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崇焕本是明朝时期的将领,也是民族英雄,可为何饱受争议?

袁崇焕本是明朝时期的将领,也是民族英雄,可为何饱受争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740 更新时间:2023/12/9 9:08:31

围观百姓大声喝彩,刽子手割一块,他们就竞相购买、就着烧酒生吃一块,3天后,行刑结束,袁崇焕的肉也被抢光吃完了。

谁能想到,眼下这位被百姓恨之入骨、痛骂不已的“叛国袁贼”,就在2年前,还是备受尊崇、救大明于水火的擎天柱石。

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实力倍增,努尔哈赤率领八旗铁骑,屡屡进犯大明边境,明军闻风丧胆、屡战屡败,朝中大将再无人敢出山海关。

危难之际,袁崇焕不顾上级反对,毅然挺身而出。他携家带口、死守孤城宁远,以区区1万兵力,挡住了八旗的10万铁骑,连续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大挫了努尔哈赤的锐气。

可就是这么一个有勇气、有能力、有担当的将领,最后却落得个凌迟处死、污名满身的下场。这究竟是为何呢?

明朝将领、民族英雄袁崇焕,为何饱受争议?

这一切,还得从一次吹牛开始。

1、孤守宁远,一战成名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前半生仕途极其不顺,直到36岁才考中进士,当上了一个邵武知县的七品小官。

好在工作之余,袁崇焕对军事非常感兴趣,时常与人讨论边塞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袁崇焕被提拔到兵部。

爱好突然变主业,袁崇焕兴奋至极,终于等来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1622年,八旗铁骑日益猖狂、攻陷了重镇广宁,山海关危若累卵。

就在这时,袁崇焕单骑出关,将关外的山川地形一一牢记在心中,不久,袁崇焕上疏天帝:“只要陛下给臣足够的兵马钱粮,臣一人就能镇守山海关!”

“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明史·袁崇焕传》

此言一出,众臣哄堂大笑,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就是一句吹牛的话。

但山海关告急,朝中又无大将可派,只能死马当活马医,让袁崇焕去碰碰运气。万一败了,那是他自己吹牛,与人无尤,如果胜了,大家都有举荐之功。

就这样,袁崇焕被破格提拔为正四品兵备佥事,拿着户部拨给的20万两白银,如愿来到了关外。

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袁崇焕的工作还没正式开展,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他的顶头上司兵部尚书、辽东经略王在晋,与他意见不和。

袁崇焕认为:“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

可王尚书却执意弃守宁远,要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重新修筑防御工事。

就在二人争论不休之际,大学士孙承宗奉命巡视山海关,在听过二人的陈述后,孙承宗当即表态,全力支持袁崇焕。

有了钱、有了人,袁崇焕在之后的3年时间里,以宁远为根据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陆续收复了被后金侵占的 200多里土地。

眼看辽东局势逐渐好转,袁崇焕又遇上了一个难题。

孙承宗因与阉党不和,被魏忠贤设计辞官,而接替他的,是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兵部侍郎高第。

高第到任后,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放弃关外所有的领土、城池,大军一律撤回到山海关内!

很显然,这与袁崇焕“保关内,必守关外”的理念,背道而驰。

袁崇焕痛苦万分,一方面军令如山,违令不尊的后果,他心里是十分清楚的;另一方面,要他就这么轻易放弃苦心经营多年的宁远城,他实在是不甘、不忍、不舍。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袁崇焕决定留下,他要迎战努尔哈赤,哪怕孤身一人、哪怕独守孤城,即便死,他也要死在宁远城。

“宁前道,当于宁前为存亡,如撤宁前兵,宁前道必不入,独卧孤城,以当虏耳!”——《明史·袁崇焕传》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得知袁崇焕孤悬关外,遂亲率大军,奔袭宁远,此时,宁远城内只有1万兵马,而努尔哈赤号称有20万大军!

敌我力量太过悬殊,万分危难之际,袁崇焕多次请求高第出兵救援,可高第手握重兵,却从始至终不发一兵一卒,打定主意要隔岸观火、作壁上观。

无奈之下,袁崇焕只得与诸将士歃血为盟,死战不休。

在看清敌我军力的优劣后,袁崇焕的应对策略只有六个字——“凭坚城,用大炮”。

他下令将士只可坚守宁远,以炮击敌,而不可出城与八旗兵野战。

城内旌旗飘扬,城外火炮冲天,八旗铁骑虽以勇猛、迅速著称,可在红衣大炮的猛烈攻势下,铁骑的优势完全发挥不出来,在围攻了2天无果后,努尔哈赤只得下令撤军。

据说,努尔哈赤也在此战中负伤,不久就含恨而死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宁远大捷”。

之所以说它著名,倒不是这场战役的规模有多大,而是它的意义太过深远。

自1619年萨尔浒之战惨败后,整整七年,大明朝廷再也没听到过任何捷报了!

