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渊被逼退位,他是否记恨李世民?

李渊被逼退位,他是否记恨李世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626 更新时间:2024/1/18 19:07:21

李渊,出身名门望族,年幼丧父,很早就世袭了其父的爵位,即“唐国公”。

要说隋朝时期,身为皇室的杨家对李家还是不错的,李家在杨家的庇护下也是高官厚禄,可以说是赚的盆满钵满。

隋朝后期由于杨广的统治,全国上下闹起了农民起义,起义的火烧遍了全国。李渊在此时也想分一杯羹,于是就带着儿子们起兵了,这也就有了 “太原起兵”的故事。

在历史上,有人说李渊此举不仗义,李渊和杨广本是表兄弟,其外公都是独孤信,李渊在此时起兵多少就有些不讲究了。

可话说回来,隋朝拿的天下也没干净哪去。李渊如果不起兵,到最后恐怕要给杨广陪葬了。那时候想吃肉得趁早,毕竟当皇帝的事情,谁都想!在利益面前,亲情多少有些苍白了!

李渊起兵的时候,自己的儿子都不小了,其中最能干的就是李渊家的二小子,也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唐太宗李世民!

儿子能干,老子就能享福,所以李渊在起兵之后,大部分时间都是享福的,带兵打仗的事自己一般不掺和,都交给李世民了!

李世民的能干是有目共睹的,在李渊起兵之后,李世民为了家族大业可谓是一马当先,整个集团的军权都掌握在李世民的手里。有了军权之后的李世民,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

自打李渊起兵以后,李世民先是击败了陇西的李轨集团,然后就是拿下了西秦的薛举父子,打薛举多少有些费力,但好在是拿下了。

在那之后,又击退了宋金刚和刘武周的联军,活捉了窦建德,打败了王世充。可以说,李世民为整个唐朝的建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让人不禁感叹“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封赏不一定是最大!

按理说,李世民如此的战绩,当皇帝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吧!但故事往往就是不如人意的。

李渊是一个偏心眼,最喜欢的还是大儿子李建成。一心想把皇位交给李建成,李建成也顺理成章当了太子。这也就有了之后的事,也就是“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父子反目,“李渊”被逼“退位”自古无情多是帝王家!

自古有云:“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帝王心术对有功的人往往都是这般待遇,只是没想到对自己的儿子也这般。

想想也是,以前创业的时候大家是父子兄弟,现在创业成功了,大家变成了君臣关系。这多少有些现实,但又是事实!

多年的戎马,造就了李世民的声望,军队的将帅也多出自李世民的调校,毕竟这些人都是跟着李世民出生入死的。

李世民在军队的势力让李渊有些忌惮,加上太子和齐王的挑唆,李渊开始有意排挤自己的好儿子,其目的就是架空李世民,让其远离军权!

唐朝开国以后,到伦功请赏的时候,李世民只得到了一个“秦王”和“太子”二字失之交臂。

虽然李世民忍了,但是跟随他的那些位将帅没一个忍得了的,他们都在等,等一个机会,把自己的主子送上皇位!

唐武德九年,突厥的大军再一次踏进了唐朝的国门。面对大兵压境,李渊没有让李世民挂帅出征,而是选用了裴寂作为此次战役的主帅。

从这次主帅的任用,就可以看出,李渊对李世民的排挤,说什么也不愿意把兵权交给李世民。

裴寂的能力属实有限,此次战役打的一塌糊涂,最终酿成了败局。面对这样的场面,李渊不得已再一次用了李世民。而这一次,也让李世民重新拿回了兵权。

李世民重握兵权,让太子集团多少有些忌惮。李建成向李渊推荐自己的好弟弟齐王接替李世民统帅三军征战突厥。

此时,这一些都是太子集团的阴谋,他们想拉拢李世民的亲信,在滇池将李世民斩杀。只是没想到李世民先他们一步来到了玄武门!

