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面色平静,25年了,他们整人的手段一点也没变。
1043年,一个妙龄女子将欧阳修告上了府衙,二人的不伦之恋顿时大白于天下。
这个妙龄女子,不是别人,竟是欧阳修的外甥女!
原来,欧阳修不仅霸占了她,还企图侵吞她的财产!
此事一出,满朝哗然!
谁也没有料到,久负盛名的大才子欧阳修,私生活竟如此不堪!
大文豪苏东坡一生敬仰欧阳修,在他看来:“先生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盗甥案”纯属子虚乌有;
可宰相晏殊却对得意门生欧阳修痛骂不已:“他文章虽好,为人却不怎么样!”言外之意,“盗甥案”也不算冤枉了他。
“吾重修文章,不重他为人!”——《东轩笔录》
为什么时人对欧阳修的评价反差如此之大?
“盗甥案”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欧阳修被贬官滁州之后,最终结局如何?
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一代文宗”欧阳修得多面人生。
1、底层逆袭、连中三元
欧阳修,字永叔,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1007年出生于四川绵州,是一个时运不济的“基层官二代”。
其父欧阳观是绵州的一个九品军事推官,直到56岁,才有了欧阳修这个老来子,一家人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也其乐融融。
然而,四年后,欧阳观猝然离世,欧阳修美好的童年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为了生存,欧阳修只得跟随母亲,投奔远在湖北随州做官的叔叔欧阳晔。
叔叔位卑俸低,养活一大家人已属不易,便无余财供欧阳修读书。
没钱上学,母亲郑氏便在沙地上,拿着芦苇亲自教欧阳修识字;
没钱买书,欧阳修便废寝忘食、日复一日到城南李家借书来抄读。
贫穷,给了这个少年无尽的苦难,却也给了他源源不断的逆袭动力。
一日, 欧阳修偶然读到韩愈的《 昌黎先生文集 》,顿时眼前一亮、奉为圭臬,这样朴实而内涵深刻的文风,才是真正值得读书人效仿、学习的啊!
可当时社会流行骈文,就连科举考试也以骈文为主,这种文体重格式,大于重内容,很多人写的骈文看似花团锦簇,其实一点内涵也没有。
欧阳修从骨子里,反感骈文。
于是,生性自由的他决定独树一帜、“师从韩愈”,复兴古文。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无情的一击。
1023年——1026年,欧阳修勤学苦读,从17岁考到了20岁,没成想却在乡试中接连落榜,导致他落第的原因只有一个——写作格式不符合骈文规范。
对一个读书人来说,考不上科举,就意味着没有前途、没有官做。
欧阳修实在不甘心,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人——胥偃。
胥偃,时任正二品汉阳知军,是当地有名的文人,一向喜好结交青年才俊。欧阳修忐忑不安地将自己的诗文和自荐信,呈到知军府,希望知军大人能指点一二。
出人意料的是,几天后,胥偃不仅亲自将欧阳修请到府上读书,还保举他直接就试开封府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甚至要招他为婿!
在胥偃的大力扶持下,欧阳修终于得以崭露头角。
1030年,欧阳修连中监元、解元、省元,一时风头无两,在接下来的殿试中,他又高中进士,成功进入了北宋的公务员队伍。
2、大胆用人、变革文风
胥偃独具慧眼,发现并提携了欧阳修,当欧阳修在朝堂上拥有一席之地后,他也广施恩泽,破格提拔和重用了很多有真才实学的后生。
“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是他的学生;
包拯、司马光、韩琦、文彦博等北宋名臣,曾受他提携之恩;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载、程颢等著名文学家,受他影响颇深……
因为有幸被那道光照亮,所以选择继续照亮他人。
1057年,51岁的欧阳修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被任命为礼部主考官,为朝廷选拔人才。
作为韩愈的忠实粉丝,欧阳修一直主张,做文章要“言之有物,平易自然”,如果一味追求格式工整或辞藻华丽,写出来的东西要么晦涩难懂、要么是假大空。
欧阳修决定以此为契机,彻底变革北宋的文风:凡是写不知所云”太学体“、”骈文“的考生,一概不予录用。
在欧阳修的大力提倡下,北宋的科举考试开始注重策论,考核重点也从追求形式,转而追求内容是否言之有物。
欧阳修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却也意外发现了苏轼、苏辙、曾巩等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由于欧阳修的坚持,北宋文臣开始百花齐放、绽放出非凡的魅力。
鉴于欧阳修本人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以及对后世文坛的深远影响,所以,人们一致尊称他为“一代文宗”!
和很多人想象中不同,欧阳修虽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大才子,但一点也不“玉树临风”。
据史书记载,欧阳修身材瘦小,不仅颧骨突出、“面白过耳,唇不包齿”,而且眼睛高度近视,当年参加殿试时,这副尊容差点把宋仁宗吓个半死。
相传,欧阳修小时候,一个相士曾意味深长地对欧母郑氏说:“此儿日后必成大器、官至公卿,但他嘴唇包不住牙齿,一生都会有诽谤之祸。”
郑氏不以为然,谁知日后竟一一应验!