如今,袁崇焕大败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不仅一雪前耻,而且稳定了人心,一举重振了辽东守将萎靡不振的士气。

就连继位的皇太极也忍不住感慨: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袁崇焕因此一战成名,并升任辽东巡抚。

一年后,皇太极秉承父亲努尔哈赤的遗志,率领八旗铁骑卷土重来、突袭锦州,袁崇焕再次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又取得了“宁锦大捷”。

消息传到朝中,天启皇帝欣喜若狂,当即在谕旨中批示:“十年积弱,一旦挫其狂锋”。

袁崇焕无疑应是最大的功臣。可到了论功行赏时,袁崇焕才发现,自己的功劳很小,过失却很大。

原来,袁崇焕一直不肯依附魏忠贤,遭到了阉党的忌恨,辽东战事刚结束,弹劾袁崇焕欲投敌叛国的奏折,就如雪片般飘进了皇宫。

袁崇焕愤而辞官,以证清白。

然而,袁崇焕的人虽然回到了家乡,心却留在了遥远的辽东大地上。

2、督师蓟辽,种下祸根

1627年9月,23岁的木匠皇帝朱由校提前下课,由于没有子嗣,驾崩前,他将皇位传给了唯一在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这便是大明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帝。

面对朝不保夕的大明江山,刚刚即位2个月的崇祯,做了一个大快人心的决定——处死魏忠贤、重新启用袁崇焕。

不久,已在家赋闲多日的袁崇焕,被越级提拔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督师蓟辽。

袁崇焕惊呆了!这也就意味着,他从一介布衣,直接成了蓟州、辽东、登州、天津等地,除皇帝外,权力最大、管辖范围最多的地方官员。

这是多大的荣耀啊!

1628年7月14日,崇祯第一次在平台,召见袁崇焕,商量平辽方案,史称“平台召对”。

袁崇焕感激万分,当即夸下海口:“皇上,只要给臣五年时间,臣必能收复辽东!"

这下轮到崇祯激动了。

正在君臣二人畅想未来、互相感激之际,兵科给事中许誉卿逮住个空隙,偷偷拉住了袁崇焕的衣角,悄声问道:“敢问督师计划如何五年平辽?”

袁崇焕哈哈大笑,不以为意地答道:“我哪有什么计划!五年平辽,不过是随口一说,安慰一下皇上罢了!”

许誉卿心中大惊,提醒道:“当今圣上英明神武,岂是随意糊弄的小孩子?如果到期,圣上要你兑现承诺,该怎么办?”

袁崇焕立即冒出了一身冷汗,是啊,欺君之罪可是十恶不赦的死罪啊!

“上英明,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明史·袁崇焕传》

袁崇焕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为这句话付出的代价,要远比欺君大得多。

既然牛皮吹大发了,那就往回拉一拉。

自认聪明的袁崇焕,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陛下,五年平辽是个大计划,臣必定竭尽所能完成,但在这期间,户部必须按时转运粮草军饷,工部需要按时提供武器装备,在调兵遣将上,还请兵部、吏部不要干涉臣的决定。“

另外,为了避免重蹈上次被逼辞职的覆辙,袁崇焕还提出了言官舆论问题:“以臣的能力,臣制服辽东绰绰有余,但无法调和朝中大臣的悠悠之口,万一有人告臣的黑状,臣远在辽东、百口莫辩,难免会干扰到平辽大业。”

“崇焕锐然以五年复辽成功自许,慷慨请兵械、转饷,凡吏部用人、兵部指挥、户部措饷、言路持论,俱与边臣想呼应,始可成功。”——《崇祯长编》

袁崇焕的心思其实很简单:

既然五年平辽很难实现,那索性狮子大开口,把该要的、不该要的条件全都要了,如果皇上满足不了,那责任在皇上,就不在我了。

可袁崇焕错了,他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皇上,尤其低估了皇上平辽的决心。

接到袁崇焕的奏疏,崇祯想也没想,立即下旨,交代户部、工部、兵部、吏部,一一按袁崇焕说得办。

为了打消袁崇焕的后顾之忧,崇祯又特赐给他一把尚方宝剑,并承诺道:“对百官的言论,朕心里有数,爱卿只管放手去做,朕相信你。”

