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役,秦军胜于白起之功?赵括无能?其实背后早已注定!

长平之役,秦军胜于白起之功?赵括无能?其实背后早已注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693 更新时间:2024/2/7 11:45:48

[var1]

影视作品中的“武安君”白起

我们先从秦国说起,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这里有战国时期农耕条件最好的土壤,是秦国实现农业强国的根本。统一战争前85年,秦军攻取巴蜀。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修成之后,灌溉了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关中、巴蜀作为秦国的两大粮仓就此建成。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人生活中只有两件大事:耕与战。一个老百姓,要么是生产,多打粮食:要么就是到前方去拼杀,多杀敌人。到秦昭襄王执政期间,秦国的粮食产量已远超东方六国,秦军的军粮储备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var1]

影视作品中的秦昭襄王

在武器上,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按照统一标准大批量制作高质量兵器,金字塔式的多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这也算得上世界上最早的质量跟踪管理制度。除此之外,秦人还有悠久的修路传统和精良的车辆制造技术。长平之战,秦赵两国集结100多万士兵参战,其中秦军约60万人。不得不说,2200多年前秦军建立起的后勤体系是令人惊叹的——既有辎重的供应和管理、尤其是军粮的配给,也有军用牲畜的繁育和管理;既有军用交通工具的管理,也有军事工程的修建与维护,以及伤病的医护等诸多方面的管理,颇有现代军事后勤的雏形。

[var1]

秦国军队被称为“虎狼之师”

公元前262年,战国七雄之中的军事实力最强的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展开决战,赵军失利。赵军主帅廉颇重新分析敌我态势,改变了部署——利用秦国战线比赵国漫长,后勤保障上稍显困难这点,全军收缩、构筑壁垒防守,以逸待劳。结果,两军相持3年打起了消耗战,战局如廉颇所料,对秦军十分不利,他们始终无法攻破赵军防线,还损兵折将。

接下来的剧情大家都很熟悉,秦国用反间计,让赵王以年轻的赵括取代了老将廉颇。赵括大举出击,结果一败涂地。但是,史学家们对这极富戏剧性的离间计的真实性越来越怀疑,认为是大军的粮食消耗让赵国不堪重负,不得已才改变了坚守的策略。这些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战国策·齐策二》记载说:“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意思是3年相持,赵国吃不上饭了,到齐国去借,还没有借到。

[var1]

赵国吃不上饭了,补给线漫长的秦国又怎样呢?《史记·秦本纪》记载:“困赵长平,将请粟……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关中相望至长平。舫船载卒,一舫载50人,与3月之粮,下水而浮:里数虽多,不费马汗之劳。”意思是,秦国的补给线虽长,但运输方法灵活,而且粮食还相当充足(据“云梦秦简”记载,一个秦军士兵一个月的口粮大概在40斤左右。据此推算,当时秦军每船能载3000公斤粮食)。早在春秋初期,秦国在渭河和黄河上就有大量船队。而长平战争期间,秦军运送物资的船只从秦国雍城(今陕西凤翔),通过渭河、黄河、汾河到达河内绛邑(今山西翼城)。

[var1]

没有粮食吃还打什么仗?所以,从上面的对比不难看出,长平之战中途换将是赵王主动或无奈之选,也是赵王冒险寻求战略大决战的一个想法。为赢得胜利,赵王押上了全部筹码,让赵括带领25万援兵奔赴长平战场。赵括只是执行了赵王的旨意,赵王赌,秦王也在赌。他下达举国动员令,将秦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悉数征召,组成一支大军。这支临时征调的秦军,从战场两翼一直插到赵军大本营背后,彻底切断赵军的后路。同时,秦王亲临河内前线,加封该郡所有应征者爵位一级,把他们编入辎重部队,增加秦军后勤供应。秦国国力当时虽已接近透支,但赵国的状态更糟。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最后的日子里,赵国缺乏劳动力,大量田地荒芜:为解长平之围,赵王不得不把赵都邯郸城的守军也派去了。后勤断绝,被围赵军陷入绝境,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赵括不得不连杀8名都尉,以稳军心。赵军多次突围均告失败,统帅赵括也被秦军射杀。长期的重兵对峙给后勤带来的压力竟然成为压垮赵国的最后一根稻草!赵军在战场的突围不成,会不会与饥饿有关呢?可惜历史未见相关记载。

[var1]

长平之役

任何一场战争都不仅仅是主将的事,特别是大的会战,往往都是对一国兵力动员能力、军队训练水平、后勤保障能力的综合检验。现代人常说,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后勤保障如何将国家的实力转化为军队的战斗力。之于此,长平之战中秦军后勤保障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明证。而赵军战败的命运,在长平战场赵军缺粮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长孙皇后难产将死,唐太宗大怒,不报此仇,名字倒着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太宗长孙皇后结局,怎么评价唐太宗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死李世民为啥没有再立后

    皇后产前虚弱,什么都吃不下,唐太宗急得团团转! 御膳房绞尽脑汁,早晨端去“清蒸鹌鹑蛋”,皇后只抿了一口;中午摆上“红烧鲜鲤鱼”,皇后一闻竟要吐……魏征得知,带了道佳肴,请皇后品尝。皇后一看,这哪里是佳肴,分明是一只“金碗”。她瞬间来了精神,捧起来仔细端详,竟有一丝淡淡的香甜!她轻轻咬下一块,竟又酥