李世民的密探向其告知了太子的计划,这让李世民起了杀心,此时李世民的船上也不再是他自己,那些凌烟阁的功臣们早已是虎视眈眈,大有你不上,我们就把你架上去的意思。

玄武门,守将常和,本是太子一手提拔上来的,只是这一次他选择了李世民,李世民在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的密谋下,决定在这里斩杀太子与齐王。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带着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入朝,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也来到了临湖殿,太子只是觉得不对,也说不出哪里不对,或许这就是死亡的预兆吧!太子叫上齐王掉转马头欲返回东宫。

此时的李元吉隐约听见后面有人在叫喊,转头一看是二哥李世民。李元吉起了杀心,但多少有些紧张,毕竟对亲兄弟下手,谁都不会那么从容。

李元吉张弓搭箭准备射死李世民,可是太紧张了,手抖的很,射了几次都没有射中。久经沙场的李世民多少有些冷静,拿起弓箭,一箭就射死了太子!就这样李建成还没反应过来,就见了阎王!

看着死去的太子,李元吉有些慌了神。眼瞅着,尉迟恭又带着人马赶到,李元吉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是李世民的阴谋!

李元吉知道这次活着很难,只是他想试一试,但是双拳难敌四手,更何况还是久经沙场的尉迟恭!没有一炷香的功夫,李元吉就身中数箭,一个踉跄摔下了马!

此时的李世民因为马惊摔倒在地,李元吉和李世民距离很近,准备用弓勒死李世民,只是眼看着尉迟恭就冲了上来,李元吉只能跑,准备跑进皇宫找父亲李渊救命,尉迟恭是铁了心要给李世民扶上皇位的,他马不停蹄的追赶负了伤的齐王,一箭射死了逃跑的李元吉。就这样,李世民这个秦王要变成太子了!

那天,风和日丽,李渊在船上和爱妃们嬉戏呢。此时,一身戎装的尉迟恭来到了船前,告诉李渊要保护他,并声称领了秦王的旨意,接替皇宫的警卫工作,并声称有人要作乱。

那天,尉迟恭一身是血的样子,来到了李渊面前,李渊多少有些害怕,怕自己的好儿子连自己一起做了。听到秦王杀了太子和齐王,李渊多少有些伤心和悔恨,悔不当初直接立李世民当太子多好,只是这一切都晚了。李渊只能留下无尽的悔恨。

李渊被迫退位,说不恨李世民?

太子和齐王相继被杀之后,李世民也没有放过他们的子嗣,毕竟这件事只能做绝,要不以后有人报复也难说。

李世民解决了齐王府和东宫一切的隐患后,只身一人来到了李渊面前,他告诉了李渊这一切,李渊表现的很平静,此时说啥都晚了,搞不好自己都得死!

在群臣的逼迫下,李渊把李世民立为太子,并且还对参加“玄武门之变”的人进行了嘉奖,尤其是尉迟恭。

此时,李渊的儿子还很多,大多都是一些娃娃,这些娃娃对李世民来说没有什么竞争力,李世民也不能为了皇位把自己的弟弟全部杀了。只是没想到这些孩子最后也成了李渊报复李世民的一种手段。

“玄武门之变”后的两个月,李渊就退位做起了太上皇,此时的他也是对权利没了欲望,李世民也早已把他架空,面对这等局面,李渊做得还是不错的。

当了太上皇之后的李渊,整天就是声色犬马,四周都是自己儿子的眼线,李渊也只能靠这些事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一直到公元635年才去世。

话说,李渊不恨李世民是不可能的,好端端两个儿子就这样死了?好端端的皇帝坐着就被人拉下马了?好端端的就得看儿子的脸色了?

面对这样的局面,李渊在之后的日子也没个说话的地方,于是李渊只能拼命地“造娃”。

没当皇帝之前的李渊,生孩子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当了皇帝之后的李渊,那真是一个“造娃小能手”。

中国有句老话,叫长兄如父。李渊年纪大了一走了之,这可苦了李世民了。

面对父亲留下来的这些弟弟妹妹。李世民可是操碎了心。孩子大了没爹没娘,当哥哥的不管,谁管。

男孩大了得封王给封地,女孩大了得给找婆家送嫁妆。虽然这些事不能撼动李世民的权利,但多少给李世民添了不少堵,这也算李渊对李世民的惩罚吧!

