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文臣的第一谥号应该是“忠献”,张浚、史弥远等文臣也纷纷效仿赵普和韩琦

宋朝文臣的第一谥号应该是“忠献”,张浚、史弥远等文臣也纷纷效仿赵普和韩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912 更新时间:2024/1/16 12:55:16

关中客SH

2023-01-07 13:56

上海

历史领域创作者,本地资讯创作者

已关注

谥号是古代根据一个人生前事迹对其给予的终极评价,有盖棺定论的意思。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帝王和朝臣的谥号由朝廷选定或者赐予,这属于官谥;一般文人学士或者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者故吏所加,称为私谥。

为亡者加谥的做法始于西周中期的周恭王、周懿王时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此外,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谥法制度在周王室以及各个诸侯国得到了广泛的施行,直到秦始皇时期,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之嫌,将其废除。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谥号(官谥)是对帝王和王公贵族以及高官生前的评价,这其中一个重要的门槛就是职务。周朝时期,只有周天子、各国诸侯以及卿大夫才有得谥的资格;汉朝和两晋初期是非侯不谥;两晋中后期则是非高官不谥;唐朝二品以上官员才有得谥号的资格;宋代是三品以上的大臣才可以拥有谥号;清朝时期则是一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上谥号。所以,得谥号者本人生前的职务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帝王和群臣的谥号,也有严格的区别。帝王的谥号是在继任者的参与下得到的;末代帝王的谥号是由下一个王朝的皇帝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为其上谥。大臣的谥号一般是由朝廷赐予的,一般是在皇帝的同意下,由礼部(礼官)主持赐谥。

根据谥号所表达的含义,谥号又分为美谥、平谥、悯谥和恶谥四类。谥号中含有庄、文、武、襄、戴、孝、桓、昭、穆、惠等字的为美谥;谥号中含有元、敬、简、景、成、康、定、理、献、平、懿等字的为平谥;谥号中含有伤、殇、哀、愍、悼等字的为谥;谥号中含有厉、灵、隐、顷、炀、戾等字的为恶谥。

历史上,各个朝代谥号的名称不尽相同,谥号的字数也不定,少则一两个字,多则达二十余字,而且每个字或词都具有相应的含义。在官谥中,谥号的用字具有特定的规范,不可以随意用字,也不能对立谥之字进行任意解释。

对于古代的士大夫来说,极其重视名节,因此谥号的美恶于士大夫看来是天大的事情。隋唐之前对于大臣赐谥比较混乱,没有一定的规制,有的是单字谥号,有的是多字谥号。如赵云谥号为顺平,张飞的谥号是桓。

隋唐以后,对于大臣赐谥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制,除了极为特殊的情况外,谥号必为两字。文臣一般获赐的是“文”字加一个单字的谥号,如文贞、文襄、文献等;武将谥号一般为“武”字加一单字谥号,如武穆、武宁、武肃等。

古代的士大夫们对谥号中“文”字的追求是情有独钟,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以体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他梦寐以求的“文”字最终没能实现,却得了一个“武”的谥号。曹操的谥号是他儿子曹丕坐江山时定下的,即便儿子想为父亲涂脂抹粉也办不到。这说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谥法大体上还算公正,就连皇帝也左右不了。到了后来,谥号逐渐发展成了对亡者的追捧,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从谥法上来说,“文”字并没有固定的配合字,如张昭、司马昭、宇文泰等人都是单谥一个“文”字。西汉的张良,谥号是“文成”,萧何谥号是“文终”;东晋的王导,谥号是“文献”,历经前秦、翟魏、后燕及北魏的元老崔宏获赐的谥号是“文贞”。

唐朝时,魏征、陆象先、宋璟等人先后获赐了“文贞”的谥号。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说,一生三次为相,是当时天下的文宗。张说除了脾气差外,还贪财受贿,所以他死后被赐谥号“文贞”,引起当时朝臣很大的争议,最终还是唐玄宗亲自下诏,才结束了这场争论。可以说,张说的“文贞”谥号是皇帝为他争取来的。

宋朝之前的文臣,获赐的谥号有很多,每个人的谥号都是根据他们生前的功绩和能力来给予,并没有高低等级之分。比如唐初名臣秦琼的谥号为“壮”,杜如晦的谥号是“成”,房玄龄的谥号为“文昭”,高士廉的谥号为“文献”,虞世南的谥号是“文懿”等等,这些人都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们每个人都有非凡的功绩,他们死后的谥号自然不会有等级之分。

如果非要在宋朝之前的群臣谥号中选出一个最高等级的,非“忠武”莫属。第一个获赐“忠武”谥号的是西汉末期的匈奴人莎车王延,因“世奉汉家,不可负也”,去世后被追谥为“忠武”。

