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初期,一度纵横天下的庞涓,究竟败在哪里?

战国初期,一度纵横天下的庞涓,究竟败在哪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737 更新时间:2024/1/28 14:42:17

[var1]

图丨战国时期地图

但为何,庞涓之后,魏国就盛极而衰,再也没有登上大国的舞台?基本是

“秦为刀俎,魏为鱼肉”

,直到秦灭六国。

庞涓个人的军事能力不行吗?很多人拿孙庞斗智,强调庞涓个人能力不行,又小肚鸡肠,陷害同门孙膑,后面遭到报应!那么,李斯也曾陷害师弟韩非,为啥李斯还是一代名相,协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呢?

魏国之衰,庞涓之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魏国缺乏超一流的政治家!

[var1]

图丨庞涓剧照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不就是两场战争吗?胜败乃兵家常事,秦国也曾经常大败退啊,为何就能一次次东山再起。但魏国一败,却就这么一败,整个国运就没了!

先看看,这两场战争的背景是什么?桂陵之战,因何而起?因为赵国插手魏国的附属国-卫国,而导致魏惠王大怒,进攻赵国。魏武卒势如破竹,一下子就包围了邯郸。结果,赵国向齐国求助,齐国在孙膑的建议之下,批亢捣虚,围大梁而迫庞涓会师救援。

庞涓无奈,只好撇下刚耗费了巨大的力气,好不容易攻下来的邯郸,会师大梁救援。结果,被孙膑以逸待劳,打败了!马陵之战,也是同样的版本!

作为鬼谷子的高足,庞涓就这么蠢?连桂陵之战的教训,也不知道汲取,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还把自己的命丢了?

[var1]

图丨鬼谷子王诩画像

其实,桂陵之战,魏国在军事上,并没有败!

公元前352年(周显王十七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

庞涓败在了战略上!

魏国为何要进赵国?齐国又为何要救?这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个问题,但恰恰却是问题的关键。

魏国要称霸,战略是什么?今天打这个,抢点地,明天打那个,让它臣服?不是的,卫国一事,赵国完全退出来就行了,需要举倾国之力,去攻赵吗?

那是要吞并赵国的节奏,两场战争,先赵后韩,首在三晋合一,韩赵魏三家,曾同属超级大国,历经文候之治,魏国率先强大起来,向赵国开战,就是为执行这个目标。

我们再看,桂林之战后,魏惠王曾调集韩、卫的军队,进攻齐国,双方算是互有胜负。为什么魏惠王能调用韩国的军队,而韩国竟然听调?

[var1]

魏国对韩国的渗透和控制,卓有成效,在魏惠王继位之初,庞涓就率领魏武卒,对韩国来了一次“政治教育”。在郑之贱臣申不害的建议下,韩昭侯执圭(臣下朝见天子时所执的玉器)见魏惠王!亲魏在韩国具有从中央到民间的强大影响力。应该说,到此,魏国的战略还执行还不错。

那么,对付赵国呢?赵国实力强悍,可不想臣服于魏国啊!

打!吞了!纵横天下的魏武卒,还怕谁?庞涓对魏武卒很有信心。实际上,魏武卒的战斗力,的确强悍。

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意思是说士兵披上三层重甲(就是重甲的别称)和铁盔,能开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

[var1]

图丨古代战场

恐怖不?难怪能将秦国打的没脾气!

魏国,并非魏武卒战斗力不行,而是政治谋略过弱!

魏惠王依仗自身强大,率先称王,首先就棋差一招。这玩的是哪一出?完全不知道为何“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堪称九字国策定江山。

随后,有如此大动干戈,大有吞并赵国的势头,别说三晋合一的目标已经暴露无疑,就是没这目标,这种引发地缘政治格局大地震的行为,不需要去想,国际上会有何反应吗?楚国会允许?齐国会高兴?秦国不恐惧?这些,不需要在庙算中,就提前谋划吗?

齐国自古雄踞东方,据鱼盐之利,从未跌落过大国的行列。诸侯以前可是天天朝拜他的啊,现在你老魏起来了,还称王,还要吞并赵国,齐会怎么想?

“邻之厚,君之薄也!” 齐国一定会出兵,并且态度还会是最坚决的。连齐国会出兵,如何出兵?都预判不到,这战争还如何打下去?

