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耿精忠反复无常的小人行径,让康熙对他恨之入骨。战争刚结束,康熙就下令逮捕耿精忠,并将他千刀万剐,这位曾经镇守东南的名将之后,用十分悲惨而又可笑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其实,三藩之乱进行到后期的时候,耿精忠已经投降,甚至主动承认错误,还表示要将功折罪。
康熙同意了耿精忠的请求,让他带兵参加平叛,在东南沿海打了多场胜仗。
耿精忠很了解尚之信和郑经的情况,帮助清军连战连捷,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嘉奖。
耿精忠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成功骗过康熙皇帝,便开始暗中准备,等着将来再次起兵造反。康熙皇帝早就看穿了耿精忠的想法,派人瓦解了他的势力,然后将他押赴京城,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一幕。
说起来,耿精忠原本有一手好牌,却被他打得稀烂。
三藩之乱开始的时候,耿精忠本可以交出兵权回家养老,但他却贼心不死,立即响应吴三桂的号召。
就这样,原本是要背叛明朝,帮着清军平定天下的耿精忠,却摇身一变成了大明朝的忠臣,还主动剪掉辫子,表示和清廷势不两立。
康熙皇帝早就知道耿精忠不可信,但他没想到对方竟然这么快就造反了,气得怒拍桌子。
由于吴三桂兵力众多,迅速攻入湖广地区,导致清军大部队都被牵制在中原战场,没有精力镇压耿精忠的叛乱。利用这个机会,耿精忠率兵出福建,在浙江攻城略地,搅得当地百姓不得安宁。
这时的康熙皇帝虽然有些着急,但他却没有自乱阵脚,他一边调兵遣将,一边采取攻心战术,劝说耿精忠不要助纣为虐。
但是,耿精忠早就被欲望冲昏头脑,每天脑里想的都是如何与吴三桂平分天下,根本懒得搭理康熙皇帝。
随后,耿精忠继续挥军北上,还派人给郑经送信,让他趁机带兵侵略沿海各省。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耿精忠麾下部众多达10万,看起来声势很是浩大,他便提出了攻破北京城的豪言壮语。如此一来,康熙必须尽快派兵阻击,否则很多骑墙派都会见风使舵,投入耿精忠的怀抱。
于是,康熙皇帝任命皇叔杰书担任统帅,带领兵马开赴浙江。
杰书此前并没有实战经验,但绝非酒囊饭袋,他的军事才能一般,政治手段却很高明。三藩之乱主要不是军事领域的交锋,而是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碰撞,谁能在政治上占得先机,就能取得胜利。
耿精忠反复无常的做法,早就引起了天下百姓不满,再加上他约束军队不严格,在福建浙江等地制造了大量混乱,所以不可能长久发展。
果不其然,杰书一路上收拢残兵败将,再通过攻心战术,吸纳了很多人才,就连耿精忠的部下都临阵倒戈。
杰书没花多长时间,便带兵收复大量失地,清军逼近耿精忠的老巢。
耿精忠发现情况不对,马上忘了当初提出的口号,转身便再次投靠清王朝,这样的人注定会沦为历史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