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方伯谦究竟表现如何,是否为临阵脱逃?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方伯谦究竟表现如何,是否为临阵脱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421 更新时间:2024/1/6 10:16:49

方伯谦生平简介

方伯谦,字益堂,于1854年生于闽县(今福州)。早年入私塾读书,后于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后上“建威”练船实习,巡历南洋新加坡、槟榔屿,及渤海湾、辽东半岛各口岸。

同治十三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后,日本出兵台湾,因其在台湾积极备战,获得五品功牌,任“伏波”舰正教习,后任“长胜”舰大副。光绪六年(1880)年留学期满回国。充任船政后学堂正教习,旋调练习舰教习,擢都司,仍留闽省尽先补用,并加参将衔。

光绪三年(1877年)冬,方伯谦被派往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留学,学习驾驶理法。毕业后先后登上英国东印度舰队旗舰“恩延甫”号、改登“士班德”号实习,留学生洋监督斯恭塞格称其为“水师中聪明谙练之员”。

光绪七年(1881年),方伯谦调入北洋,委带“镇北”炮舰。此后,先后调任“镇西”炮舰、“威远”练船管带、“济远”号管带。

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廷应朝鲜请求,派“济远”、“超勇”二舰护送叶志超、聂士成军赴牙山,以“济远”方伯谦为队长。完成任务后,丁汝昌又派“济远”、“广乙”等舰护送运兵船至牙山,以增援叶志超、聂士成军,结果后来船队遭遇日本军舰“吉野”、“秋津洲”、“浪速”,丰岛海战爆发。此战,中国军舰“广乙”搁浅自焚;运兵船“高升”被击沉,船上千余名中国官兵殉难;运输舰“操江”被日舰掳走。丁汝昌经过向方伯谦和舰上官兵了解作战情形后,上书朝廷请求予以嘉奖。但事后李鸿章却调查出方伯谦在战争中有畏敌嫌疑,但清廷还是令李鸿章对方伯谦进行了嘉奖。

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八(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在北洋海军两艘弱舰“超勇”、“扬威”先后中弹起火沉没、搁浅,“致远”号沉没后,方伯谦借口“船头裂漏水,炮均不能施放”率“济远”逃出阵外,逃命途中甚至还撞沉了因起火而在抢修的“扬威”号。

战后,李鸿章上书朝廷,清廷以“临阵退缩”之罪将其处斩,终年41岁。

方伯谦早在丰岛海战便有畏敌的嫌疑

在丰岛海战中,当时中方仅有“济远”和“广乙”两艘船有作战能力,“高升”和“操江”主要承担运兵任务。根据方伯谦的说法,在发现日本舰船后,先是“广乙”自行逃跑,自己的“济远”乃是孤军奋战,即使如此,还击沉了日舰“吉野”号,并击毙了日舰提督,只是由于舵机损坏才没有追击。

因此,在丁汝昌向其了解了交战经过,向朝廷汇报之后,朝廷不仅没有追究其责任,反而对其和舰上官兵进行了嘉奖。然而,当时李鸿章便曾给丁汝昌写信,言道“方伯谦牙山之役敌炮开时躲入舱内,仅大二副在天桥上站立,请令开炮,尚迟不发,此间中西人传为笑谈,流言布满都下”。

不过,事后经过调查,整个交战经过全然不是方伯谦所说的那样。“高升”号虽然被击沉,但却有人幸存,而被日本掳走的“操江”号更是多有船员存活,根据他们事后的讲述,再加上“逃走”的“广乙”号船员的描述,丰岛海战的迷雾这才被揭开。

原来,当时“济远”号在前,“广乙”号在后,三艘日舰在经过“济远”号时并未扯旗交战,反而在经过“广乙”时突然开炮,导致“广乙”号受损,而“济远”号不仅没有进行反击,甚至不顾受损的“广乙”号,“即加煤烧足气炉,逃遁回华”,“广乙”号则不得不停靠朝鲜海滩。而逃走的“济远”号面对日舰的追击,更是先挂出了白旗,见对方仍然追击后,竟然又挂出了日本旗。最终,“济远”号顺利逃回,“高升”号被日舰击沉,一千多名官兵葬身大海,“操江”号被日军俘获。