[var1]

图丨齐国军队画像

桂陵之战,虽然军事上,魏齐各一胜一负。但在战略上来说,魏国非但没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而且几乎结怨于天下,可谓一败涂地。

而齐国的战略目标达到了!魏赵两相杀,魏占邯郸,双方血仇已结下,魏之战略目标,引起天下警觉,已结怨天下。而齐国站出来,重挫魏武卒,建立了威望。战略上,魏国一败涂地。

那么,后来的马陵之战呢?魏国打韩国引起的,这次,魏国为啥要拿韩国开刀,而齐国,为啥又一次充当搅屎棍?桂陵之战后,魏国霸权,就开始逐渐解体了。

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

马陵之战,发生在逢泽会盟后一年。魏惠王在宋国都城外摆出天子依仗,效法齐恒公九合诸侯,自称夏王,连秦国也赴!但是齐国、韩国却没有来。

很明显,魏国的控制能力,已经大大下降,韩国已经在逐步摆脱魏国的控制。当然,这其中,肯定少不了齐、楚、秦三国的明里暗里唆使。

[var1]

图丨马陵之战

这才决定了,庞涓决定进攻韩国!否则,还怎么泗上诸小弟!

庞涓打韩国,依然是势如破竹。魏武卒的战力,他的军事才能,并无多大问题!但是,魏国的战略决策者,并没有意识到,魏国所处的地缘政治形式,形势比人强啊!

为何庞涓要急着去齐决战?一切都是齐国在挑头,若是齐国被压下去了,其他国家,不悠着点吗?至少不会全局性溃败,但是齐国就是拖着。为啥呢?庞涓不胜就意味着败。

秦国,楚国是吃素的吗?它们就就为趁火打劫来着。你看,楚国南攻襄陵,牵制部分魏军,甚至连韩国的胆子也大起来了,为自由和独立,奋力反击。

变法强大起来的秦,曾一直隐忍,如商鞅所言,不出手则矣,

“一战则取西河之地”

,这次,趁你病,要你命,千载难逢的机会,秦玩的更大,攻魏之旧都-安邑。

[var1]

图丨商鞅剧照

这种情况下,庞涓能如何决策?只有尽快击败齐国!一旦战败,秦和楚会如何?这将是魏国的噩梦!这一战,魏国”东折于齐,南辱于楚,西丧西河七百里,国之根本,竟为之俘!”凄凄惨惨戚戚!

他相信魏武卒的战斗力,可是齐人也知道啊!诸葛亮与司马懿之争论,为何诸葛亮也一直急于求战,蜀国的粮草等供应跟不上!可惜,越是急,越是沉不住气,顶不住舆论的压力,就越容易陷入圈套!

孙子兵法就曾言,

“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

而这种情况之下,以往的战绩,军人的血性,害了他!

没有高明的政治策略,军事再强,能挽回败局吗?能建立不世之基业吗?以一国之力,处四战之地,而与天下为敌,孤高自许,一个盟友都不找,一点政治形式的分化,拉拢,乃至舍小取大都没有,庞涓纵然是有三头六臂,这仗也不可能打赢!

看看后来的齐闵王,结怨于天下,结果,乐毅的“举天下而伐齐”,牛皮哄哄如齐国,顶得住吗?以秦之强大,统一天下的核心策略是什么?防止六国合纵,多线作战,始终是头等的大事!

[var1]

图丨秦灭六国图

苏洵就曾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看看长平之战,赵国军事上,比秦弱多少吗?为啥一败涂地。那是秦国的战略决策者,棋高一着!

看看秦国,商鞅、甘茂、张仪、范雎、李斯等,绝非一流军事家,但都是一等一的战略决策者啊!试想,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类似庞涓,但只有他们,能刘备建立基业吗?

关羽之败,与庞涓类似,在政治而不在军事,北上攻襄樊,战略平衡被打破,与庞涓一样,不预估政治形势之变化,焉能不败?

庞涓败了,而昔日昔日威风凛凛魏武卒就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魏国的霸权,也逐渐成昨日黄花,抵不过朝来寒雨晚来风。

战略上的维度过低,很难以军事弥补,这才是庞涓的悲剧之所在!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萧玉南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我们对五胡乱华的历史知之甚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匈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他们把中原汉人视为“两脚羊”,不仅仅把汉人视为奴隶,更是令人发指的当做食物,率兽食人。《晋书》中记录了永嘉丧乱,中原的汉人十不存一。“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就是当时活生生的现实。建立后赵的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石勒公然规定胡人劫掠汉族不会受罚,而