李渊在当太上皇的时候,也是60多岁的人了,但是就“造娃”这件事也是没闲着,在628年,就给李世民添了一个好弟弟,取名“李元婴”,这个弟弟也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滕王”,在以后的日子里可给李世民找了不少麻烦。

李渊的“大报复”,滕王“李元婴”

如果说李渊给李世民留下的弟弟妹妹是一种报复,那么“李元婴”就是整个“报复”计划里的大炸弹。这个混世魔王,可着实让李世民头疼。

作为李渊的第22个儿子,李元婴的年龄比李治的年龄还要小。作为最小的皇子,李渊对其的管束不得而知。只知道这哥们从小就是个混世魔王。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用弹弓打人,在唐朝的弹弓可不是恶作剧武器,而是货真价实的武器,搞不好是要出人命的。

面对李元婴的胡闹,李世民一直都是严加训斥,到了李治当皇帝的时候,对这个皇叔也是头疼得很。

李元婴成年以后,就被哥哥封了“滕王”。李世民可能是杀了两个兄弟,多少有些内疚,对自己的其他弟弟都是不错的,基本上都当了王爷,没有什么大事,一般也不会拿他们开刀。

可能李元婴也心知肚明,所以在自己封地滕州闹得非常的凶。自打李元婴到了滕州以后,那里的百姓算是遭了殃。

李元婴喜欢鸟,四处放鸟网,喜欢打猎,踏着良田追赶猎物,最后百姓把状都告到李世民那里了。李世民一看没招了,只能给他调到了“金州”!

金州就是今天的兰州,那里离突厥人很近,算是唐朝防御的最前端。本以为把李元婴调到那里,能学习学习,有所长进,可没曾想这个荒唐的王爷总是在半夜把城门打开出去游玩。

也不知道兰州城外半夜有啥好。要知道那可是军事重地,半夜开城门等于找死。金州的守将也被这个荒唐王爷搞得大气不敢喘。只能上报朝廷。

李世民死后,李元婴这个大炸弹落到了李治的手里,在李世民治丧期间,李元婴在家里公然开起了舞会,这让李治和皇家颜面扫地。

没办法的李治,只能把他安放到了苏州,在苏州的李元婴荒唐到家了,经常把别人家的小媳妇领回家里。搜刮民脂民膏,弄得当地的百姓是苦不堪言,李治对其也是隐忍,只是严加斥责,并没有其他的举动。

皇室的纵容,让李元婴那是变本加厉的作,李治对其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先后把这个小皇叔调到不同的属地。

在那之后,李元婴也丝毫没有懈怠,开始了迷上了大兴土木,他用自己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四处修园子!最著名的莫过于“滕王阁”了。也就是著名的《滕王阁序》的滕王阁!

回顾李元婴的一生,对权利并没有什么威胁,但就他所做的荒唐事,绝对是丢尽了皇家的脸面。不得不说,他是李渊给李世民填的最大的一个“堵”!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重温《芈月传》,芈月之所以选择秦王嬴驷,放弃初恋,是因为两点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芈月传芈月祭奠嬴驷,大秦帝国芈月和嬴驷,嬴驷带芈月去见故人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心心相印,矢志不渝,是初恋最美好的样子,黄歇跟芈月正是如此。黄歇是太子伴读屈子高徒,是楚国数一数二的青年才俊,出身高贵,芈月是楚国的庶出公主,聪明漂亮,与黄歇少年相识,两个人一直相爱,本是一对良配。可是,芈月身不由己,自从失去了宠爱她的父王之后,日子就一落千丈。手握生杀大权的楚威

  • 荆轲刺秦失败只因想活捉秦王,高渐离同样惨死秦王手中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这首歌再熟悉不过了,就是荆轲出发行刺秦王前,在易水边吟唱的一首悲壮歌曲。然而这首歌并不是荆轲在临行前独自吟唱,在他出发前也有一位挚友击筑相送,才致使荆轲由此佳作,这位挚友正是高渐离。[var1]荆轲是什么人,身逢乱世,他是一名刺客,此刺客可并

  • 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和李隆基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隆基怎么评价武则天,武则天李隆基的儿子,李世民李治李隆基是什么关系