3、仕途坎坷、三遭贬谪
1031年,欧阳修25岁,被吏部任命为从九品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初入职场的欧阳修,官阶虽然不高,但运气着实不错,他遇到了一个非常给力的上司——钱惟演。
对欧阳修这样才名在外的青年才俊兼下级,钱惟演有且只有一个要求——吃好、喝好、玩好,工作什么的,交给其他人干就好。
所以,在洛阳任职的三年,是欧阳修40年官场生涯中最惬意的一段时光,他也为此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牡丹记》
钱惟演给了欧阳修足够的宽容和信任,洛阳也成了欧阳修一生的创作源泉和宝贵回忆。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然而,好景不长,欧阳修的磨难就接二连三地来了。
1032年,新婚一年的妻子胥氏难产而亡,又过了一年,再娶的杨氏也因病离世。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未到而立之年,便已尝尽了生死离别之苦。
1033年,钱惟演被逼调离洛阳,欧阳修也被召回京城,任职正八品馆阁校勘。
官场波谲云诡,一上来就给欧阳修上了生动的一课。
1034年,欧阳修一向敬重的开封府尹范仲淹,给宋仁宗画了一副《百官图》,弹劾宰相吕夷简任用私人、把持朝政,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吕夷简立即针锋相对,以辞职为要挟,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一时间,朝中大臣纷纷站队,“景佑党争”就此形成。
结果,范仲淹落败,被贬官江西饶州。
本来,这事跟欧阳修没多大关系,但看着偶像吃了败仗,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当听说谏官高若讷背后对范仲淹落井下石时,欧阳修气愤难当,于是果断出击。
大才子洋洋洒洒,很快写就了一篇《与高司谏书》,高若讷看完,差点背过气去。
“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欧阳文忠公文集》
高谏官,你不去揭发贪官污吏,反而嫉贤妒能,陷害忠良,还知道世上有“羞耻”二字吗?
字字如刀、刀刀见血。
高若讷自知在行文上不是欧阳修的对手,于是,他另辟蹊径、做了一招绝的。
他转手就把欧阳修的信呈给了宋仁宗,并添油加醋说欧阳修“诽谤朝廷、对皇上不满”。
毫无悬念地,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
四年后,范仲淹重获重用,欧阳修被当做“范党”,也重新回到了京城、复任馆阁校勘。
不久,在晏殊的推荐下,欧阳修升任从四品右正言,成了一名谏官。
欧阳修满心欢喜,自己的才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当时,北宋官场有一条不成文的升职标准:“文官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升”,不管干的政绩好坏,只要熬够时间,就能够升职。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量官员终日碌碌无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推诿甩锅成风、办事效率极其低下。
为了重振朝纲,范仲淹在仁宗的支持下,开始施行“庆历新政”,其中最主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官员考评制度,让尸位素餐的官员,再无漏洞可钻。
范仲淹在朝中大刀阔斧的改革,欧阳修就利用自己的职权优势,怼天怼地怼皇帝,力求把一切反对新政的人和事,扼杀在摇篮之中。
历朝历代的改革,向来是没有一帆风顺的。庆历新政也一样。
改革持续了不到两年,主持者范仲淹就以“结党营私”等罪名被贬官外放。
而“新政旗手”欧阳修,也迎来了人生中一次最猛烈的攻击。
欧阳修有一个妹妹,嫁给了张龟正,不久,张龟正因病去世,欧阳氏就带着继女张氏前来投奔欧阳修。
后来,张氏长大成人,欧阳修就做主,将她嫁给了自己的远房侄子欧阳晟。
谁知,张氏行为放荡,竟和仆人陈谏有了私情,欧阳晟气不过,就把妻子和仆人一起告到了开封府。
好巧不巧,当时担任开封府尹的杨日严,曾因贪污受贿,受过欧阳修的弹劾。
为了报仇,杨日严对张氏百般威逼利诱,最后在公堂上,张氏矛头一转,竟供出自己的情夫,还有舅舅欧阳修!
