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皇帝赏赐十车肉,霍去病放臭也不给士兵吃,9年后才看出其高明?

皇帝赏赐十车肉,霍去病放臭也不给士兵吃,9年后才看出其高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339 更新时间:2024/2/22 17:01:45

霍去病的一生堪比起点男主,作为平阳长公主府女奴卫少儿的私生子出身卑贱,受姨妈卫子夫的荫蔽,与舅舅卫青一起受汉武帝赏识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十七岁封冠军侯,十九岁任骠骑将军,二十二岁漠北一战更是封狼居胥拜大司马,打仗一生从无败绩,虽然因正常伤病只活了短短二十四年,却也是常人无法企及的波澜壮阔。

在元狩四年,司马迁为霍去病所写列传中有一处让人感到迷惑的记载,那就是霍去病出征时,汉武帝都会赏赐他十车粮草,然而他却常常在行军过程中将辎重车上的米肉丢弃,而不是接着赏赐给忍饥挨饿的士卒。

这么大可为人所诟病的点霍去病却是自有自己的思量,九年以后朝堂发生的变化更加显示他的高明之处。

01

霍去病打仗不爱依古之兵法,讲求兵贵神速

汉武帝曾经想教授霍去病孙子兵法,但霍去病认为打仗要讲求灵活,随机应变,况且时势已变,古代的兵法已不适用。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人口分散,按照传统的步兵打法,先安营扎寨布置好,对补给和辎重要求高,全都安排好机动性就太差,而且战术效果也不好。

霍去病采用匈奴的战法,经常发动闪电战,讲求出其不意,穿插迂回很深 几乎没有和其他部队的交流或者中央的调度,出征后就只受霍去病一人指挥,指挥灵活,加上善用匈奴降兵,什么战术好使就用什么战术,这对于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是很要命的,进军和转场速度太快没有给匈奴形成大兵团的时间,往往还没反应过来便已被覆灭。

千里奔袭时要求轻装简从,随之而来对他的部下要求便高,因为深得汉武帝喜爱,霍去霍去病出征的时候他的战士平均一个人可以配3匹马。除却配备优秀的战马,士兵也都得是汉军精锐,要求随时可以进入战斗状态,体格强健、吃苦耐劳。

针对霍去病这种作战风格,粮草辎重都是累赘,没有后勤补给,把匈奴灭了 他们吃什么活的部队就吃什么,以杀伤敌军有生力量为主 不以占领为主。

02

不患寡而患不均,战争不以仁当先

汉武帝给的封赏霍去病一人享用绰绰有余,但若摊在众多士兵身上却远远不够瞧,即便分发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只会引起同胞之间的嫌隙,不利于安定团结,并且盲目搞平均主义没有意义,军官和士兵的战斗职责不同,

霍去病将属于自己的粮草浪费或者扔掉并不会打击士气,对士气最大的打击是赏罚不明 。

在历史上,军队之内的等级是严格存在的,有军功才可以升官,升官就提高待遇,待遇是自己在战场上挣来的。霍去病不像自己的舅舅卫青或者李广那样宽容对待手下士兵,他讲求纪律严明,上下分明,一切凭本事说话。

军队忍饥挨饿的作战条件不假,但即便是霍去病本人长时间激战,也不可能有时间吃饭只能先饿着,况且霍去病赏罚公正,打胜仗后论功行赏,封侯拜相皆有可能,士兵想到战争后的丰厚回报反而更加愿意为霍去病效命。

带兵打仗,需要的绝不是行仁义。将帅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赢。仗打不赢,就是天天和士兵同甘共苦,也是个无能之将。

03

卫氏外戚出身多遭诟病,再不能招致帝王猜忌

倚重外戚是汉代皇权结构的重要特征,外戚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皇帝最为信任和依仗的“同族”,汉代的豪强政治也使得汉武帝需要扶持像外戚这样原本毫无根基的新豪强去与各派系豪强制衡,因此有了卫家的飞黄腾达。

霍去病的所有职位、封号都是刘彻专门为他原创,他十七岁第一次出征就给他取名“骠姚”校尉,“骠骑”将军也是在他十九岁时为其专门定制,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骠骑将军。

从一方面来说,霍去病是刘彻英雄梦的延伸,两人磁场耦合;另一方面,霍去病行事看似张狂却暗合深意,封狼居胥虽然越权,但洗刷了汉朝被匈奴欺辱百年的国耻,杀侮辱卫青的李敢,被人认为是跋扈、骄纵,实则是卫青漠北之战虽打胜却敌我损失相当。

刘彻无封赏,霍去病军团封赏很多,卫青门客宿将都有投靠霍去病的,这件事如果轻拿轻放,卫青个人没意见,他的手下不会憋屈愤怒吗? 霍去病手下会不会更轻视卫青军事集团?这种情况下,作为李敢领导,难道霍去病不需要给所有人一个交代? 我认为他必须处置李敢,警告自己的下属,安抚卫青下属,还必须让大家都知道虽不合法却合汉时孝道。

卫家的发迹招致了很多人的嫉恨,即便卫青和霍去病抗击匈奴有大功,世人出于对战争的厌恶和外戚的偏见也不会对二人有太好的评价,所以卫家只有忠诚于汉武帝,抱紧这棵大树才能得以生存,因此汉武帝赏赐给自己的东西也不好随便赏赐给属下。

比如说像刘邦般“约法三章”得了贤名却也惹来了猜忌,况且刘彻的疑心胜于项羽百倍。霍去病虽被人诟病不体恤下属,但他对汉武帝足够忠诚,他将国家安危放在第一位,面对汉武帝送给他的豪宅,他能够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样令人动容的话。