    李渊,大唐开国皇帝,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公元617年起兵反隋,公元618年登基为帝。时年51岁,在位9年。后因玄武门之变被迫退位。公元635年驾崩。历史上对李渊评价不高,而之所有不高。是因为李世民对历史的篡改。原因就是为了让自己篡位趋于“合理”。但毛主席对李渊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倜傥豁达,任性真率

  • 窃符救赵的关键人物竟是一名女子,她和信陵君到底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风云迭起,各国为了争霸与扩张土地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同时乱世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千百年后,那些名人贤士的风姿仍受到后人的敬仰与膜拜。其中的战国四君子在当时就是偶像式的人物,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的故事大家一定都熟知,固然信陵君的智慧与胆量让人欣赏,可是在这个事件中起关键作用的却是一

  • 秦国到底什么样?看诗经中怎么描写秦国贵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国的历史特点,关于秦国历史的史书,秦国时期的故事有哪些

    一提到秦国,大家总是会不由自主想到刻板的秦律,赳赳老秦锐士的勇武,以及那首慷慨激昂的《无衣》,似乎非刚烈不足以代表秦国。其实先秦时代秦国的生活也多姿多彩,《诗经·秦风》收录的十首诗歌便风格迥异,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秦国生活。我们不妨来看看这首《秦风·车邻》。车邻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阪

  • 秦军曾坑杀赵国40万将士,却在26年后遭受赵国极大羞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军攻灭赵国过程,赵国对秦军有过屠杀吗,秦军和赵军伤亡对比

    [var1]除了秦国,在其他六国中赵国自推行胡服骑射政策后,也迅速发展成一个十实力强悍的国家,两强相遇则必有一战。在历史上,秦赵两国发生过一场非常著名的战争,那便是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发生的长平之战。最后的结局是以赵国惨败而告终,那次战斗几乎导致整个赵国亡国,秦军竟然坑杀了40万赵国的将士

  • 魏忠贤一手遮天,为何却崇祯轻易拿下看似风光背后却隐现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魏忠贤为何能稳住大明,崇祯死前为何秘收魏忠贤遗骸,崇祯穿越重用魏忠贤的小说

    其实在各种分析中,对于此类现象,我们已经有所了解,但不管哪一种专权,实际上和皇帝本身的信赖不无关系,但我们一说到宦官专权,普遍认为明代最厉害,特别是刘瑾、魏忠贤时期,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的年代里面,甚至可以做到随意捕杀朝臣,做到与皇帝肩并肩的地位,但实际上明代的宦官掌权远不如唐代那么厉害。这就要说到刘

  • 西辽国号竟暗藏五行理论?身处西域,为何还对中原文化如此执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喀喇契丹,国号里藏着的五行秘密其实西辽对中原文化的坚守可以说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西辽的官方语言始终是汉语。虽然现代所发现的西辽官方文书极少,但在所发现极少量西辽文献里,汉语都占据了主要地位。另外西辽的皇族自始至终都即用了中原王朝特有的庙号和年号,并采用了中原的历法。而在西辽流通的钱币也基本是刻有汉字

  • 田氏代齐之后的齐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巅峰,然后跌落神坛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国田氏代齐怎么回事,田氏代齐讲解视频全集,田氏代齐的故事简介150字

    因此前赵成侯挑衅魏国霸权,进攻魏国盟友,引起了魏惠王的不满,遂派魏国上将军庞涓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魏军主力进攻赵国,不久便兵临城下。在那个时代,经历了魏文侯时期李悝变法的魏国,迅速走向了富强,如日中天,连齐国、楚国、秦国这些老牌的诸侯国纷纷在魏国面前折戟。赵国多次向各国求援,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

  • 苏轼:别让明天的忧愁,消磨你今天的志气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苏轼勉励自己的诗句,苏轼简介个人资料,肥水不流外人田苏轼诗句

    他说了些老板不喜欢的话,写了些讽刺老板新制定的规章制度的诗,终于被同事捅了上去。老板其实还是很喜欢他的,因为他是大宋无限责任公司——其实也就是不负责任——创建百年以来,第二个在公司最高考试里,夺得第三等的人。一等二等,都是空置的,第三等,最高了。在此之前,他和弟弟苏辙双双高中进士之时,仁宗皇帝就向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