话说到这份上,人情给到这份上,袁崇焕再不知足,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袁崇焕感念皇上的知遇之恩,怀着必胜的信念,于两年后,又一次利剑出鞘、挥师辽东。

为了顺利实现“五年平辽”的目标,袁崇焕制定了三大战略:

(1)对内:倚重辽东本地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调动起大家保卫家园的积极性;

(2)对敌:坚壁清野,固守城池,不与八旗铁骑打野战;

(3)对外:拉拢蒙古为外援,依我军实力,与后金时战时和。

“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明史·袁崇焕传》

袁崇焕的计划很周密,他对自己的能力也很自信,一切看似都在朝希望的方向发展着。

然而,就在袁崇焕信心满满地开展平辽大业时,1629年6月,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擅杀平辽总兵毛文龙

3、擅杀毛文龙,自断臂膀

1629年6月1日,袁崇焕以检阅为名,登上了毛文龙所在的皮岛。

皮岛,位于后金的后方,当初是毛文龙带着200多兵丁,硬从后金手里夺回来的。

之后,毛文龙以此为据点,收复了附近的很多岛屿,部队实力也一天比一天壮大,最后被朝廷收编,毛文龙也因此被任命为平辽总兵官,加封左都督。

袁崇焕此次前来,主要是想和毛文龙讨论两件事:

第一件:朝廷拨给毛文龙部的粮饷由袁崇焕转发(这样一来,毛文龙的部队就成了袁崇焕的嫡系);

第二件:毛文龙主动辞官(以便袁崇焕在皮岛上安排自己人)。

两人谈了三日,毛文龙始终不松口:皮岛是老子打下来的,凭什么你来了,就要老子走人?

6月5日,谈判正式破裂,起码袁崇焕认为是这样。

这天早上,毛文龙刚踏入营帐,袁崇焕就大声怒喝道:“大胆毛文龙!本部院与你谈了三日,谁知你狼子野心,嘴里全无半句实话,今日我若不杀你,他日这皮岛就不是朝廷的了!”

毛文龙大惊失色,立即反唇相讥:“督师只有节制之权,凭什么杀我?”

袁崇焕请出御赐的尚方宝剑,向东略一揖首,冷笑一声道:“今日杀你,并非本部院的意思,乃是奉皇上圣旨。哼,你目中无本部院犹可,当今天子英武天纵,国法岂能容你!”

接着,袁崇焕当众列出了毛文龙的十二条罪名,毛文龙根本来不及为自己辩解,就被拉出外,斩首。

“崇焕曰:与汝谈三日,谁知狼子野心,一片欺诳。若杀汝,此一块土,异日岂朝廷所有?

文龙曰:督师惟恃节制,何得杀我?

崇焕曰:今日非本部院意,乃是上旨。

左右色变。文龙自若。……崇焕命旗牌官张国柄,执剑杀之。”——《明史·袁崇焕传》

至于袁崇焕为什么要斩杀毛文龙,历来说法不一。

有人说,袁崇焕初来乍到,杀了刺头毛文龙,可以为自己立威;

也有人说,袁崇焕想统一辽东军权,而毛文龙拒不归附,以致被杀;

还有人说,皇太极曾给袁崇焕写信约定,只要袁崇焕能杀了毛文龙,就把辽东归还给大明。

仔细分析一下,就可知,“立威说”和“皇太极约定说”,根本就不靠谱。

首先,袁崇焕已在辽东一战成名,何须杀毛文龙立威?

其次,袁崇焕虽然情商不太高,但智商绝对在线,杀个人就能归还辽东这种事,小孩子都不相信,何况这位身经百战的大将?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袁崇焕认为,毛文龙的“孤悬海外、不听号令”,扰乱了自己的“五年平辽大业”。

他以为,只要杀了毛文龙,就能把皮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他忘了,皮岛上,不止有毛文龙,还有只忠于毛文龙的2万多将士。

毛文龙死了,皮岛上的人心就散了,一支能牵制后金、最让皇太极寝食难安的部队,也跟着消失了。

毛文龙即便罄竹难书,但他罪不至死,起码不该由袁崇焕来杀。

很快,袁崇焕就会意识到,杀掉毛文龙是多么愚蠢的一个错误。

4、己巳之变,雪上加霜

毛文龙死后三个月,皇太极率八旗铁骑,又一次打到了大明的家门口。

袁崇焕毫不慌乱,此时的辽东,不仅兵精粮足,还有绵延400多里的关宁锦防线、城坚炮利的山海关,只要皇太极敢来,袁崇焕相信,一定能让他付出血的代价!

