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父”“武父”“治父城”——春秋都邑为何多以“父”名?

“黄父”“武父”“治父城”——春秋都邑为何多以“父”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201 更新时间:2024/1/19 14:06:38

这些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原因,之所以会出现春秋都邑为多以“父”名,是因为一些特殊的误会,就像是课中经会出现的通假字一样,也许这个地方本不叫“父”,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父”。

一场关于同音字的误会

据《春秋》记载:定公十四年“城莒父及霄”。在鲁人的地方语言中“莒”的发音其实“父”是一样的,就像另一个名叫“得来”的地方,在他们的发音中就是“登来”一样,在鲁国人眼中这两个字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这样的关于地方方言引发的地名不同是时有发生的,就像现在社会一样,还是有很多方言中意思千差万别的现象,古代也是一样,毕竟中国自古地大物博,文化繁杂。

[var1]

除了因为地方方言引起的地名出现不同之外,还有一些因为记载不同而引起的地名不同。比如说在《春秋》宣公七年又说到“公会晋侯于黑壤。”但是在《左传》中的记载却是“晋人止公于会,盟于黄父。”

从这两处记载的意思来看讲述的是一件事,可是在地名的称呼上两本书却使用了两个不同的名字,一个是黑壤,一个是黄父,但是两个名字指代的却是同一个地方。巧合的是在《左传》中这个名字又是“父”字命名的城市。

除了这些之外,在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名叫“武父”的地方,无独有偶的是在卫国也有一个地方名叫“武父”。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可是都用了“武父”这个名字来命名。

除了这些地方有“父”字命名的地方,楚地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楚地有一个东通荒谷的地方,在黄谷的东岸就有一个“治父城”。

[var1]

这些地方都处于不同的割据势力管辖范围内,但是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多处以“父”命名城市的现象,如果说一处两处是巧合,可能是方言造成的,那么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这种现象用方言来解释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春秋时期出现这么多以“父”命名城市呢?

关于“父”字命名的几种原因

事出必有因,所以春秋时期出现多处都邑以“父”为名必然是有原因的,也都是有史料可参考的。

1.汉语的一音多字现象

关于汉语的一音多字现象大家都是深有体会的,这是汉语独一无二的特色也是中文不可被任何语言超越的原因,不过因为汉语的一音多字现象也导致了很多的误解。

比如说最常见的就是古今汉字的意思差别,这一点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是最常见的,因此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通假字”这么一种说法。

这种现象用在解释春秋时期地名多以“父”字为名就很适用,《淮南子.俶真训》中记载“块阜之山,无丈之材。”在《太平御览》中就写成了“魁父之山,无营宇之材。”《淮南子》中又有“作魁阜”为“小山如堆阜”的情况,可见在古代“块阜”、“魁父”、“魁阜”都是一个地方,而且表达的意思也是相同的,只不过是因为一音多字导致了不同的写法。

[var1]

根据上述推测在古代“阜”与“父”是一样的读音,也就是说可能这个地方原本的名字是叫“魁阜”,由于“阜”与“父”同音所以将“魁阜”写作“魁父”也没有不妥之处。

2.汉语的多字同义现象

除了因为一音多字造成的书写错误之外,汉字当中因为多字同义所造成的书写错误也是时有发生的。在春秋时期地名以“父”为名中也可以探知一二。

古代社会想要建都立城,选址一般都会选择在地势较高、面积广阔的地方,在这样的平坦的高地上建都有利于躲避一些水灾一类的自然灾害,地势有利也是一大原因。

[var1]

所以人们就会把符合建都立城的地方称之为“丘”,一般都是自然形成的高地,建都立城的时候一般会选择在“丘”的阳一面,也就是南面为最佳场地,在这建都立城不仅可以充分的晒到太阳,还能依靠“丘”地的地势躲避风沙侵袭。

所以在古代很多的都邑都因为依“丘”而建而取“丘”为名,比如:贝丘、牡丘、葵丘等等数不胜数。据《汉书》注解“临淄即营丘也”,可见“丘”字命名在古代是一件屡见不鲜的事情。

[var1]

在《释名》中又有记载“象形者,象土山高大而上平,可层累而上。”再结合段玉裁所注解的《诗》“如山如阜”来看,古代“山”与“阜”是可以通用的,即为象土山高大而上平为“阜”,“丘”即是土山的至高者。