“张惧罪,且图自能免,其语皆引公未嫁时事,语多丑异。”——王铚《默记》
更有好事者,拿出了证据:欧阳修早年写的一首词——《望江南》。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着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欧阳修立即解释说,这首词,以物拟人,只是初春时节的应景之作,然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判官们虽拿不出更有力的证据,却还是以“有伤风化”为由,将欧阳修贬官到滁州。
这一年,欧阳修38岁,仕途正好之际,却突遭横祸、声名狼藉、再遭贬谪。
当欧阳修再回到朝堂上时,已是十年以后了。
彼时,欧阳修被挫折磨炼地愈加圆融,与人相处,也更加淡定随和。不管是在心里上,还是为官之道上,欧阳修都积累了充足的资本。
这一次,他强势归来,荣升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 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他变革文风、选拔人才、出使契丹……他真真正正想为大宋的朝廷、大宋的子民做点事。
可不久,他又受到攻击了。
1067年,年已60岁的欧阳修,被人弹劾,说他与儿媳妇吴春燕有染。
“士大夫以濮议不正,咸疾欧阳修,有谤其私从子妇者。御史中丞彭思永、殿中侍御史蒋之奇,承流言劾奏之”。——《涑水纪闻》
欧阳修又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继任的宋英宗立即下令彻查,结果发现此事纯属造谣,造谣者御史中丞彭思永、殿中侍御史蒋之奇被赶出京城,欧阳修得以躲过一场无妄之灾。
可经此一事,欧阳修彻底心灰意冷,再加上他和主政的王安石政见不合,于是,多次上书,请求辞职。
按照规定,北宋文官年过七十岁,方可致仕。当时,欧阳修刚过六十,且为官清廉、没有大过,所以,朝廷没有批准他的辞职申请。
君恩浩荡,可欧阳修的心境不复从前了。
1069年,欧阳修因拒不执行“青苗法”,被外放到蔡州,2年后,欧阳修终于如愿以偿,全身而退、定居到颍州。
这一年,欧阳修65岁。
在过了一年惬意的养老生活后,欧阳修与世长辞,宋神宗悲痛异常,为他辍朝一日、特赐谥号“文忠”。
欧阳修一生文学成就斐然,为官尽心尽力,但为什么仕途坎坷,屡遭贬黜呢?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欧阳修不拘小节、风流成性。
早在担任西京留守推官时,欧阳修与歌妓的绯闻,就传遍了京城内外。
有一次,钱惟演做东宴请好友,左等右等也不见欧阳修。
过了好大一会,欧阳修才携着一名歌妓匆匆赶来,当时歌妓面色潮红、鬓发凌乱,有人故意打趣道:“你二人为何迟到?”
歌妓低眉答:“奴家金钗丢了,欧阳官人心善,为寻它,耽搁了不少时候。”
钱惟演哈哈大笑,转头对欧阳修说:“若你能以这金钗为题,做一首好词,我便送她一支金钗!”
欧阳修乐得成人之美,略一思索,便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临江仙》: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畔有堕钗横。
欧阳修作诗必饮酒,饮酒必有歌妓相伴,自然“风流”名声在外。
第二、欧阳修秉性直率,敢于仗义执言。
欧阳修前两次被贬,都与维护范仲淹有关。
范仲淹失势,朝中人人避之不及,欧阳修原本也可以置身事外、明哲保身,但他多次逆流而上,不计个人得失,为范仲淹伸冤叫屈。
当范仲淹否极泰来、官至副宰相时,曾力邀欧阳修到自己身边工作。但欧阳修想也没想就拒绝了,他说:“我之所以站出来为你说好话,不单单为了保你,更为了公义。如果我接受了你的安排,那便违背了我的初心。“
这样的欧阳修,真是率真的可爱。
第三、欧阳修的改革主张、触动了保守派的既得利益。
不管是变革文风,还是支持庆历新政,欧阳修一直都是一个坚定的革新派。
变革的力度越大,遇到的阻力越强,遭受的攻讦也越多。
再加上,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代当权者,在“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摇摆不定,欧阳修自然就无法独善其身了。
欧阳修的贬官生涯,是如何度过的?
欧阳修被贬官后,好友梅尧臣曾写信安慰他:“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
没想到,欧阳修早已看开:“众生皆苦,唯有自渡”,因为常处困境,所以他早就学会了苦中作乐。
1036年,欧阳修被贬到夷陵做县令,闲暇之余,他遍查史料,撰写了《新五代史》,后来,这套史书被编入《二十四史》,成了私人修史的巅峰之作。
在改任到乾德当县令时,欧阳修又开始收集、研究前代各种碑文,他以一人之力开创了中国历史的一门新学科——金石学。
1043年,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做太守,他设计了一套“宽简之政”,不仅裁撤了大量冗员,还省下了不少办公经费搞基础建设。
春末夏初之际,他就带着手下和老百姓去山间玩耍,“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在山水间,与民同乐、酒醉半酣之际,再做一首《醉翁亭记》。
何其美哉!
1069年,欧阳修外放蔡州,远离朝堂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起了个雅号——六一居士。
他调侃道,自己已经过上了理想的退休生活:家有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古琴、一局棋、一壶酒、外加一个老头子。
当妥协成了从容,坚守成了雅致,这世间还有什么苦难,能够打败他呢?
总结:
欧阳修一生多灾多难、苦不堪言,人生三大悲:早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欧阳修不幸占全了。
他4岁没了父亲,3个妻子,早逝了2个,8个儿子夭折了4个,3个女儿全部夭折,为官40年,被贬20载,命运并不曾因他的绝代才华而格外眷顾一二。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欧阳修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完美诠释了这句话。
他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却疯狂热爱着生活,琴棋书画诗酒茶,他样样喜爱、无一不精。
他爱诗、爱收藏、爱喝酒、爱品茶、爱歌妓、爱山水、爱这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只如常日醉,莫交管弦作离声”。
对喜欢的人和事,他一如曾经的那个少年,心底纯净、毫不讳言。
岁月可以摧残了容颜、官场可以磨圆了棱角,但改不了他的一颗赤子之心!
这样达观的欧阳修,这样率性的六一居士,哪怕过了1000多年,也依然值得人们仰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