然而,皇太极吸取了努尔哈赤的教训,没有选择和袁崇焕硬钢。

他带着十万铁骑,绕开山海关,借道蒙古,绕过长城,直奔大明首都而来。

十月底,清军到达遵化,此地距离京城只有200多公里,一旦失陷,北京将无险可守。

崇祯很紧张,袁崇焕比他更紧张。

10月31日,袁崇焕派山海关守将赵率教,立即前往遵化,阻截皇太极。

11月3日,赵率教奔袭三天三夜,到达遵化。

11月4日,赵率教阵亡,所率全军覆没。

11月5日,遵化失陷,皇太极带着八旗铁骑,继续向北京进发。

袁崇焕一看大事不妙,立即带着总兵祖大寿、副总兵张弘谟等人,前去增援。

与此同时,袁崇焕的老上司孙承宗,也带来了指令:着袁崇焕率部,布防于蓟州、顺义、三河一线,阻击皇太极。

袁崇焕的作死模式,就此开启。

他并没有执行孙承宗的指令,而是紧紧跟在皇太极的后面,眼睁睁地看着八旗铁骑沿途烧杀抢掠,而不发一兵一卒。

“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贵园亭庄舍被敌骑蹂躏殆尽”。——《明史》

11月17日,袁崇焕带着9000多名官兵,抵达北京城下,不久,皇太极和八旗铁骑也到了。

于是,北京城纷纷传言,皇太极是袁崇焕故意放进来的。

当天晚上,崇祯紧急召见了袁崇焕。

紧紧追了皇太极十几日,袁崇焕带来的这9000多人早已兵困马乏,于是,袁崇焕向皇帝提了一个最不应该提的要求:“希望皇上批准将士们进城修整吧!”

对这位有望五年复辽的大将,崇祯向来是要什么给什么,可这次,崇祯想也没想,直接拒绝了。

自古以来,边防部队未经皇上允许,不得入京,否则视同谋反。

可袁崇焕不仅带兵擅自入京,还想进城修整,他想干什么?是真的迎敌还是要造反?

一颗怀疑的种子就此种下,袁崇焕的悲剧也就此注定。

在袁崇焕看来,放任皇太极到北京城,是符合自己“凭坚城,用大炮“的作战原则的,八旗兵擅于野战,明军想要获胜,只能避其兵锋,打城池攻坚战。

可袁崇焕忘了,这里是北京,不是他理想中的战场。

虽然,接下来,他孤立无援、浴血奋战,一次次打退了皇太极的进攻,先后取得了广渠门大捷和左安门大捷,但前方等待他的,不是封赏,而是一封又一封的弹劾奏折。

在很多官员看来,此时的袁崇焕,不是保卫京师的英雄,而是一个“心怀异心”的阴谋者。

“时督师袁崇焕握重兵壁城平,疑其有外心。”——赵吉士《寄园寄所寄》

5、英雄末路,凌迟处死

1629年12月1日,朝中谣言四起,崇祯最后一次召见了袁崇焕。

两人一见面,崇祯就直截了当地责问袁崇焕:“你为什么擅杀毛文龙,以致敌兵犯阙?还有德胜门之战,你为何射伤满桂?”

袁崇焕顿时愣住了:杀毛文龙这事,不是事后给您老人家请示过吗?当时您还批示”毛文龙罪有应得“,怎么这会又追究起我的责任了?满桂被射伤了?这跟我有啥关系?

袁崇焕这些心里话当然是没法讲出来的,所以,崇祯看到的结果,是袁崇焕“并不能对”。

崇祯误以为袁崇焕默认了,立即下令:“着锦衣卫拿掷殿下!”

