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咽气后,几个人将他埋在了床下。
第二天,参与刺杀一事的大臣严庄假传命令,说安禄山已经传位给儿子安庆绪,杀了父亲的安庆绪就此夺了大权。
此时,安史之乱刚刚开始一年多,距离结束还有六年多。
“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将大唐盛世拖入深渊的叛逆者安禄山,竟然以这种方式,无声无息地在人世间消失了,实在是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安禄山没有想到,杀死自己的会是自己最信任的人。
他更没有想到,大唐王朝并没有在他举兵造反后分崩离析,反而还支撑了150多年。
一、大唐盛世下的危机
安禄山是胡人,通晓六国语言,原本是边境上为各民族买卖人协议物价的中介。
公元732年,安禄山在偷羊时被幽州节度使抓住,从此进入了唐朝军队。
因为骁勇善战,机灵聪慧,一段时间后,他就顺利升迁到平卢节度使。
安禄山热衷钻营,常用厚礼贿赂往来官员,请他们在朝廷上为自己说好话。因此,唐玄宗非常信任和喜爱他。
他善于阿谀奉承,马屁功夫一流。只要有利可图,就可以完全放下脸面和架子。
除了讨好朝中大臣,紧紧抱住当朝宰相李林甫的大腿,安禄山还把自己的谄媚功夫延伸到唐玄宗的后宫中。
唐玄宗后宫佳丽如云,他却并未雨露均沾,而是独宠杨贵妃一人。
为了取悦杨贵妃,48岁的安禄山甘愿做杨贵妃的干儿子,将32岁的杨贵妃唤作“母亲”。
《新唐书》中记载:“时杨贵妃有宠,禄山请为妃养儿,帝许之。其拜,必先妃后帝,帝怪之,答曰:‘蕃人先母后父。’帝大悦。”
安禄山过生日的时候,唐玄宗和杨贵妃赐予他各种贵重的礼物。
生日后的三天,杨贵妃特地为他“洗三”。安禄山坐在浴池中,杨贵妃将水洒在他的身上。
洗毕,杨贵妃命人拿来绸缎做的大襁褓,将安禄山裹起来,放在彩车上,让人抬着在宫中走来走去。
安禄山体型肥胖,体重达到三百多斤,腹垂过膝,躺在彩车上的样子让人乐不可支。唐玄宗在一旁看了,不禁哈哈大笑。
《资治通鉴》中记载:“天宝十年春,正月,禄山生日,上及贵妃赐衣服、宝器、酒馔甚厚。后三日,召禄山入禁中,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使宫人以彩舆舁之。上闻后宫喧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禄儿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尽欢而罢。”
自从“洗三”事件后,安禄山与唐玄宗、杨贵妃的关系突飞猛进,杨贵妃亲切地称呼安禄山为“禄儿”。
兴致来了的时候,杨贵妃还会和安禄山共舞。别看安禄山体型肥胖,却擅长跳”胡旋舞“,跳起来像风一样轻盈。
放下身段来讨好唐玄宗的宠妃,怎么可能得不到唐玄宗的欢心和赏识呢?
安禄山就此平步青云,当上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兵权在握。
虽然身居高位,但安禄山的野心并没有止步。
而此时,朝廷中的人事出现了变动。宰相李林甫病逝,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接替了他。
按理说,杨贵妃如此喜欢安禄山,杨国忠也应该和安禄山亲密无间才是。
可是恰恰相反,安禄山不把杨国忠看在眼里,杨国忠无法制服安禄山,便经常在唐玄宗面前煽风点火,说安禄山有谋反的迹象。
最初唐玄宗认为是将相不和,不予理会。
可是杨国忠说的次数多了,唐玄宗也有点将信将疑。
于是,他派人去调查安禄山的情况,没想到此人被安禄山重金贿赂,回来后大大表扬安禄山的忠心耿耿。
杨国忠又对唐玄宗说,如果现在召安禄山进京,他一定不会来的。
唐玄宗于是下令召见安禄山,试试他有没有谋反之心。
安禄山事先得到杨贵妃的通风报信,应召前来,在唐玄宗面前哭诉自己的一片忠心。
唐玄宗过意不去,打算将安禄山封为宰相。在杨国忠的极力反对下,唐玄宗只好作罢。
这使得安禄山和杨国忠的矛盾更加激化,安禄山不由得担忧自己的身家性命,准备另寻出路。
当时,大唐的精锐部队基本上都集中在十个边境军镇当中,安禄山麾下有三个军阵,集结了半数精锐部队。
他又向唐玄宗谋求了管理马和牧场的官职,暗中挑选出上等好马,运送到自己的领地。
当他离开长安时,日夜兼程,每天赶路三百里,飞奔到了范阳。
公元755年,唐玄宗又召安禄山进京,他推说生病没有去。
没多久,安禄山和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举兵造反,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
安禄山起兵后,带着十五万大军,长驱直入,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攻下了洛阳。
安禄山正式称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
接着,安禄山攻下潼关,直奔长安。
潼关失守,京师长安门户洞开。唐玄宗急忙带着杨贵妃仓皇出逃,前往蜀中避难。
路过马嵬驿时,麾下禁军发动了兵变,乱刀砍死杨国忠。
杨国忠死后,兵士们担心杨贵妃寻机报复,因此要求唐玄宗处死杨贵妃。
唐玄宗被逼无奈,只得让高力士用帛带将杨贵妃缢杀。
经过马嵬驿兵变,唐玄宗彻底被架空,太子李亨登基,继续对安禄山进行反攻。
此时的安禄山已经拿下了洛阳和长安这样的重镇,大半个北方都被他纳入囊中。
虽然节节胜利,安禄山却因为劳累和紧张,患上了眼疾,双目逐渐失明。背部也长了个痈疮,久久不愈,疼痛难忍。
病痛让安禄山极为暴躁,动不动就对手下大打出手。
安禄山身边最重要的谋臣严庄,从安禄山刚刚发迹就跟着他,为他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
可是,安禄山却动不动就对他鞭棍抽打。
安禄山的贴身宦官李猪儿,从十岁时便开始侍奉安禄山,后来被安禄山阉割,做了贴身宦官。
安禄山根本不把他当人看,随时打骂侮辱。
严庄和李猪儿私下互通了信息,知晓对方都有杀安禄山之心。
于是,他们又怂恿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安庆绪因为父亲迟迟不立他为太子,早就心生恨意。
安禄山最信任的三个人,就这样成了他的催命鬼,将他送上了西天。
安禄山的死,是安史之乱的重要转折点。
此后叛军虽然还在负隅顽抗,却再也没有扩张的实力,在大唐军队的进攻下节节败退。
苦撑了六年后,安史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安史之乱前,大唐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四海臣服,边境安稳,贸易发达,辉煌灿烂的文化让全世界为之叹服。
经过八年的内战,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1】唐朝人口大量减少,国力衰弱
安史之乱前的唐朝人口大约有5000多万,安史之乱后,人口不到2000万。
消失的人口超过了三分之二,可见这场战乱造成多少生灵涂炭!
