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var1]
但是翻开史书的话,你就会发现,蔺相如并没有人们口口相传中的那么高明。他是有个聪明的脑袋和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若是在盛世,他必然能成为辅佐君主的股肱之臣。但是在乱世的蔺相如,却并未能给赵国带来实际的利益,反而加速了赵国的灭亡。
[var1]
咱们先说完璧归赵这件事。秦王想要得到和氏璧,赵王不想给,蔺相如请命到秦国去一趟。在秦国,蔺相如巧舌如簧,唬得秦王团团转,骗得秦王沐浴斋戒了五天,还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后来秦王也没有为难蔺相如,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var1]
[var1]
但是,蔺相如这样的举动,意义何在?秦国势大,想要块和氏璧,并且还说拿十五座城池来换,但凡头脑清醒的人,劝赵王将和氏璧给秦国就是了,干嘛还骗来唬去的,最终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呢?就算秦王不会给十五座城池,可那样一来,秦国就理亏了,日后在对待赵国上,也有些张不开嘴,这孰轻孰重,还不分明吗?
再说渑池之会。渑池之会上,蔺相如逼着秦王丢人现眼,挽回赵王的面子,这样确实让赵王很舒服。但是别忘了,往前倒一代,春秋五霸里面的越王勾践是怎么卧薪尝胆的,赵王是受了委屈,那又如何呢?秦国势大,拳头硬才是硬道理,蔺相如非得逼着赵王和秦王平起平坐,那不是把赵国往火坑里推么?
在蔺相如的这两次著名事件当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蔺相如并没有真正为赵国带来实质性的东西,他做为一个大男人,更加看重的是颜面,是尊颜,是为自己的国君争那一口气。在那个弱肉强食的乱世,面子值几钱重?可正因为蔺相如不分时宜不看局势的一昧只知道提升赵国的地位和颜面,让赵国全体上下都变得妄自尊大,拎不清自己的斤两,自信能够和秦国平起平坐。
所以后来赵括带着40万大军,被白起屠了,很大的原因是来自于这种盲目般的自信。或许赵国最终灭亡,蔺相如在里面,或多或少的,都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