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改诏之说是无论如何也站不住脚的,因为清朝的诏制是要满汉文各一份的,重要文档甚至连蒙文也要抄写一份的,所以改诏明显是民间野史之戏说。
我倒觉得其实康熙作为人父,尽管没有我们后人目前所掌握的其众多儿子争权夺利的史实多,但至少对于其每一个儿子都是了解的,谁能胜任,谁不能胜任,心里应该有一本明账。在两废太子胤礽后,康熙之所以一直苦苦陷于立嗣的漩涡中,那说明他心中能继承皇位的人选至少有两个可供选择,否则怎么会有难以抉择之状呢?
老大被禁,老二被废囚,剩下的可能性在老三(稳重踏实,淡然于兄弟争夺之外),老四(城府极深,表面谦恭,实则阴险),老八(威信较高,势力强盛),老十四(有功,直来直去,皇帝甚是喜欢)中诞生。我觉得康熙应该会有临终遗诏,他从二十一岁起就是立太子,说明从那时起就已经考虑后继问题了,所以尽管他晚年举棋不定,但还是会在最后时刻给朝廷、给天下一个交代,因为他知道他如果不留下一字半书的遗言,那么他那众多的子孙就真的会大动干戈,甚至会将他固守了六十年的江山弄得支离破碎。而康熙留下的遗诏应该就是传位于皇四子胤禛(雍正皇帝),这应该和雍正的四子弘历(乾隆皇帝)也有很大关系,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个人认为,康熙是一代圣君,他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可是最失败的却是没有处理好自己的家务事,以致诸子相争,终落了个各个伤痕累累的下场。
最后依鄙人愚见,不大可能是篡位,但为了皇位肯定付出很大的努力的。
第一,康熙有意让胤禛协理朝政,祭天,还封亲王,接弘历进宫,对他应该是挺中意的。
第二,康熙的儿子中有才华的不少,雍正武功不如十四阿哥,而康熙早年征战四方,英气勃发,对十四阿哥也颇为中意。所以迟迟未决定,有又或许他想让他的儿子自己去较量,决出谁更适合。
第三,看雍正的一些政策有些和康熙的相悖,行事手段也不大相同,他应该是特别有远见,也有治理天下的雄心。为了功利千秋的大业也是有可能做出残害手足的事。
第四,雍正应该是被人批评篡位,名不正言不顺。自己深受其害所以为了避免后辈有同样的事而颁布一项政策:皇帝传位圣旨要放在大殿匾额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