在莎车王延之后获赐“忠武”谥号的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司马师,东晋名将温峤,前秦丞相王猛,兰陵王高长恭,唐代的名将尉迟恭、郭子仪等。

北宋文臣的谥号基本承袭了唐时的风气,北宋初年的李昉、王旦获赐的谥号为“文贞”。宋仁宗时,因为谥号“文贞”中的“贞”字与皇帝赵祯的名讳字形相近,字音相同,为了避讳,将“文贞”改为了“文正”。

宋仁宗的授业老师夏竦去世后,礼部所拟的谥号为“文献”,但是皇帝想特赐自己老师“文正”的谥号,却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群臣的反对,司马光的理由是“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在司马光看来,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夏竦获赐“文正”的谥号还不够格。最终,夏竦的谥号由“文正”改为了“文庄”。

经过司马光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他是把“文正”抬到“谥之极美”第一人。有宋一朝,获赐“文正”谥号的有李昉、王旦、范仲淹、司马光、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陈康伯、蔡沈等十人。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去世后,获赐的谥号为一个单字“文”。因此有人认为谥号单字“文”的地位要比双字的要高。事实真是如此吗?

王安石之前获赐单字“文”谥号的有韩愈、杨忆、陆希声、权德舆等人。仅从这些人的职位和名望来看,很难让人相信单字“文”是一个极美的谥号。

杨忆的学生李遵勖,曾经请求朝廷将杨忆的谥号改成“文忠”,但最终没能成功。可见,在李遵勖的眼中,“文忠”这个谥号要好于“文”。

欧阳修最初的谥号也是“文”,但是常秩认为欧阳修有定策之功,应加“忠”字。最后,朝廷为欧阳修给予的谥号为“文忠”。可见,在常秩的心中,“文忠”要比“文”好。

宋仁宗曾想将“文”的谥号赐于一个叫王洙的官员,但因为王洙的品级达不到获得谥号的标准,所以没成功。由此可见,“文”这个谥号在当时算不上高大上的谥号。

但是王安石“文”的谥号却是由宋哲宗追尊亲赐,王安石也配享神宗庙庭。这一点着实让人难以理解,只能作为特例看待。

谥号不存在级别高低的绝对客观标准,其高下是由第一位(或者前几位)获得该谥号的人决定的。因此,宋朝文臣的第一谥号应该是“忠献”。第一位获得“忠献”谥号的是三次拜相,并配飨太祖庙的赵普。之后的三朝为相,立二帝,两朝顾命定策,配享英宗庙庭的韩琦,因其功业可以和赵普比肩,所以也获得了“忠献”的谥号。然后张浚、秦桧、史弥远等文臣也纷纷效仿赵普和韩琦,“忠献”逐渐成为了宋朝文臣第一谥号。

当然,宋朝文臣获赐的谥号也是多元的,比如吕端(贞惠)、张咏(忠定)、文彦博(忠烈)、寇准(忠愍)、钱若水(宣靖)、包拯(孝肃)、庞籍(庄敏)、赵抃(清献)等等。

所以说,宋朝时期,美谥最好的是赵普、韩琦、文彦博、寇准、秦桧、岳飞等等“忠”字头的谥号,其次才是“文正”之类的谥号。至于王安石的“文”字谥号,因为情况特殊,他的谥号和其他臣子无可比性,也就没有高低之分。

至于司马光对“文正”谥号的大力推崇,其实他真正想推崇的是获得这个谥号的魏征、宋璟、王旦、范仲淹等人,尤其是范仲淹。

南宋时,人们对范仲淹的评价已经远远超过了北宋。当时范仲淹已获得了“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富韩皆不及”等称赞。而范仲淹的谥号“文正”也成为了他的代名词,被人们称为范文正。因此,南宋史学家李心传在其所著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里说:“大臣之谥极美者有二,本勋劳则忠献为大,论德业则文正为美。”

范文正所倡导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南宋以后的元朝、明朝及清朝,对范文正是极尽褒扬。清朝时期,范文正开始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随着范仲淹地位的提升,作为他谥号的“文正”,也是水涨船高。再加上之前获得“文正(文贞)”谥号的魏征、宋璟等人,以及之后获得“文正”谥号的司马光等人,都是后世文人推崇效仿的对方,“文正”这个谥号也自然成为了第一等的谥号。到了明清之际,“文正”成为官方认定的文臣最高谥号。

金朝时期的虞仲文和张行简,也获赐了“文正”的谥号。元朝建立后,立即恢复了“文贞”这一谥号,因为元朝不可能为宋朝的皇帝避讳。当然,“文正”的谥号继续沿用。元朝获赐“文正”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等六人。

从明朝开始,对于群臣谥号的给予,有了官方的具体规定。据《明会典》记载,群臣谥号定为两个字,文臣以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

