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为解决蒙古问题耗费了巨大精力,为何清朝却处理的很好?

明朝为解决蒙古问题耗费了巨大精力,为何清朝却处理的很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395 更新时间:2024/2/5 9:31:55

明朝与蒙古乃是天然敌对态势,清朝与蒙古则为天然友邻

明朝与蒙古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处在了敌对之中,大明毕竟是在推翻蒙古统治后建立的,自然而然便将其视为了敌寇,因此在大明建立之后,除了对已经投降的蒙古诸部采取笼络之外,洪武帝和永乐帝都选择了多次北伐,意图彻底摧毁蒙古残势力,这种态势至少在明初的百年之内是不会有任改变的。

对于蒙古诸部来说,虽然他们元朝已经完蛋,且各部已经基本处于分裂态势,但黄金家族的后裔和有为的蒙古贵族却并没有忘记祖先的荣耀,仍然想要恢复曾经的辉煌,虚弱时期自然蛰伏于草原,可一旦强大起来便有南下的趋势,双方自然也就一直处于水火不容的状态。

清朝则不同,寻求更多的入关机会和确保侧方、后方安全,从皇太极时期开始便对蒙古采取积极拉拢的政策,且采取的方式便是和亲,清朝皇帝的后宫嫔妃中便多有蒙古女子,而同样多有满清宗室女子嫁给蒙古贵族。双方以和亲为基础,建立了较为友好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之后的时期中,同样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同样,蒙古方面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在库图克图汗被清廷赶走并最终病逝,孛儿只斤·额尔孔果洛额哲献传国玉玺投降开始,蒙古黄金家族便彻底失去了对草原的统治,除了康熙时期的准噶尔部之外,其他蒙古对于恢复祖先荣耀已经无从谈起,如此一来对清廷的敌视态度便也有所下降。

根源上的敌视和友好,再加上明朝和清朝不同的民族政策,以及蒙古诸部的现实情况,这是造成明朝和蒙古天然敌视,而清朝和蒙古则天然友好的主要原因。

对蒙古不同态度导致的结果

这点基本上是上一条的延续,由于天然的敌对和友好,导致明朝和清朝对蒙古各部完全采取着不同的措施,明朝基本以打击和防范为主,而清朝则以拉拢和巩固为主。

由于明朝的单一民族政策,虽然北元黄金家族的统治已经瓦解,但却始终将其视为异族,加上双方一直以来的矛盾和冲突,不论是明初时期采取积极主动出击、打击摧毁为主的策略,还是明朝中期以后采取的严密防范策略,明朝和蒙古一直以来便视对方为敌人。即使后期双方矛盾有所弱化,也开了一定层次的交流,但却极为有限,明朝仍然延续着防范的策略。再加上深入人心的儒家思想,以及以农为主的治国方式,明廷也很难重燃北、向游牧为主的蒙古诸部扩张的动力,双方的这种交流基本停留在藩属国与宗主国的层次上,这种关系其实并不牢靠。

清廷则不同,由于一直以来的保持的良好关系,清廷对蒙古采取的措施则是以拉拢和巩固为主,由于民族政策的不同,清廷基本将蒙古作为了自家后院,双方的交流乃是上下级之间的交流,清朝的皇帝乃是蒙古的“天可汗”,如此一来便建立了相对巩固的君臣关系。而清廷又通过为其设置“盟旗制度”,将蒙古各部固定在了一定的区域,没有清朝皇帝的命令根本不允许随意迁移,从而根本上杜绝了蒙古人宠信聚拢和发展的可能,而这种“盟旗制度”同样使得蒙古诸部抵御天灾能力大大降低,遇到灾年,蒙古人只能在饥寒交迫中等待清廷的救援,这使得蒙古各部更加依赖于清廷。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明清两朝,纵观中国历史,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期总是扩张最快、最大的时期,而汉人政权统治时期即使有所扩张,也极为有限。这便源于双方治国方略和民族政策的不同。

俄罗斯的东扩,导致蒙古周边形势复杂化

1582年,哥萨克骑兵越过乌拉尔山,开始了在西伯利亚的疯狂扩张;1600年,沙俄势力到达贝加尔湖一带,占据了贝加尔湖北部和西部地区;1639年,沙俄到达鄂霍次克海,势力抵达太平洋沿岸。可以说,俄罗斯的东扩彻底搅乱了草原上的格局,此后蒙古各部再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向北发展了,退路已经被完全堵住。

而在准噶尔部发展起来之后,他们更是和沙俄沆瀣一气,意图从北部和西北部对大清施压,在分裂西域的基础上压缩清廷的影响范围。准噶尔东侵和沙俄的南下,使得喀尔喀蒙古各部危机重重,他们只能选择归顺更加友好的清朝,成为清朝的一部分。

在清朝和沙俄先后签订《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之后,双方基本划定了东北和中部的边界,双方的争夺重点开始集中于西域地区。此后,趁着准噶尔汗国内部爆发天灾、民不聊生之际,乾隆迅速出兵彻底消灭准噶尔部,征服天山南北,将其统治区域彻底纳入治下。

在明朝时期,蒙古的北方还没有出现俄罗斯这样的巨大威胁,他们的主要威胁仍然来自于南部的明朝,一旦不敌明廷,他们完全可以向北撤退,一直撤到明朝根本无法、无力打击为止。而自从俄罗斯东扩之后,蒙古中部的喀尔喀部面对压力只能选择投靠更加友好的清廷,而西北的准噶尔部和沙俄之间也很难说究竟谁利用了谁,敌对的他们最终也被清廷所消灭。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方伯谦究竟表现如何,是否为临阵脱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甲午战争方伯谦之死,甲午战争方伯谦是哪里人,方伯谦在甲午战争中逃跑的视频

