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方的士兵们为何宁愿饿死也不吃小米呢?

南方的士兵们为何宁愿饿死也不吃小米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080 更新时间:2024/3/17 19:55:13

这则记载显然比较极端,但也并非没有根据。先来说说两个疑问,一是绍兴末年为何宋军只剩下了南方人,北方南迁之人哪里去了?二是明明小米可以吃,南方的士兵们为何宁愿饿死也不吃?

我们知道,南宋刚开始时的主要将领,如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刘锜等,都是北方人,“中兴诸将皆北人”,而他们的手下兵马,也多是北方精壮汉子。可以说,这些来自北方的流民,是宋军的主要作战力量。到绍兴末年才过去三十年左右,军队的兵员咋都成了南方人了呢?这跟“绍兴和议”中的一项条款有关。

绍兴和约签定之后,金朝统治者要求南宋当局履行归还“北人之在南者”的条款。宋廷不敢不从命,马上将“海州、泗州、涟水在南百姓”,“根刷过淮北。”后又写信给金朝,“许以所索陕西、河南人次第而遣”。

绍兴十四年,高宗、秦桧又“命州县根刷,前后归朝人发还金国,但金人还不满意,于是秦桧又命尽发前后所得大金、契丹及归朝人五万,还于大金。秦桧这样做的目的既是满足金国的要求,更是为了阴谋内弱军势,绝后来归降之心。

此外,高宗、秦桧对于淮水、大散关以北的人民因不堪忍受金统治者的压榨,或因饥荒而冒死南归者,也拒于国门之外。他们下令给宋金交界的地方官吏说:“毋招集流亡,恐致生事”。当时,金国连连灾荒,陕西一带百姓无以食,争西入蜀。

但因为秦桧命令,宋庭不敢接纳,以致这些百姓皆散去饿死,其壮者,北人多买为奴婢。赵构和秦桧如此举动,无疑是断绝了宋军精壮兵员来援,导致后来宋军战斗力大减。而且,他们的举动,也让北方的百姓和义军心寒,不敢南来,大大巩固金国的统治,削弱了南宋的边防。

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按道理,在北宋和南宋之交,随着大批北方人的南迁,长江流域一带的农民已经开始种植小米。如沅、湘间多山,农家惟植粟,他们的主食与北方人基本相同。在海南岛,所产粳不足於食,乃以薯芋杂粟作粥糜以取饱。南方瑶人耕山为生,以粟、豆、芋魁充粮。

上述记载均说明南方人并不单纯食大米,小米也成为不可替代的主食了,“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所谓民以食为天,小米也是粮食,为何当兵的宁愿饿死也不吃小米?你千万别以为这些不吃小米的士兵是因为吃不惯或者出于气节,是不为北方小米折腰,那就大错特错了。

王之道说:“吾之将士,比自讲和以来,初无尺寸之劳、毫发之功。二十年间,享其富贵尊荣。……黄金白璧,歌童舞女,充知私室,朝游暮宴,其奉养倍侈,有非言之所能尽者,孰肯披甲胄、冒锋镝、奋不顾身以拘国家之急哉?”在如此奢侈的生活环境中混日子的士兵们,又如何要求他们养成艰苦奋斗的吃小米精神呢?

另外,绍兴二十一年,学者何侗论及当时的军政之弊说:“为将帅者,不治兵而治财,刻剥之政行,而附摩之思绝,市井之习化,而训练之法坏。二十二年间,被坚执锐之士化为行商坐贾者,不知其几”。原来当兵的一边当兵,还一边做生意,保家卫国和赚钱发财两不误,当真是历史奇迹。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西学东渐的主要传播方式介绍,学术思想传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西学东渐,历史解密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来华的西方人,包括传教士、外交家、官员等,均对西学东渐造成影响。1、传教士在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学

  • 在宋朝,“寒门出贵子”成了普遍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在宋朝,“寒门出贵子”成了普遍现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首诗曾经深刻的描绘出了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奥秘,它能够最大限度的促使人才的上下流动,这也使得封建王朝能够持续这么多年而保持生机与活力。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更是看到了一种非常惊人的现象,那就是寒门出贵子

  • 奥斯曼帝国杀兄屠弟的惯例是从谁开始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奥斯曼帝国,历史解密

    奥斯曼帝国苏丹即位,有着“杀兄屠弟”的惯例,穆罕默德二世更是把它上升到法律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屠杀兄弟的惯例可视为传统,早在第4代苏丹就开始这么干。米洛什·奥布拉维奇的行刺1388年,第3代苏丹穆拉德一世进攻塞尔维亚人,在科索沃打响战争。奥斯曼军队分成3部分,苏丹统帅中军、皇长子巴耶济德统领

  • 淮南三叛的规模十分庞大,为什么后世鲜为人知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淮南三叛发生在三国后期,指的是由于司马氏夺权专政,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汉末三国时期在中国民间的知名度很高,为什么“淮南三叛”鲜为人知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汉末三国在中国民间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知名度,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以季汉为代表的理想

  • 战国时期魏国为何出现流失人才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魏国,战国,历史解密

    魏国,周朝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战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动荡、大分裂时期,而那个时代天下间最强大的莫过于“战国七雄”。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当时七个国家都分别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人才,但比较有趣的是,曾一度称霸整个战国的魏国虽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这些人才在学

  • 杜甫对一位诗人十分钦佩与盛赞,这人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杜甫在游历四川遂宁的谢洪县时,在东武山下一个旧宅子前不禁感叹起了古人,并有感而发写下一首诗。在这首作品中,他把这位故人与汉代著名的学者杨雄、司马相如相比,还盛赞他足可以和日月争辉。那么,这位让大诗人杜甫如此钦佩和盛赞的人是谁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不一样的天才1

  • 宋英宗赵曙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这么短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赵曙是宋太宗赵光义的重孙,宋真宗赵恒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当了皇帝之后36岁就英年早逝了,那么宋英宗赵曙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这么短命?下面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宋仁宗赵祯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母亲为仙游县君任氏。最初,江宁节度使赵允让(“濮安懿王”的称号是仁宗后来加封的)梦见两条龙与太

  • 古代女子被选为妃子后 她们的每天生活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对古代妃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妃子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如何度过的?皇宫,是一座顶级监牢古代没什么自由恋爱两情相悦,婚姻全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相对于汉家女儿,八旗家的闺女更多一道枷锁,那就是选秀。每三年一次,所有在旗人家闺女,只要年满14岁,身体无残,都需到京城报道,等

  • 伤寒学派有着怎样的医学价值?他们最擅长的领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伤寒学派,温补学派,历史解密

    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把古代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内容明确系统,理法方药完备,确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方法,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后的地位。王叔和整理编辑 《伤寒论》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世

  • 徐中舒: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徐中舒,中国史学家,历史解密

    徐中舒,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名学者。在此期间,他受到王国维先生的影响,树立了“新史学”的观念。以后更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将古文字学与民族学、社会学、古典文献学和历史学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把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法”发展成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