《明会典》中对武将的谥号也做了规定,和文臣一样,武将的谥号也定为两字,一般以“武”为第一个字,第二个字的次序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信、康、壮、恒、愍、烈、勇、僖。

《明会典》中还规定了一种文武官员都通用的通谥,一般以“忠”为第一个字,第二个字的次序为文、武、定、烈、简、肃、毅、敬、宪、节、贞、靖、襄、敏、安、僖、穆、介、威、端、壮、宣、裕、果 、勇、愍、刚、惠、悫、怀、清。

这样一来,谥号不但具有了特定的含义,而且具有了特定的等次。在明朝的文官中,仅有方孝儒、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刘理顺五人获赐了“文正”的谥号。

方孝儒因拒绝给燕王朱棣写即位诏书而被杀,到了南明弘光帝时追谥为“文正”。

明武宗朝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在临死之前还为自己的谥号担忧,当时的大学士杨一清前来探望,杨一清和李东阳二人的私交深厚,在获知李东阳的担忧后,当即表示会给予其“文正”的谥号,李东阳感激之余竟然在病榻之上向杨一清叩头致谢。正因如此,有人写诗对其进行讽刺:“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可见,如果名不副实,即便获得了“文正”的谥号,也是要被人诟病的。

亲贵、大臣死后,朝廷为其赐谥,唐宋时期有议驳的制度,即由太常博士议上,若名实不相符,给事中可以驳奏再议;到明清时期,则由礼部拟定好谥号,然后由皇帝核定,礼部有时也会多拟几个以备皇帝选择。

清朝时期,只有曾入过翰林或获受大学士的一品大臣才能带有“文”字的谥号,而且“文正”这个谥号是不允许出现在礼部草拟的名单中,只能由皇帝自己赐予,只有那些道德功业极其出众的大臣才会被赐予“文正”的谥号。

清朝二百余年的历史中,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李鸿藻、孙家鼐八、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八人。

汤斌是康熙朝的理学名臣,直到乾隆元年才被追谥为“文正”;李鸿藻、朱珪、杜受田、孙家鼐是以帝师的身份获得了“文正”的谥号;刘统勋是乾隆朝的首席军机大臣,为人刚正,深受百姓的爱戴,他获得“文正”的殊荣也算是实至名归;至于曹振镛,则能力较为平庸,后世对他获得“文正”谥号一直争论不休,被人诟病;曾国藩是同治中兴名臣之首,他是历史上最后一位获得“文正”谥号的人。

晚清重臣张之洞,自认为功冠群僚,他在曾国藩获赐“文正”谥号这件事上大感不平,愤愤然道:“如涤生(曾国藩字涤生)者,也能谥‘文正’,那我又该得谥如何?”张之洞怎么也会想到他死后仅仅得了一个“文襄”的谥号,不但和曾国藩的“文正”相差甚远,而且比李鸿章的“文忠”还低了十几个等级。

中国历史上,如果从魏徵开始算起,获得“文正”谥号的亲贵大臣有35位。按照《谥法解》中对“文”和“正”的解释,最符合大臣的就是“与贤同升”和“清白守洁”。也就是说,有资格获得“文正”谥号的大臣,是犹如圣贤一样清白守杰洁的人。

在这35位获得“文正”谥号的大臣中,唐朝的张说、明朝的李东阳以及清朝的曹振镛无疑是争议最大的。

《左传》中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古人对德行的追求放在首位。按照这个标准来说,在获得“文正”谥号的大臣中,最名副其实的是宋朝的范仲淹的清朝的曾国藩。

范仲淹和曾国藩在克己修身、修心养性、齐家治国、为人师表方面无疑做的非常好,是后世的表率。

范仲淹不但抗击西夏,立功于边疆,而且推行庆历新政,立功于朝堂;曾国藩最大的功劳就是镇压了太平天国,他还培养了李鸿章,而且成为了毛主席近代以来最佩服的人。

范仲淹和曾国藩都有文集流传于后世。他们的文章观点对当时乃至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人们来说,有着很好的借鉴和学习的意义。他们二人都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是最名副其实的文正公。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1682年,历经8年时间的三藩之乱结束,康熙对耿精忠恨之入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评价康熙平定三藩叛乱,康熙是如何平定三藩之乱,康熙多少岁平三藩之乱

    其中,耿精忠反复无常的小人行径,让康熙对他恨之入骨。战争刚结束,康熙就下令逮捕耿精忠,并将他千刀万剐,这位曾经镇守东南的名将之后,用十分悲惨而又可笑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其实,三藩之乱进行到后期的时候,耿精忠已经投降,甚至主动承认错误,还表示要将功折罪。康熙同意了耿精忠的请求,让他带兵参加平叛,

  • 最“污”段子是出自甄嬛的嘴中一句话把雍正给活活的气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雍正和甄嬛最后的对白,关于甄嬛的经典语录,甄嬛为什么死后不愿和雍正合葬