还没等袁崇焕反应过来,锦衣卫已经上前,扒了他的官服、官帽,将他投进了镇抚司诏狱。

和袁崇焕一样吃惊的,还有和他一起进宫面圣的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他对袁崇焕十分感激。当听说,自己以后要受死对头满桂节制时,祖大寿愤然率部离京,临走前留下口信:老子要回宁远。

袁崇焕进大狱了,祖大寿走了,明军最有战斗力的关宁铁骑也跟着走了,可皇太极还在战场上,时刻虎视眈眈地盯着北京城。

这真是件要命的事儿。

崇祯立即找来六部尚书,商量对策,大家一致认为:眼下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让袁崇焕写信召回祖大寿。

自身难保的袁崇焕,在内阁、六部官员的软磨硬泡下,终于提笔给祖大寿写了封手谕,希望好哥们能顾全大局、重返战场。

据说,祖大寿拿到袁崇焕的亲笔信,哭得泣不成声,全军哀嚎一片,不久,祖大寿带领关宁铁骑,又一次挥师入京,这一次,他誓要立功,为袁督师赎罪。

最终,皇太极被赶出北京城,他占领的遵化、滦城、永平、迁安四城也相继被收回,崇祯大喜过望,忍不住感慨道:“看来,要守住辽东,还得靠袁崇焕不可啊!”

袁崇焕的命运仿佛有了转机。

可两个人的出现,活活掐断了袁崇焕的最后一丝生机。他们一个叫温体仁、时任礼部尚书;一个叫周延儒,时任礼部侍郎。

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二人诬陷袁崇焕与内阁次辅钱龙锡勾结,欲行不轨之事。

袁崇焕身为大明守将,手握重兵,钱龙锡身为朝廷重臣,执掌机要,这二人一旦成功联手,想谋权篡位,那还不是易如反掌吗?

想到这,崇祯不寒而栗,袁崇焕留不得了!

不久,崇祯便草率下旨:

“崇焕擅杀逞私,谋款致敌,欺藐君父,失误封疆,限刑部五日内具奏。龙锡职任辅弼,私结边臣,互谋不举,下廷臣会议其罪。”

1630年8月16日下午,崇祯在平台召集文武大臣,公读了袁崇焕的十一条大罪,随即宣布对袁崇焕的最后判决:“依律磔之!”

磔(zhé),即为凌迟,《大明律》规定:“ 谋反及大逆,凌迟处死。”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纵敌长驱直入、囤重兵于北京城下、奏请兵丁入城……这桩桩件件,不论哪一任皇帝来看,都是在挑战君权,意图谋反啊!

袁崇焕死后,他的兄弟、妻妾被流放三千里,寥寥无几的家产,也被官府没收。

“三月八日,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 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明史·袁崇焕传》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总结:

袁崇焕临死前,望着日益凋敝的大明江山,和激愤怒骂的无知百姓,长叹一声,随即吟道: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一直到死,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五年平辽大业,可惜,约定的时间未到,他的生命先结束了。

袁崇焕也许到死都不明白,自己究竟为何而死。

有人说,军人最好的归宿,便是战死沙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何其的悲壮!

可是,这世上,还有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叫官场。

偏偏袁崇焕是个杰出的军事家、不及格的政治家。

政治上的不成熟与行动上的不理智,酿成了他最终的悲剧。

冤吗?相信此刻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了答案。

军人死非其所,这,不止是袁崇焕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大明的悲哀!

更多文章

  • 欧阳修是因何事被贬到滁州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欧阳修面色平静,25年了,他们整人的手段一点也没变。1043年,一个妙龄女子将欧阳修告上了府衙,二人的不伦之恋顿时大白于天下。这个妙龄女子,不是别人,竟是欧阳修的外甥女!原来,欧阳修不仅霸占了她,还企图侵吞她的财产!此事一出,满朝哗然!谁也没有料到,久负盛名的大才子欧阳修,私生活竟如此不堪!大文豪苏

  • 朱元璋吃饭时,发现碗里有一根头发,御厨帽子一摘:我光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吃饭吃出头发御厨6字解围,朱元璋吃出头发御厨说了什么话,朱元璋帽子

    要饭出身的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他自然也是过上了帝王生活,并且很忌讳别人提及他的穷苦经历,甚至开发了最早的“文字狱”,只要是他认为别人对他有讽刺挖苦的嫌疑,那就会大开杀戒,所以这也是朱元璋帝王生涯中,不怎么光彩的一个方面。在明朝的一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是朱元璋有一次陪着马皇后一起吃饭,朱元璋边

  • 赵匡胤一次又一次的纵容小舅子 四年多吃掉了接近一百多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赵匡胤小舅子的真实身份,赵匡胤猖狂的小舅子,赵匡胤的小舅子居然欺负人

    对于宋太祖赵匡胤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他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有才能的皇帝。在他还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妻子,只是很可惜没活多久就病死了。所以后来他就又娶了一个妻子,结婚以后非常的宠爱这个妻子,后来登基以后还把她封为了皇后。因为宠爱这个皇后,所以对她的家人非常的好,尤其是皇后的弟弟,也就是他的小舅子。