  • 楚国八百年,关于楚国你一定要知道的常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湖北以楚为荣,其实今天的湖北人和古代楚人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了,对楚人的来龙去脉也没有什么了解。楚人的最早起源是陕西的终南山,唐太宗之子魏王李泰所撰《括地志辑校》卷一云:终南山,一名楚山。楚部落因山而得名,四周有周人等文化更先进的方国,所以最后被迫向南迁徙,迁徙到河南淅川的丹水流域,因在水北,所以称为丹

  • 他是隋文帝杨坚的岳父,唐高宗李渊的外祖父,却被权臣逼迫而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渊母亲简介,隋文帝杨坚晚年娶了谁,李渊和萧妃的吻戏

    刘邦的老丈人吕公喜欢给人相面。当刘邦还是个无赖时(萧何:刘季一向满口大话,很少能成什么事。),就看出刘邦相貌非凡,把女儿许配给刘邦。老婆跟他抱怨说:“县令想娶你女儿,你不肯,却随随便便就许给了这个刘季!”吕公只说了一句话:“女人家懂什么!”结果吕雉成了皇后,在刘邦死后还专制朝政,是历史上有名的女强人

  • 战国后期,为何唯有不曾重用法家的赵国,能与秦国对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魏国重用李悝,开启了战国法家变法之先河;·楚国命吴起进行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仍显著提高了楚国国力;·秦国推行了商鞅变法,进而发展为威胁东方六国的一方强国;·韩国由申不害推动变法,使韩国一时间“国治兵强”;·齐国在齐威王的推动下由邹忌开展变法,使齐国这个老牌强国多了些新气象;·赵国与燕国也在国内推行

  • 战国墓出土108条“神龙”,国博:我来复制看看,结果却是四不像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战国墓出土文物,战国墓发掘现代文物,中国百年大墓出土文物

    [var1][var1]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件国宝级文物同样被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中,这件国宝当真是了不得,当初它的出土那可真的是震惊国内外,不仅吸引了国内无数的游客,就连国外的很多文物爱好人士都前来膜拜,另外当时几个博物馆为了争夺它,还真的是闹出了一点小摩擦,这就是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最后自然

  • 刘裕篡位后,真的杀光了前朝司马皇族的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他创下了中国的杀皇帝吉尼斯世界纪录,一生共计杀掉了六个皇帝。当上皇帝后他革新弊政,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豪强,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被明朝思想家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也有“南朝第一帝”之称。刘裕虽然是一个好皇帝,但是却不是东晋的好臣子,他连续杀死了晋安帝和晋恭帝两位皇帝。晋安帝是刘裕指派王韶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什么长孙无忌排名第一,秦琼倒数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凌烟阁秦琼简介,为什么凌烟阁功臣长孙无忌排第一,秦琼排在凌烟阁最后

    贞观十七年,由于早年长期带兵打仗,四十五岁的唐太宗李世民身体已渐衰老,平日里腰酸背痛脚抽筋,耳鸣眼花视力差,记忆力也越来越差,反正是老年人该有的症状,李世民这身上都有。跟许多老年人一样,这时候的李世民也开始怀念往事,一想到那些当年跟随自己南征北战、亲如兄弟的大臣们,自己就老泪纵横、唏嘘不已!为了纪念

  • 战国后期,各国都打不过秦国,为什么不学秦国那样变法自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其实战国时期的变法发起者,或者说变法第一人应该是李悝,最开始变法的国家也是魏国。公元445年,魏文侯继位,李悝为宰相,之后李悝开启了变法。接下来就是赵国的公仲连,公仲连的改革主要途径有三:首先,教化人民,呼吁人民大众来积极参加到变革当中;其次,建立选官制度,或者说是建立完善,严格的选官制

  • 战国七雄中,哪国国君是周文王的后代?勉强算也不到一半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后来一层一层的分封,各地诸侯在各地享有自治权力,彼此依靠血缘关系和与周天子的一些情分维持着和谐的关系,一片祥和太平。但随着一代一代的传承,血缘关系越来越淡薄,与周天子的情分越来越浅,中间的纽带变得若有若无,如同鸡肋。于是犬戎攻入镐京,周王迁都——历史走向了东周时期。在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

  • 五代十国时期,为何普遍出现了结义亲现象?都是为了利益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义亲,就是和原本没有亲属关系的人通过某些方式结成形式上的一种亲属关系,是古人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五代十国时期,结义亲的现象十分普遍,义亲的种类、结义亲的方式等也多种多样,关于这一时期的义亲现象,有很多可以研究和探讨的内容。义亲现象对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格局,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五代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