    在甘露寺的甄嬛非常的受到别人的欺负,更是在大雪天气的时候被她们赶去了凌云峰,在凌云峰的甄嬛终于慢慢的打开了心扉和允礼在一起了,这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后来甄嬛怀了允礼的孩子,可是没有等到高兴过来的,甄嬛就听到了允礼的死讯,无奈之下的甄嬛选择了带着肚子中的孩子回宫。在此回宫的甄嬛身份是高高在上的熹妃,这

  • 李自成究竟是兵败而死 还是出家当了和尚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李自成的死因,历来争议颇多,迄今为止,至少有十四种版本,虽众说纷纭,但大体可归为三类,一是兵败后被追兵斩杀,一为自杀而死,还有一种说法是隐姓埋名,出家当了和尚。《明史》对李自成“被杀”、“自杀”两种结局并存记录,李自成兵败后,率二十轻骑沿途掠食,“被村民围困,不能脱,遂缢死。”还有传说“村民方筑

  • 毛主席向专列服务员、保健医生,讲解南宋陆游与其表妹唐琬的爱情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毛主席问:“这戏的名字叫什么?”“《凤头钗》。”姚淑贤脱口而出。毛主席一听乐了,反问道:“《凤头钗》?”姚淑贤犹豫了一下说,说:“是《凤头钗》还是……《钗头凤》来着?哎呀,我记不清了。”毛主席笑着耐心地给姚淑贤讲解道: “是《钗头凤》。这是陆游写的一首词《钗头凤》(红酥手)。他是南宋一位了不起的

  • 光绪君臣5人患不孕不育,没有子嗣,有个尚书根本不在乎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光绪最亲近的大臣,光绪在位34年无子女,光绪无子嗣

    旧时把患有不孕不育之症的男性称为“天阉”,也就是天生被阉割的人,多多少少有点歧视的意味。胡思敬说,晚清光绪朝同时在位的大臣,大学士翁同龢、礼部侍郎张亨嘉、吏部侍郎于式枚均患有此疾。翁同龢。翁同龢是咸丰朝状元,担任过同治帝和光绪帝的师傅。在官场上沉浮40年,江浙名士大部分都是他的学生。擅长诗文和书画,

  • 名人大讲堂|圆桌对谈:苏东坡是北宋文学和文化的天花板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南宋文学奖王灼在其《碧鸡漫志》中曾经这样说苏东坡:“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2023年2月9日,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的名人大讲堂“东坡文化季”继续开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

  • 准噶尔巅峰时期有多厉害?为什么清朝认为准噶尔的对抗属于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明末时期,准噶尔部还是卫拉特蒙古体系里的一个小弟。和硕特首领固始汗才是卫拉特蒙古的盟主。固始汗带着卫拉特蒙古朝贡后金,表示里臣服。后来,大清入关定鼎中原期间,准噶尔部也快速崛起。准噶尔部首先打败卫拉特蒙古的盟主——和硕特部,把和硕特部撵到青藏高原,准噶尔部控制了整个卫拉特蒙古。准噶尔跟大清之间隔着

  • 西夏地盘只有北宋四分之一,为何北宋灭不掉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北宋为啥灭不了西夏,北宋西夏鹰师,北宋与西夏的盟约

    然而,断断续续打了80年,不但没有灭掉西夏,反而多次大败,出尽洋相。这是怎么回事呢? 麻痹大意,坐视其壮大 大宋初建时,党项人一面保持对大宋的臣属,一面积极发展势力。这个过程中,党项人不但兼并西北的割据势力,甚至对大宋也发动过一些进攻。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因此,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认

  • 雍正继位后,如何对待父亲康熙生前的爱妃?令人意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雍正皇帝是康熙的嫡子么,雍正和他的爱妃们,康熙的爱妃是舒妃吗

    ▲宜妃是康熙最宠爱的妃子。(影视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在历史中,这位宜妃(1660年―1733年)是真实存在的,宜妃于康熙十六年入宫,因为她是满洲镶黄旗包衣佐领下人,所以是经内务府选秀入宫,称庶妃,同年八月,因姿色封为嫔,不久后又晋升为妃,可见宜妃十分受宠。历史上真实的宜妃并不像电视剧中那么的贤惠

  • 明朝著名采花贼,身怀绝技10年祸害183个女子,最终被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人妖公案》记载,桑冲,自幼卖给山西榆次县人桑茂,作义子,遂改桑氏。桑冲长大以后,终日无所事事,在当地恶名昭彰。成化元年,桑冲从嫖友口中得知,山阴县有个叫谷才的人,善于男扮女装,以传授针线活为名,淫游18年,从未败事。桑冲闻听此事,非常高兴,他到处打听,终于在南关居民王长家找到谷才,淫才相见,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