  • 最大的冤臣岳飞,他比秦桧更奸更高明,他是导演岳飞之死的另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岳飞被杀的原因,还是在于赵宋两家的兴起,他们刻意防范军队势力,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的典故。虽然说的轻松但是做起来却很难,想要除掉一位皇帝自己都感觉有危险的人物,那是更不容易的事情。赵构作为一位历史政变的统治者,他选择自己的同盟秦桧的办法。但是想要一位文官去除掉带兵十万的将领,是怎样下去的手?如果没有

  • 乾隆坑子奇案:一个歹毒的爹,一个孝顺的儿,酿成一场离奇的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乾隆民间奇案,乾隆手下的四大奇案,乾隆阴兵借粮奇案

    赵成虽然流氓惯了,胆子却很小,看到气急败坏的儿媳妇和明晃晃的菜刀,赵成赶忙给儿媳妇赔礼道歉。晚上儿子赵友谅回家之后,儿媳妇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赵友谅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他不愿意跟老爹饭翻脸,于是便带着媳妇离开了这个家,只要老爹见不着他们,就两下安好无事了。在山阳县城外30里处,有一个村子。村子中有

  • 曾国藩正想开溜,恰好父亲死了,一走人被皇上追究弃军逃跑之罪!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曾国藩个人资料,听单田芳评书曾国藩全集,曾国藩1-40集播放音频

    其中的“元辅”,就是曾国藩。他真的是有“谋国之忠,知人之明”吗?说说咸丰七年(1857年)的事情吧。这一年算是曾国藩的倒霉年。先是他的两个心腹爱将罗泽南、毕金科在江西与太平天国军对阵时战死;随后,曾国藩本人也因为言行上的瑕疵遭到朝廷的疑忌。这时曾国藩虽已补授兵部右侍郎,可没有钦差头衔,又一心想当大官

  • 大清三兄弟,合力大战李自成,福报不息,泽被后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自成和大清的图片,李自成的死因终于揭开了,单田芳评书李自成300集

    当年仅年满二十四岁的多尔衮因征服蒙古察哈尔部,所部林丹汗之妻苏泰太后和其子额哲投降多尔衮,并献上了失传已久的秦代传国玉玺“制诰之宝”。多尔衮把此象征“一统万年之瑞”的玉玺献给了八哥。皇太极认为此乃天赐之宝,并获得称帝理由。当然这一切功劳都归于英勇的十四弟,所以皇太极晋升年仅二十四岁的多尔衮为和硕睿亲

  • 民国往事: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两个为爱牺牲的悲情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民国最悲惨的爱情,为爱牺牲的女人,为爱牺牲的伤感片段

    民国三年,村东出了个小伙叫王箫。王箫父母早逝,跟着姐姐过活。小伙子不但人长得英俊,而且还人如其名吹得一口好箫。穿村而过的小河在村口拐了个弯后,朝村外奔流而下,拐弯的地方形成了一块青草地。闲来无事的时候,王箫总喜欢去那里吹箫。他或者躺在青草地上,或者倚在水边的大柳树下,箫声伴着流水的哗哗声远去,直到落

  • 乾隆后宫共有四十一名妃嫔,他驾崩之后众多嫔妃是如何生活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乾隆42位嫔妃列表,乾隆后宫最出名的妃子,乾隆驾崩嘉庆调兵

    乾隆去世之时,已有32位妃嫔去世乾隆后宫人数众多,嫔妃多大四十一位,其中皇后3位,皇贵妃5位,贵妃5位,妃6位,嫔6位,贵人12位,常在4位。不过由于乾隆皇帝实在是太能活了,一口气活了89岁,于嘉庆四年(1799年)驾崩,因此在他去世的时候,其后宫嫔妃已经大多过世了。简单介绍一下过世的这些妃嫔吧。1

  • 清朝有一个亲王真是惨,生前战功赫赫,结果死后连老婆都被瓜分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140位亲王名单,清朝亲王每天伙食,清朝多少个亲王

    但清朝也并不是每个王公贵族都是酒囊饭袋,至少每代也能出几个人物,在清朝政权的崛起和建立途中,这些王公贵族可是出力不少,尤其是在最开始的,几乎每个爱新觉罗氏的男人,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而接下来要说的这位亲王,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佼佼者,他的名字叫爱新觉罗·豪格。爱新觉罗·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早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