除此之外,在古代汉人在读“丘”的时候和“区”是非常相近的,又与“曲”同音,所以在古代“曲阜”是可以看作为同义之字的。在《风俗通义》就有记载“今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所以鲁国就因为“委曲之阜”而建城,这也是“曲阜”的由来。

[var1]

在古汉语中“阜”就是山,意义与“丘”没有太大的差别的,都是指高大而平坦的土山,所以可看成是同义字,而已知在古代汉语中“阜”与“父”是一音多字的典型,所以之前所提到的以“父”命名的地名也就有了另一种解释。

所谓的“武父”、“魁父”、“治父”等等都邑其实真正的原名可能都是“阜”字,只不过因为读音一样,所以就假借以“父”来命名了。

3.书写时的“通假字”现象

一音多字和多字同义都有可能是导致“阜”与“父”互相假借通用的原因,除了这些汉语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情况之外,在书写过程中所造成的“错别字”导致的“阜”与“父”通用也是一大原因。

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我国的发展还是很落后的,那个时候信息的传递是非常闭塞的,所以想要学习各个地方的文化是非常困难的,不像现在社会信息流动的非常之快,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不同地域的文化。

[var1]

古代信息与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的就是手口相传或者是书本学习,而且我们现在所说的古诗词,在古代真的是有韵律一说的,也就是说多数都是需要吟唱的,那么有了韵律就很容易出现听错记错的现象。

同样的口舌相传因为口音的问题,出现鲁国那种因为口音导致的地名变字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所以一传十,十传百慢慢的原本的地名就变成了流传最广的那个名字了。

[var1]

在书本学习上同样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古代人文盲相对还是非常多的,所以说很多人在写字的时候都会遇到不会写的情况,这时“通假字”就会出现,只能选用同音字来代替不会写的字。

所以说以较为简单的“父”代替“阜”也就可以理解了,久而久之“父”字地名也就在春秋各国传开了,有了这样的先例以后再取名字使用“父”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其实也是导致春秋很多都邑都以“父”字命名的一大原因。不光是地名,在其他命名上面也有类似的现象。

“父”字命名的延伸

如果古人因为一音多字和多字同义而随意地使用“通假字”的情况出现在了地名上,那么用在其他地方的可能也是非常大的。

比如说在取名字的时候“父”和“甫”就是一对相互通假使用频率很高的字,《白虎通》中有记载“下禅梁甫之基”,在《风俗通》中就写成了“禅于梁父”指的是泰山旁山之名。

[var1]

由此可见“梁父”在古代是可以写成“梁甫”的,以此类推以“甫”为名的同样也可以写作是“父”字。

同样的情况在“鸡父”和“鸡甫”上也是一样的,《左传》中的“鸡父”在《谷梁传》里面就写作“鸡甫”。《春秋》中的“安甫”与《谷梁传》中的“安父”“安丘”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说春秋时期之所以会出现“父”字地名频出的现象就是因为古代人们使用文字没有太大的讲究,一音多字、多字同义或者是以假借之名代替不会写的字都是“父”字地名多的原因之一。

[var1]

再加上春秋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还处于匮乏的阶段,并没有发展到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程度,人民的受教育程度也是很低很低,所以出现了这样以偏概全的命名也是情理之中的。春秋时期出现的“父”字命名城市并不是因为什么特殊的原因,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就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美丽误会”。

参考文献:

[1] 《春秋》

[2] 《左传》

[3] 《太平御览》

更多文章

  • 刘备身边一普通小兵,投降曹操后一飞冲天,经此九战名扬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田豫:堪比赵云的大将东汉末年时,群雄争霸,最终魏蜀吴得以三分天下。许多名满天下的英雄豪杰纷纷投奔三国诸侯。公孙瓒麾下当时就召集了许多名将,其中以有勇有谋的赵云为先。常山赵子龙的名声在三国之中不可谓不大,但此外还有一个人,他不如赵云传赞三国及后世,但是实力却丝毫不亚于赵云。此人便是田豫,昔日刘备帐下的

  • 管仲是什么人?世人有哪些评价?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是怎么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var1] 管仲家里穷,两人合伙作生意时,他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还是待他很好,从不埋怨,因为他知道管仲不是贪图小财,而是因为家中贫困。鲍叔牙和管仲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们弃商后不久,鲍叔牙跟随了齐公子小白,管仲则追随了齐公子纠。 不久,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襄公自立为君。没几