《旧唐书》这样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除了大量直接死在战场上的青壮年外,还有很多老百姓流离失所,无法从事生产劳动,饥荒蔓延,民不聊生。
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荒凉,土地荒废。
人口的大量丧失,多年正常生产的停滞,导致唐朝国力急剧降低。
2】藩镇形成事实独立,大唐朝廷难以控制,社会混乱
安史之乱时,唐朝廷为了早日结束战争,在河北三镇(范阳、成德、魏博)招抚了很多安禄山的降将,将他们分封为节度使。
战争结束后,这些节度使割据一方,拥兵自重。虽然明面上服从唐朝政府,实际上根本就是独立的。
河北三镇节度使的继任不由朝廷委派,而是由子侄继承,或由部下夺取,无论谁为节度使,都不听从中央的安排。
唐王室由于损耗过大,也无力对这些地区进行约束和控制,大唐帝国事实上陷入分裂状态。
黄巢起义后,河北三镇的藩镇割据逐渐影响了整个帝国,使得大唐一步步走向衰落。
3】社会矛盾激化
战乱后,为了补充战争所造成的财政亏空,维持皇室贵族们的奢侈生活,苛捐杂税日益增多。
老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此后,各地叛乱此起彼伏,进一步消弱了国力,使得国家动荡不安。
安史之乱这场大浩劫终结了曾经辉煌灿烂的大唐王朝,使之陷入重重困境。
可是,安史之乱结束后,唐王朝仍然维持了144年。
为何元气大伤的唐王朝还能维持这么长的寿命呢?
1】经济重心南移,唐朝的经济命脉没有断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从公元618年李渊开国,到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王朝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尽管战乱几乎掏空了大半个国库,可是由于家底很厚,不至于立即崩溃。
更重要的是,安史之乱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南部地区一直维持着正常的运转。
大运河将南方地区的税赋钱粮源源不断地运送给唐朝军队。
安禄山一直想控制这条经济命脉,将大运河握在手中,切断唐朝的钱粮支撑,始终未能如愿。
战乱结束后,由于南方地区接纳了很多战乱时期逃亡过来的老百姓,经济发展更为迅猛,唐朝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尽管没了河南、河北的资源,长江以南地区却撑起了整个王朝。
2】军事体系没有崩塌
盛唐时期,节度使都在边疆地区。
安史之乱后,在内地重要的州也设置了节度使。
很长一段时间内,虽然河北三镇割据严重,其他地方的节度,特别是河北三镇到长安中间的一些节度使,还是听命于朝廷的。他们起到了与河北三镇互相制衡的作用。
与此同时,皇帝设置了神秘的“神策军”。
神策军原本是西北的戍边部队,最初只有几千人。后来成为直接由皇帝指挥的禁军,发展到十几万人。
他们主要负责保卫京师、征讨叛军。对一般的藩镇来说,起到了震慑作用,使得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唐朝就是靠着这样一支部队,又继续存在了150多年。
3】唐朝中后期出现了几位能干的皇帝
安禄山攻陷长安,对皇室的权威有了很大的影响。
可是,安禄山暴虐成性,到处烧杀劫掠,造成老百姓流离失所,死于非命。
从民心所向上来说,老百姓还是认可李唐王室的,唐朝皇室的合法性依然未被取代,
此后,大唐王朝又出现了几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唐宪宗时期出现了“元和中兴”,维持了40多年的经济发展。
唐武宗时期的“会昌中兴”,因为政治稳定,人口比安史之乱时期增加了一倍。
被司马光誉为”小太宗“的唐宣宗,开创了“大中之治”,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较快,安史之乱时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也被收复了回来。
这些皇帝在位期间,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大唐王朝延续了寿命。
结束语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耀目的时代。
突如其来的一场战乱,终结了盛世美梦。
几乎是一夜之间,生灵涂炭,哀鸿遍野。
战乱结束后,大唐王朝再也没有恢复到鼎盛巅峰时期,实在是让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