    方伯谦生平简介方伯谦,字益堂,于1854年生于闽县(今福州)。早年入私塾读书,后于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后上“建威”练船实习,巡历南洋新加坡、槟榔屿,及渤海湾、辽东半岛各口岸。同治十三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后,日本出兵台湾,因其在台湾积极备战,获得五品功牌,任“伏波

  • 清朝爵位中的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八贡是清朝什么官,清代官职分九级,清朝爵位是怎么划分的

    清朝宗室爵位制度清朝宗室爵位一共分为十二个等级,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三等)、辅国将军(三等)、奉国将军(三等)、奉恩将军。而清朝世袭爵位实行的是降袭制度,分为恩封和考封两种方式(十二个铁帽子王除外):1、恩

  • 如果吴三桂不投降清军,李自成能阻挡清军入关吗?显然不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吴三桂和李自成一起能阻挡清军吗,吴三桂归降李自成满清会入关吗,吴三桂与李自成合作清军能入关吗

    漠南整体沦陷,清军全面威胁中原地区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清军似乎只是从东北对中原地区形成威胁,其实这种局面早已改变,随着蒙古诸部的接连战败和投降,整个漠南地区都已经被清军占领。在山海关难以攻破的情况下,盘踞于东北的清廷自然也在积极想办法,他们的办法就是向西扩张,将一盘散沙的蒙古诸部逐个击破,进而从整个

  • 顺治皇帝如何严刑惩治考试舞弊案?每一个处罚都令人恐惧!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顺治科考舞弊证据,顺治年间的科举舞弊大案,康熙烧掉顺治御批

    这两场科场舞弊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顺天府科场舞弊案首先爆发。这是一次乡试,考试官李振邺、张我朴公开受贿。结果,京官三品以上的子弟全部被录取。但也有个别人花了银子,没有考上,于是投状叫冤。状子告到了顺治皇帝那里。经过查实后,顺治皇帝下旨,将李振邺,张我朴、蔡元禧等七人全部斩首,家产没收,父母妻子一起发

  • 民国借牛杀人案:儿媳妇谋害婆婆,最终自食恶果,人心应该向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民国偷牛案,民国奇案两女害死一男,民国电视剧婆婆杀害儿媳妇

    玉娇除了一日三餐让婆婆烧火做饭当保姆外,还把家里养的那头大牯牛交给她养。婆婆身材瘦小,年纪又大,那头牯牛身高力大,脾气倔强难以驯服。婆婆每次放牛就像在受苦刑,牯牛拖着她跑,非常危险。婆婆实在受不了这种折磨,于是就跑去老屋子里一个人生活。玉娇见婆婆跑去老屋,依旧不依不饶,她将牛继续牵到老屋,玉娇心想:

  • 清朝和宋朝在言论管控方面的差距,苏轼、欧阳修在清朝必死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乌台诗案如果发生在清朝,便足以团灭苏轼、司马光、王诜等人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上书谈论新法弊端触怒王安石,故而遭到于是谢景的弹劾,苏轼只得请求出京任职,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此后又先后被调任密州知州、徐州知州和湖州知州。按照惯例,官员在调任之后,不论升降都要上谢表,于是元丰二年(1079年),四

  • 此人是民国的大军阀,却因一重要功绩,死后得以安葬在八宝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唯一入葬八宝山的军阀,军阀为什么葬在八宝山,国军哪些将领安葬在八宝山公墓

    然而,在这无比光荣的地方却埋了这么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不是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的前辈。反而,他曾经还是我军的敌人,他就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大军阀龙云。按照常理来看,这样一个人是没有资格在去世后被埋在八宝山的,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为中国做了些什么呢?据说,龙云出生时就天生异象,他的母亲在分

  • 嘉庆原本不是乾隆心仪的储君人选,最后为何传位给嘉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嘉庆说故事里的嘉庆个人资料,嘉庆传奇安嫔与嘉庆,嘉庆传位给谁了

    乾隆先后看中的三位皇子均早逝乾隆虽然在位时间够长,但其立储君则属于比较早的,其即位后不久,便密立皇次子永琏为储君,奈何其先后密立的两位储君和欣赏的一位皇子却先后去世。皇次子永琏:永琏虽然是乾隆的第二个孩子,但却是他的嫡长子,其出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其生母乃是后来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乾隆与富察

  • 曾国藩为何要发誓“不给子孙留金银”,不让子孙入伍当兵?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曾国藩子孙近况,骆秉章杀石达开后曾国藩如何评价,人穷少说三句话曾国藩

    曾国藩在晚清危难之时操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成为了大清的“中兴之臣”,从一个无权无势的书生成为了国家重臣,曾国藩付出的艰辛又有几人能够体会?都说钱财是身外之物,可世间之中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而曾国藩就做到了,他晚年的时候就发誓“绝不留银钱与后人”,并且不准其后人入伍,要远离权力的纷争。曾国藩虽没有留

  • 曾国藩幕府二十五大金刚中,以文胜武,走出的唯一一位军机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二十五大金刚中老大自然是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淮军统帅李鸿章。李鸿章也是曾国藩幕府中走出的唯一一位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遗憾的是,李死后才被朝廷追封为一等肃毅侯,生前一直是伯爵。李鸿章虽然是曾国藩所有学生中后来混得最好的,但曾国藩并不认为他是自己心中完美的学生。曾国藩对李鸿章的能力毫不怀疑,但对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