至于“济远”号用尾炮攻击日舰“吉野”号之事,则完全是水兵国成自行组织的,且“吉野”号并不像方伯谦所说的那样被击沉,而是仅仅受了轻伤,因为在之后的黄海海战中,“吉野”号便再度参战了。

方伯谦在黄海之战中的表现根本没得辩

黄海海战爆发后,由于北洋水师舰船速度不一,导致开战伊始超勇”、“扬威”二舰便脱离了舰队,在日本舰队的第一轮炮火洗礼下便沉没和搁浅了,而方伯谦指挥的“济远”号却迟迟没能就位,尤其是在致远号被日舰围攻击沉后,“济远”号二话不说便脱离了战场,直接导致“经远”遭遇四艘日舰围攻而沉没。

至于“济远”号脱离战场的原因,方伯谦给出的解释是“伤处甚多,船头裂漏水,炮均不能放”,也就是“济远”号乃是被迫退出战场的。然而在1895年上海出版的《中倭战守始末记》一书中,济远舰管理炮务的德籍洋员哈富门面对记者的询问,对“济远”的损伤情况给出了说明。原来,济远仅有两门大炮受损,15公分(厘米)尾炮1门“机器受损,不能运动”,21公分大炮1门“机器也已损坏,炮架不能运动”,并不是“炮均不能施放”,更是给出了“我船虽受伤,并无大碍”的定论。可见,“济远”号因受损而退出战场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那么方伯谦是不是贪生怕死呢?在致远号被击沉后,日本舰队的下一个目标正是济远号,自知不敌的济远号于是主动逃离战场,即使方伯谦不是贪生怕死,但临阵脱逃这个罪名他是没得跑。正是由于他的逃跑,才使得与它同在一个小队的广甲号也逃之夭夭,直接导致经远号陷入了围攻之中,就更不要说因为逃跑而撞沉因起火正在抢修的“扬威”号之事了。

而更令人可气的是,为了应对战后的检查,逃避临阵脱逃的责任,他竟然不惜自己破坏舰船。战后,丁汝昌派洋员戴乐去登船检查,戴乐表示“济远号的火炮不像是被火炮击伤,而是用炮锤自行砸坏的”。恐怕,正是这件事彻底激怒了李鸿章和丁汝昌,毕竟早在丰岛海战方伯谦就玩过这一手,通过篡改航海日志的方式逃脱责任。于是便有了李鸿章上书朝廷,朝廷下令将其处死这一幕。

方伯谦临阵脱逃的原因,我想恐怕还是过于贪恋现有的一切。据称,方伯谦宁可管带不做,也不想放弃其家业“如或苛求,尽以革职了事,虽一二品或难聚复,而每月薪水数百两依然也”,此时的他可以说正处在事业和家庭的上升期,岂可甘愿赴死?

至于一直以来的翻案之说,基本都是对以上说法可信度的质疑,以及其他旁证,并无直接证据为其开脱,仅有的《冤海述闻》还因为不知道作者是谁而无法判断可信度。

更多文章

  • 清朝爵位中的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八贡是清朝什么官,清代官职分九级,清朝爵位是怎么划分的

    清朝宗室爵位制度清朝宗室爵位一共分为十二个等级,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三等)、辅国将军(三等)、奉国将军(三等)、奉恩将军。而清朝世袭爵位实行的是降袭制度,分为恩封和考封两种方式(十二个铁帽子王除外):1、恩

  • 如果吴三桂不投降清军,李自成能阻挡清军入关吗?显然不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吴三桂和李自成一起能阻挡清军吗,吴三桂归降李自成满清会入关吗,吴三桂与李自成合作清军能入关吗

    漠南整体沦陷,清军全面威胁中原地区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清军似乎只是从东北对中原地区形成威胁,其实这种局面早已改变,随着蒙古诸部的接连战败和投降,整个漠南地区都已经被清军占领。在山海关难以攻破的情况下,盘踞于东北的清廷自然也在积极想办法,他们的办法就是向西扩张,将一盘散沙的蒙古诸部逐个击破,进而从整个

  • 顺治皇帝如何严刑惩治考试舞弊案?每一个处罚都令人恐惧!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顺治科考舞弊证据,顺治年间的科举舞弊大案,康熙烧掉顺治御批

