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你有过墙梯,我有张良计”。建造大墓的工程师为了防盗,设置了很多机关和障碍,但盗墓贼为了盗墓也无所不用其极。
河南的一个村庄,发现了一座规格较高的贵族墓葬,3层楼厚细沙护佑古墓,1000件文物毫发无伤。
[var1]
一、爆破式盗墓,引起文物局警觉
河南省上蔡县上蔡故城,曾是古上蔡国的所在地。当地,曾多次发掘出土楚国贵族墓地,上蔡县有一个高大土岗。
据当地文物局考古专家讲,这里曾有很多古墓被盗墓贼私自挖掘,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考古损失,而且也导致很多文物下落不明。
2005年春节前夕,位于大路李乡郭庄村东岗的位置,曾出现过连续的巨大爆炸声。但是当村民听到响声并赶到现场时,却根本没有发现一个人影。
但由于这里是楚国贵族墓葬群,所以村民立刻意识到,爆炸声应该和盗墓贼有关系。盗墓贼的疯狂做法,不仅严重威胁到了墓葬的安全,而且连墓葬周围的遗址,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var1]
村民立即报告了当地的文物局,得到消息的考古队员,为了避免墓葬和遗址再遭破坏,于是将该地围了起来。
经过进一步勘查后得出结论,这条土岗下面埋葬的古墓,应该是东周时期的楚国墓地。2005年5月至2006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缜密、细致的准备工作过后,开始对楚国墓地进行发掘。
经过考古专家紧锣密鼓地发掘之后,发现了两座南北并列的大墓,均为东向“甲”字形大型土坑墓。根据现场测量数据显示,两座墓室间距约为27米。
专家们在1号墓的封土下,发现了祭祀坑遗迹和聚落遗址,并出土了大批十分珍贵的蔡、楚文化遗物。
[var1]
第二、河南上蔡郭庄楚墓
随着墓葬封土被陆续揭开,考古专家竟然发现了至少17个盗洞。并且依据年份推断,竟然有一个战国时期的盗洞,以及七个东汉时期的盗洞。
虽然古代社会并没有先进的工具,可是当时的盗墓贼为了盗取墓室内的珍宝,不惜采用破坏性极大的盗墓方式。
这使得这座楚国古墓被破坏的程度十分严重,尤其是东汉的七个盗洞,竟然采取了“揭顶盗法”。简而言之就是把整个墓室的顶部掀掉,这种做法哪里是在盗墓啊,简直就是公然的大搞破坏。
虽然古人十分讲究“入土为安”,可是破坏别人阴宅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足以看出这些古代盗墓贼的险恶用心。
[var1]
经过几次保护性挖掘之后,考古队员发现虽然盗洞很多,但是有一点却让人十分费解,那就是这些盗墓贼竟然没有得逞,这不仅勾起了大家的研究热情。
第三、古人防盗墓绝招“流沙墓”
上蔡郭庄楚墓一号大墓,整体结构就是一个大型土坑墓。专家猜测古人在建造这座墓时,采用的是夯土技术。
因为这座古墓的墓室,竟然被厚达6.3米的夯土填充。考古队员好不容易剥离了夯土层,但底下竟然还有3层楼厚、近乎11米的细沙。
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提醒现场的工作人员,先不要随便动这些细沙,因为这些细沙绝非一般的沙石。
[var1]
这种砂石是流动性非常强的、极细的黄沙,虽然细沙看似柔弱,一旦大量汇聚在一起,极有可能是保护古墓的机关,也有可能是杀死盗墓贼的利器
“一号大墓”正因为有这些黄沙的保护,才没有被盗墓贼得手。而这种古墓的形制被称为 “流沙墓”。顾名思,是用流沙填充的古墓,作为古人的独创发明,相比较于其他的防盗措施而言,它的安全性达到了99%。
这座战国时期的“流沙墓”中,除了流沙之外还有大小不等的,边角锋利的扁平石块。每一块扁石的重量最少三公斤,最大的扁石甚至达到了160公斤。
一旦有盗墓贼进入流沙层,便会被莆田该地的流沙掩埋,如果命大没死接下来还要接受,锋利的石块的打击。
[var1]
结 语
古代贵族在生前时荣耀至极,在死后也希望能和生前一样人前显贵。所以在“事死者如生者”思想的影响之下,他们死后的长眠之所,也必须要和生前差不多。
而且还会在墓室中放置大量的陪葬品供其死后享有。既然是这样就要防盗,而纵观古代墓葬的防盗方式,唯有“流沙墓”的安全性最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