九年以后的元封五年,霍去病、卫青皆已去世,震惊朝野的巫蛊之祸让刘彻将支持太子刘据造反的卫家灭族,而霍家却安然无恙让我们看到了霍去病昔时搁置米肉的聪明之处。

史料皆说霍去病平日很少说话,沉静内敛寡言少语,极具气魄,敢作敢当。藏剑于匣,这样的人平常锋芒不露,但能在战场上气吞万里如虎,在政治上明晰利害,辩明得失。我们完全可以借鉴霍去病胆大细心,思想创新,灵活运用到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当中,像他一样在自己的领域内开创新天地!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

更多文章

  • 关羽败走麦城,诸葛亮为何不去救?后来的夷陵之战也没有参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关羽败走麦城感悟30字,关羽败走麦城诸葛亮有责任吗,关羽败走麦城老版

    关羽的死,对于整个三国历史,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正是因为关羽的死,使得刘备不顾一切彻底和东吴翻脸,带兵攻打东吴。结果在夷陵之战当中,蜀汉损失惨重,彻底元气大伤。刘备也因此一病不起,不久之后就撒手人寰。因为在夷陵之战当中,损失过于惨重。导致整个蜀汉,自此由盛转衰,也注定了后面诸葛亮几次北伐,都只能为

  • 关羽败走麦城,诸葛亮《隆中对》战略失败,换个人守荆州能行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荆州一失,不但关羽自己身死名辱,而且还引发了一场持续千年的大论战——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苏轼之父苏洵,曾点评《隆中对》,直指诸葛亮缺乏军事指挥才能。但是,对于《隆中对》策略是否失误,最终是通过关羽大意失荆州的结果来进行论证的。因此失不失荆州,就成了《隆中对》是否失误的关键点

  • 关羽被杀后,为何诸葛亮毫无伤感之情?4个字早注定了关羽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诸葛亮为什么不杀关羽,关羽被杀害后诸葛亮说了什么,关羽之死是不是诸葛亮的责任

    或许正是因为关羽如此的优秀,所以才养成了关羽非常自负的性格,我们说有才的人都非常骄傲自负,确实是我们可以理解,可是这4个字在关羽身上却体现得过于凸出,凸出到让人觉得非常不舒服,甚至很多人为此非常记恨关羽,这也导致关羽最后被杀的最终结局了。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关羽当时驻守在荆州,确实关羽驻扎在这里,

  • 极容易选错:诸葛亮、刘备、曹操、孙权,哪一个不是三国时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在《三国演义》中,故事叙事是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的,然而历史上确定的三国时期却并非这个时间点,而是以公元220年为分界点,其前为东汉,其后为三国。照此看来很多《三国演义》中的名人不属于三国时期,而属于东汉末年的范畴。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人物的生存时间就能清楚大概了。诸葛亮(181年-23

  • 关羽败走麦城,吕蒙斩杀了关羽之后,为何吕蒙也突然离奇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种说法,《三国演义》中记载,孙权让吕蒙偷袭荆州,并嘱咐事成之后不要杀害关羽,但吕蒙因为好大喜功,并且对关羽早就恨之入骨,所以乘胜追击,孙权害怕有失,又遣陆逊亲自责令吕蒙勿杀关羽,只可惜迟了一步,关羽死后刘备义愤填膺,发誓与东吴不共戴天,择取时日攻伐东吴,孙权因害怕殃及东吴,在庆功宴上,下毒杀害了吕

  • 秦灭六国后,六国的君主都是什么下场?有没有没被灭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经验和教训。比如秦灭六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一些国家一开始还觉得秦灭周边弱国对自己没有影响,等他们恍然大悟时,已经晚了。那么秦国是如何一步步灭掉六国的呢?让我们慢慢来。韩国首当其冲秦国有统一六国之志时,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即与远方的国家建交,远方的国家以待其国。离自己更近,

  • 古代名人智慧:孙膑进军减灶灭庞涓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一起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紧急求救,齐国派田忌和孙膑带兵前去解韩国之围。齐军向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发,摆出攻魏的样子,听得消息魏国将军庞涓急忙调兵回头,紧随齐军追赶,妄图一举消灭齐军。孙膑了解到这样情况,对将军田忌说:“魏军一向剽悍恃勇而轻视齐军,我们就利用魏军的这个弱点,

  • 解剖诸葛亮-还原中国历史上被神化最严重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诸葛亮免费三字签,诸葛亮临死嘴里含7粒米,诸葛亮最强出装和铭文

    本文预计阅读时间24分钟如果有人问你在三国中最聪明的人是谁?相信你的答案和其他99%的人都一样,那当然是诸葛亮啊。要问为什么?你肯定会说出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在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中,没有那个人比诸葛亮更具有智慧的代表性了。试问,如果你是一个白手起家,想一统全国创业者,庞

  • 鸿沟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河?为何楚汉战争后,历史上极少提及?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鸿沟的出现要源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出于对国家的需要,曾两次动工修建了这条鸿沟。鸿沟是自西向东引黄河之水为源泉,经中牟,开封,后而南下,入颍河通淮河,把黄河与淮河之间的一些主要河道连接起来。公元前前364年,秦国入侵魏国,斩首魏军六万有余。而魏惠王还没想好如何面对秦军,所以直接选择躲避,

  • 李白肉麻的一首诗,毫不掩饰吹捧杨贵妃美貌,有两句已成传世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杨贵妃又是历史上极负盛名的美人,据说鲜艳美丽的花儿,在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之后,都会自惭形秽地低下头。杨贵妃也很受李隆基的宠爱,在当时有着很尊贵的身份地位。所以,同一时期的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赞美杨贵妃的诗词,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据说,李白亲眼见到杨贵妃后,连作了三首诗来歌颂她的美貌,其中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