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托孤的新君不同
魏文帝曹丕托孤的新君是嗣子曹叡,建安十年(205年)出生到黄初七年(226年)继位时已经虚岁22岁,属于“国有长君”。陈寿认为曹叡出生于建安九年(204)年,其实计算错误,曹叡的母亲甄夫人在建安九年(204年)被围在邺城半年,甄夫人当时的丈夫袁熙远在幽州,甄夫人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怀孕。如果甄夫人在邺城被围前怀孕,则遇到曹丕时已经是大腹便便的孕妇,不可能瞒过有生育经验的曹操父子。何况甄夫人嫁给袁熙多年一直“不孕不育”,此时怀孕也不太现实。
魏明帝曹睿托孤的新君却是来历不明的养子曹芳,太和六年(232年)出生到景初三年(239年)继位不过虚岁8岁。曹叡在乱世竟然不是选择“长君”而是“幼主”,如何能够保证在曹芳能够有机会掌握权力亲政?如果说魏文帝曹丕托孤只是辅佐已经成年的新君曹叡,那么魏明帝曹叡托孤则是代替正当幼年的新君曹芳,前者是辅政,后者则名为辅政实为摄政。8岁的小孩子没办法处理国事,又不知道他的生母是谁,当然没有太后临朝外戚辅政,而是交给一批辅政大臣“摄政”。
顾命大臣辅佐成年的新君,主动权在新君手上,所以曹叡很快就可以将辅政大臣“外派”从而大权独揽。顾命大臣辅佐未成年的新君,主动权在顾命大臣手上,谁能保证顾命大臣愿意把权力交还给逐渐长大的皇帝让其亲政?
2、托孤的大臣不同
魏文帝曹丕托孤的大臣有4人,其中宗室占了两位即中军大将军曹真与征东大将军曹休,士族领袖镇军大将军陈群也排名在司马懿前面。抚军将军司马懿虽然颇具才华,但在辅政大臣中地位最低,这就使得司马懿并没有实力“扳倒”其他辅政大臣控制朝政。
另外,无论是曹真还是曹休都有赫赫战功,在军队里享有崇高的威望。司马懿却没有任何军功,只是帮助曹丕“看家护院”,因此在军队里没有多少威望。司马懿此时羽翼未丰,当然只能兢兢业业辅佐新君曹叡。即使司马懿此时有什么想法,他也无能为力,只能对魏明帝曹叡表示忠心。
魏明帝曹丕安排的4位辅政大臣中,两位是曹家宗室即曹真、曹休,他们对曹叡必然忠心耿耿;另外两位即陈群、司马懿是曹丕“四友”之一,他们对曹丕有深厚的感情。司马懿对“老朋友”曹丕的儿子,没办法不尽心尽意,何况旁边还有人照看着。曹叡长期都是让司马懿做“预备队”,直到曹真病逝才启用司马懿,此时曹叡早就强有力掌握了军政大权,司马懿更是只能“小心伺候着”。
3、司马懿的地位不同
魏文帝曹丕托孤时,司马懿只是曹丕的亲信,他究竟军事能力如何尚未可知,司马懿也就没有能力发动政变。魏明帝曹叡托孤时,司马懿已经是曹魏的“战神”乃至“擎天柱”。平定了孟达叛乱,击败了孙权进犯,抗击了诸葛亮北伐,铲除了公孙渊割据,司马懿站到了当年韩信、周亚夫等人的位置,所谓“功高震主”。如果是汉高祖刘邦、汉景帝刘启那样的帝王,必然是临终前赐死司马懿以绝后患,而不是将幼主托付给他。魏明帝曹叡此时竟然没有帝王的猜忌之心,反而是老朋友那样把司马懿看成自己的心腹,忽视了朝中无人可以制衡司马懿。
如果说曹叡临终时放出被父亲曹丕与自己囚禁多年的曹魏宗室诸王让他们制衡司马懿,曹魏还有正常运转的希望。问题是曹叡至死都不信任曹家诸王,宁可把辅政重任交给没有曹操血统的曹操养孙曹爽而不是有曹操血统的曹彪、曹宇等人,甚至没有把辅政重任交给东宫旧人毌丘俭等人,如何能保证曹爽能够制衡司马懿?
曹爽是司马懿的子侄辈,又不曾有任何军功,这样的年青人竟然位列“战神”司马懿之上,谁能保证司马懿不会有猜忌之心?即使司马懿一开始并没有谋篡之心,但随着曹爽总是刺激司马懿的神经甚至司马懿发现皇权竟然被曹爽这草包据为己有,如何能够不让司马懿又夺取曹爽手中权力的怦然心动?司马懿终于在曹爽倒行逆施下联合被曹爽得罪的蒋济、王观等人发动高平陵之变,还笼络曹爽得罪的郭太后名义免去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最后把曹爽骗入了鬼门关。等到司马懿掌握着朝中大权,他也不愿意“还政”给已经18岁的曹芳,司马懿终于作为顾命大臣“监守自盗”成了篡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