  • 五本讲隋朝历史的书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一、《大隋兴衰四十年》从蒙曼的《四十年 Great Sui 的兴衰》开始,我们就被剧中人物的多面性所震撼。例如,隋炀帝就是一个极其矛盾和复杂的人物。我们对隋炀帝的了解大多来自历史教科书。细节早就还给了历史老师,好像除了“暴君”没有其他关键词可用了。由于阅读的深度,不禁惊叹,有这样一个隋炀帝!二、《隋

  • 灭齐之战,不仁不义之战,让韩信走上了巅峰,也踏上了死路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信一生创了34个成语,韩信死后季桃给他收尸了么,韩信临死一句经典的话

    韩信失败的原因,在于用人不查,和遇事优柔寡断。他自称忠于刘邦,然而蒯彻口出祸国之言时,他不仅没有一剑杀死蒯彻,反而认为这是蒯彻忠诚的体现。他一面坚守着自己的所谓忠诚,另一面又包容乱臣贼子。没有一个坚定的立场,游走于叛与不叛之间,把自己摆上了既不忠又不奸的尴尬位置。如此的韩信,他的结局也可想而知了。[

  • 这位宰相多次对安禄山暗下杀手,可惜功亏一篑,全被唐玄宗阻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玄宗为何重用安禄山,唐玄宗和安禄山尬舞,安禄山与唐玄宗的故事

    关注读书狗子盛唐之世,最为家乡增光添彩的人非张九龄莫属。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当时的两广一带是文化、经济极度落后的地区,被中原士人目为蛮荒瘴疠之地,当地人相应地被当作南蛮看待。一个“蛮”字,说尽了中原人对他们的鄙视。张九龄正是从这蛮荒之地走了出来,并在弱冠之年进士及第。仅凭在进士科中取得

  • 鲁国史话卅二:7国会战如此重要,桓公姬允为何还会姗姗来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齐桓公为什么要去攻打鲁国,桓公姬允为什么这么厉害,鲁隐公时期历史事件

    这次战前的会面,乃是鲁、纪、郑三国国君的小型聚会。虽然,三位国君在会上到底聊了些什么,或者计划了些什么,由于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咱们已不得而知。但从参会的这三个国家,以及之后那场战事来看,想必是鲁桓公收到了齐、卫两国放弃和鲁国修好,并与宋国联合的消息。为了应对之后将要出现的变局,姬允才邀请与宋人不和的

  • 司马懿看中的3个小青年:1灭魏,1灭蜀,1灭吴,奠定西晋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懿看中的3个小青年:1灭魏,1灭蜀,1灭吴,奠定西晋千秋霸业,那这三个人才都是谁呢?灭魏:王基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王基文武兼备,德高才广,深得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器重。在魏国黄初年间,各地推举孝廉,王基被任命为郎中,不久又被青州刺史王凌推荐为别驾,而王凌之所以被百姓称颂,基本都是王基的

  • 诗词里的唐朝 | 从唐诗中看遍大唐兴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真正的唐史,都在诗歌里!历经289年,唐朝开放包容,风气开放,诗人辈出,是中国文学史发展中的一座高峰!在唐朝写诗就像今天发朋友圈一样,从皇帝到众生百姓都以此来抒发感慨。“春风得意马蹄疾”时写诗,“西出阳关无故人”时写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时写诗,“落花时节又逢君”还写诗……个人的悲喜、感慨都以诗意表

  • 长平之战廉颇李牧都拿不下,纸上谈兵的赵括,千年黑锅背的憋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括兵败长平完整版,长平之战赵括对赵国的评价,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会败

    [var1]首先我们来说一下长平之战开战的背景。当时的秦朝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一跃为当时的大国,秦始皇吞并各国统一天下的野心日益增长,当时的六个国家,国力非常衰弱,国内状况也非常不好。当时的秦始皇的作战战略是远交近攻,这样的话,国力相对强盛的赵国就变成了秦国的首个阻碍。其实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秦国的思想

  • 魏晋南北朝的“再嫁自由”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魏晋南北朝婚姻特点,魏晋南北朝的自由精神,寡妇再嫁叫什么

    不过,在中国漫长历史上,也有例外的情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婚恋观念颇为开放,女性再嫁较少受到束缚,尤其是身份较高的女性。如果王宝钏是魏晋南北朝的女子,或许会演绎出不一样的故事。再嫁女子不受歧视魏晋南北朝的女子能够实现“再嫁自由”,最著名的例证是曹操在《让县自名本志令》中表达的价值观。他说:“常以语妻

  • 宋徽宗在金国生了14个孩子,是不是代表他在金国待遇不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的皇室人丁一直不兴旺,比如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均没有留下太多子嗣。年轻有为的宋哲宗去世时,就是因为没有儿子(唯一一个儿子在3岁时就夭折了),所以群臣才拥立了宋哲宗的弟弟端王继位,这就是宋徽宗。宋徽宗虽然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玄学、书画、玩乐等方面的成就还是很高的。此外,由于徽宗非常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