  • 蒙古一遗址发现黄帝身世,竟与成吉思汗同出一脉,是古时候的匈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轩辕黄帝简介,成吉思汗与匈奴的关系,黄帝故里规划最终图

    随着现代考古学和基因学的发展成熟,科学家得以通过基因比对,进而逐渐了解到人类族群的迁徙流动路线。比较受考古学界肯定的一个观点是,中国北部的古代人群是从现在的青海-甘肃方一带迁徙过来的,华夏文明是大致为原热河省(今属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一带发展出的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等新石器文化发展而来的。有激进的

  • 10年前,中国小伙火烧日本靖国神社,逃往韩国后公开声明:我干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火烧日本神社后为什么不直接回国,火烧日本侵国神社违法吗,火烧日本靖国的人现状

    后来人们才发现,刘强原来是一名广州的英语老师。他不但会多门外语,而且还擅长乐器和演唱,并且还精通心理辅导。[var1]身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他因何要采取“极端”的反日行为呢?许多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理解。刘强被韩国遣返中国之后,不断遭到亲戚和朋友的指责,妻儿也一度与他疏远。但是,刘强对自己的行为无怨无

  • 刘邦当了皇帝,其父要向他下跪,想出一法子阻止,后来皇帝跟着学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邦让老爸下跪,刘邦下跪求情完整版,刘邦打了几年仗当上皇帝的

    说起刘太公,可能很多人都没有什么影响,毕竟他在历史上确实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大家都知道,刘邦在造反前,是沛县有名的浪荡子,用流氓、无赖这些词来形容他是一点也不为过,整天不事生产,游手好闲,这让他的老爸刘太公脑壳是相当疼。和刘邦相比,他的二哥刘喜就显得优秀的太多太多,在刘太公眼里,刘喜是相当顺眼,所以

  • 15年前河南现楚国贵族墓,3层楼厚细沙护佑,1000件文物毫发无伤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河南出土楚国墓,河南的汉代大墓,两千多年前楚国大墓

    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你有过墙梯,我有张良计”。建造大墓的工程师为了防盗,设置了很多机关和障碍,但盗墓贼为了盗墓也无所不用其极。河南的一个村庄,发现了一座规格较高的贵族墓葬,3层楼厚细沙护佑古墓,1000件文物毫发无伤。[var1]一、爆破式盗墓,引起文物局警觉河南省上蔡县上蔡故城,曾是古上

  • 能把皇帝活活累死的赵飞燕,为什么不能被列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赵飞燕也是我国古代中数一数二的绝世美女,她容貌出众,体态轻盈,还能够掌上舞,让很多男子都为之倾心。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美女为什么列入不到四大美女的行列中呢?难道是比她们差吗?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的好奇。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虽然位居高位,但是相比与其他的皇后,赵飞燕的出身可以说是很卑微了。她一开始只

  • 19岁继承君位的秦武王,4年后举鼎身亡,为秦国做了哪些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var1]首先,定西戎,平巴蜀。《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武王元年,与魏惠王会临晋。诛蜀相壮。张仪、魏章皆东出之魏。伐义渠、丹、犁。秦武王嬴荡刚坐上秦君宝座,西方的戎狄部落、四川的巴蜀两国就开始蠢蠢欲动,准备搞点小动作,试探一下秦国新君。虽然秦武王非常想马上进军三川,直抵洛阳,但硬是压下了心中不

  • 秦国进攻赵国时为何楚国不偷袭?看看两国的交战史,楚国人真怕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要知道,这时候攻打虚弱的秦国,很有可能会一举消灭他们的。而且赵国那边也是实力大减,消灭了秦国再拿下赵国,这不就是一举两得,并且能够统一天下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先回到秦惠文王和楚怀王时期。当时,楚国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但是在张仪三次骗楚怀王和楚国三次败于秦国之后,楚国

  • 两千字看懂汉景帝!七国之乱爆发后,汉景帝为何三个月便扫平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景帝七国之乱示意图,汉景帝治国能力,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完整版

    因为这场叛乱当中,一共有七个国家参与,所以后来便被称之为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爆发后,当时在位的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大将,火速率军出击。有意思的是,这场在历史上名声极大的叛乱,其实仅仅持续了不到两个月之后,就被彻底镇压了下去。汉景帝为何要坚持削藩?就算引发诸侯王的大规模叛乱,也在所不惜呢?成功镇压了七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