金政权,在激烈的征讨之声和漫天纷飞的战火中,明王朝逐渐走向了覆灭,成为了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符号。
小结: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军队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于当年三月攻占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明朝就此灭亡。
一代王朝灭亡的原因不能简单粗暴地归结于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虽然明末几名君主确实都并非圣明贤君,但明朝江山传到他们手中时,早已经是积重难返,即便他们有心改革,也早已无力回天,逆转不了定局。
由于小冰河时期的自然条件太过恶劣,对百姓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再加之高度中央集权所带来的窒息环境以及统治者对其施加的压迫,在末期引发了强烈的反抗,大明王朝最终也同以往的历代王朝一样,走向了灭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