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登基不久的少年皇帝,魏忠贤等阉党在朝野中的影响,崇祯心知肚明。因此,在清算阉党这件事上,崇祯算得上雷厉风行:宁肯错杀一千,绝不放走一个。
在崇祯和世人的理解中,但凡阉党都是祸国殃民之辈。除了当时阉党中的高级官员诸如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之外,崇祯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大狱,因与阉党有染而受株连的多达一千余人。就连袁崇焕都被人告密说他替魏忠贤修过生祠、是阉党成员。
要扳倒阉党,崇祯只靠自己的力量是做不到的,于是他迅速扶持起另一股力量与阉党抗衡—长期受到阉党打压的东林党。
至此,明朝二百多年来形成的文官势力和宦官势力相互牵制的局面宣告终结,此后的17年中,东林党一手遮天,不再有任何势力能和这样一股庞大的文官势力相抗衡了。也就是说,明朝政治局势的平衡随着阉党的倒台彻底被打破。
这样真的好吗?东林党的“清流”们当真是一群道德高尚的官僚吗?失去了权力制约的他们对明朝的政治走向真的起到了积极作用吗?
暂且不管魏忠贤贪污了多少银两、杀害了多少忠良,单看阉党为政期间的政策,不难发现,阉党的所作所为与东林党比起来,还是有一部分是利于国家的。
拿财政收入来说,明朝后期最大的问题就是财政问题,西北有匪患,辽东有满洲,朝廷急缺的是军饷。天启年间,魏忠贤设立矿监,核查全国的矿场数量、监督盐运,每年都向东南各省的矿商和盐商收取一大笔矿监税和盐税。所以,天启年间的农民承担的赋税尚无太多的加征,边疆的将士们也尚可温饱,军费勉强开支得起。
矿监税自万历后期就开始设立,万历在文官集团的极力反对下设了又停、停了又设。到了天启年间,灾荒和战事都比较严重,加上阉党权势正旺,文官集团无人敢反对此项政策。阉党倒台以后,东林党的文官们马上就上书崇祯,义正词严地抨击矿监税为“恶政”,要求废除。这其实是东林党借废税之机打压政敌的一种政治手段。
矿监税被废除后,明朝财政的缺陷立刻暴露了出来。为了应付日益增加的军费和朝廷开销,崇祯听信东林党官员的建议,加征辽饷、剿饷和练饷。然而,士绅阶级坐拥大笔财富,却不用交税,这巨大的财政负担直接摊在了全国农民的头上。这是加速明末百姓走向反抗道路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崇祯不懂得权力的制约,他只看到了阉党消极败坏的一面,却看不到他们的隐性作用;他同样也看不到东林党成员坐大后重蹈阉党祸国殃民之覆辙的隐患。崇祯铲除阉党,其出发点不能说是坏的,但是从长远来看,权力制约的失衡最终会成为埋葬国家的坟土。
有趣,有料,有深度关注公众号淘历史,和T君一起读历史作者|兴替镜来源|《百家讲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