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真的追封孙策为皇帝,孙策的独子孙绍就有资格继承皇位,如此一来,事情就比较尴尬了。毕竟孙权肯定想把皇位传给儿子,而不是侄子孙绍,所以他在追封孙策这件事上留了一手,以保证自己的子孙做皇帝。其实孙权挺可怜的,尽管是东吴之主,实力不容小觑,却找不到一个称帝的理由,憋着一肚子火。又过了八年,孙权再也忍不住了,无论如何都要当皇帝,哪怕被千夫所指,也必须这么干。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彻底确立。
孙权的气量不行,毕竟基业是孙策打下来的,孙权才能坐领江东,事后只追封哥哥长沙桓王,确实令人失望。事实上,从逼死陆逊等举动看,孙权虽然善于用人,但并不是一个十分宽厚的君主,尤其是在他统治后期,这一特点渐渐明显。孙策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出于私心,追尊孙策为帝,其子嗣就有被立为帝的合法性,为了自己的子孙,孙权才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连吴王都没有,孙策的后代连吴候都被剥夺了。
孙策的孙子孙奉,最后还是被孙权的孙子干掉,而且死于帝位流言,因民间撒播孙奉有皇帝气象,被吴国末帝孙皓所杀。自此孙策一枝彻底断绝。由此可见,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有多么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