    这两场科场舞弊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顺天府科场舞弊案首先爆发。这是一次乡试,考试官李振邺、张我朴公开受贿。结果,京官三品以上的子弟全部被录取。但也有个别人花了银子,没有考上,于是投状叫冤。状子告到了顺治皇帝那里。经过查实后,顺治皇帝下旨,将李振邺,张我朴、蔡元禧等七人全部斩首,家产没收,父母妻子一起发

  • 民国借牛杀人案:儿媳妇谋害婆婆,最终自食恶果,人心应该向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民国偷牛案,民国奇案两女害死一男,民国电视剧婆婆杀害儿媳妇

    玉娇除了一日三餐让婆婆烧火做饭当保姆外,还把家里养的那头大牯牛交给她养。婆婆身材瘦小,年纪又大,那头牯牛身高力大,脾气倔强难以驯服。婆婆每次放牛就像在受苦刑,牯牛拖着她跑,非常危险。婆婆实在受不了这种折磨,于是就跑去老屋子里一个人生活。玉娇见婆婆跑去老屋,依旧不依不饶,她将牛继续牵到老屋,玉娇心想:

  • 清朝和宋朝在言论管控方面的差距,苏轼、欧阳修在清朝必死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乌台诗案如果发生在清朝,便足以团灭苏轼、司马光、王诜等人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上书谈论新法弊端触怒王安石,故而遭到于是谢景的弹劾,苏轼只得请求出京任职,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此后又先后被调任密州知州、徐州知州和湖州知州。按照惯例,官员在调任之后,不论升降都要上谢表,于是元丰二年(1079年),四

  • 此人是民国的大军阀,却因一重要功绩,死后得以安葬在八宝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唯一入葬八宝山的军阀,军阀为什么葬在八宝山,国军哪些将领安葬在八宝山公墓

    然而,在这无比光荣的地方却埋了这么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不是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的前辈。反而,他曾经还是我军的敌人,他就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大军阀龙云。按照常理来看,这样一个人是没有资格在去世后被埋在八宝山的,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为中国做了些什么呢?据说,龙云出生时就天生异象,他的母亲在分

  • 嘉庆原本不是乾隆心仪的储君人选,最后为何传位给嘉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嘉庆说故事里的嘉庆个人资料,嘉庆传奇安嫔与嘉庆,嘉庆传位给谁了

    乾隆先后看中的三位皇子均早逝乾隆虽然在位时间够长,但其立储君则属于比较早的,其即位后不久,便密立皇次子永琏为储君,奈何其先后密立的两位储君和欣赏的一位皇子却先后去世。皇次子永琏:永琏虽然是乾隆的第二个孩子,但却是他的嫡长子,其出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其生母乃是后来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乾隆与富察

  • 曾国藩为何要发誓“不给子孙留金银”,不让子孙入伍当兵?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曾国藩子孙近况,骆秉章杀石达开后曾国藩如何评价,人穷少说三句话曾国藩

    曾国藩在晚清危难之时操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成为了大清的“中兴之臣”,从一个无权无势的书生成为了国家重臣,曾国藩付出的艰辛又有几人能够体会?都说钱财是身外之物,可世间之中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而曾国藩就做到了,他晚年的时候就发誓“绝不留银钱与后人”,并且不准其后人入伍,要远离权力的纷争。曾国藩虽没有留

  • 曾国藩幕府二十五大金刚中,以文胜武,走出的唯一一位军机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二十五大金刚中老大自然是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淮军统帅李鸿章。李鸿章也是曾国藩幕府中走出的唯一一位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遗憾的是,李死后才被朝廷追封为一等肃毅侯,生前一直是伯爵。李鸿章虽然是曾国藩所有学生中后来混得最好的,但曾国藩并不认为他是自己心中完美的学生。曾国藩对李鸿章的能力毫不怀疑,但对他的

  • 清朝的狱中工资极低,为何还人人抢着做?工资虽低,油水却很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时代,贪腐问题较比前朝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本加厉。清朝皇帝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为官员发放“养廉银”,希望以此避免官员的腐败,然而一方面他们小觑了贪官们无尽的贪婪,另一方面他们忽略了那些基层官员。而就是后者,比如监狱里的狱卒,却成为整个朝代最恐怖的蛀虫,。提起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