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曾国藩会看人面相,并且曾写下《冰鉴》一书。其实,《冰鉴》是后人伪托曾国藩遗作,至少在道光年间就有该书刊发。不过,曾国藩对于识人用人,确实有一套心得体会,这在他与弟弟曾国荃的书信中有所阐述。
他认为,每次战斗,敌我双方出动的人数虽然多,但决定战争胜负成败关键的就那么一两个营,甚至决定性作用的也就是一两个人而已。这就像参天大树,全靠根好,也如同房屋,全靠房梁好是一个道理。如果打一般的小战,其余部众如同枝叶一般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但要打硬仗,还是要靠根、靠房梁一样的中坚力量。
反观瑞州之战,以差不多的兵力却获得胜利,这是因为峙衡一营的强大战斗力,成为中流砥柱。因此,曾国藩虽然让曾国荃对于众营之高低论不要放在心上,但对选拔将领还是要认真权衡。他向曾国荃提出了四条选人的标准:
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现敌情,三日临阵胆识(峙有胆,迪厚有胆有识),四日营务整齐。
对于知人善任,这被曾国藩放在第一位考量。他始终认为“盖成大事,惟以得人才为第一要义,制胜之道,在人而不在器。”因此,曾国藩认为,为帅者要知人善任以外,所任命的下级将领也要做到这一点。这样,在战场上,每一个人都能够各司其职,自然无往而不胜。
临阵胆识是曾国藩强调得很多得一点,其实就是不怕死的精神。这一点说来容易,也是指挥官都喜欢的将领,但要发掘找到并不容易。曾国藩提拔、推荐的将领,大多都能做到这一点。庐州战死的江忠源、三河之战战死的李续宾、曾国华,都是发扬了不怕死的精神。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更是有不怕死的蛮劲,无论是在安庆和南京,都是千钧一发的恶战,然而,曾国荃就是以不怕死的精神面貌,以少胜多,击败了太平军。曾国藩本人,行军打战更是置生死于度外。他多次写下遗嘱,也曾多次在战败时准备以死殉国。
对于这几条标准,曾国藩后来与友人的交流中,又简单用三个字概括:“公”、“明”、“勤”,这也基本上就是曾国藩能够选出个性迥异而又能征善战之才的最大诀窍。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曾国藩日记》、《曾国藩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