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善长是明朝第一国公,刘伯温仅仅是个伯爵,为何刘的名气更大?

李善长是明朝第一国公,刘伯温仅仅是个伯爵,为何刘的名气更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713 更新时间:2024/1/17 19:16:30

特别是刘伯温在民间的影响力可谓是大如天,人们常把刘伯温和诸葛亮并列,把刘伯温说成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天才。两人在明朝开国功臣谱上的地位相距甚远,李善长可以说是让刘伯温难以项背,但在史书和民间的名声为何有相当大的偏差?本文就此略作分析,供读者参考。

第一:李善长被牵连进了胡惟庸谋反案,所以在明朝统治的时代不好大肆吹捧

李善长是以谋反的罪名被朱元璋亲自判的死刑,属于乱臣贼子,即使李善长死的比较冤,但在祖制大于天的明朝,后代皇帝们没有人敢为李善长平反,民间也没有人敢吹捧这位开国第一功臣。

其实李善长死后第二年,就有位官员为李善长鸣冤,还是个不大的官,叫王国用,官职仅仅是部郎中,他叙述了李善长的功绩,直言李善长已经是明朝第一的功臣,官职也到顶了,即使帮助胡惟庸造反又能得到什么?据《明史列传第十五·李善长·汪广洋》记载:

“臣恐天下闻之,谓功如善长且如此,四方因之解体也。今善长已死,言之无益,所愿陛下作戒将来耳。”太祖得书,竟亦不罪也。

区区一个虞部郎中敢质疑朱元璋的决定,明确表示李善长是冤枉的,以朱元璋的秉性竟然不降罪于这位官员,足以证明朱元璋杀李善长其实是心中有愧的,可朱元璋是乾纲独断的霸道皇帝,有错也不会认,李善长也只好背着罪臣的名义至明朝灭亡。

第二:李善长虽然也是读书人,但刘伯温才是科考出身的文人们心中的领袖

李善长和刘伯温的阶级成分是不同的,刘伯温是文人领袖,在元朝中过进士。李善长却只是个普通的落魄文人,在官场上没有正经出身,如果不是参加了朱元璋的起义军,李善长这样的乡间野人是没有出头之日的。其家族也不是什么高门大户,史书上对他的出身甚至都没有记载。

刘伯温不但是通过正儿八经的科考进入到官场中,而且刘伯温和宋濂、高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文学水平不是一般的高,还有著作《诚意伯文集》传世,读书人渴望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都有了,比较适合竖立成读书人的典型。李善长也写过不少书,但那是指挥一堆读书人编写的史书,自己没有著作留世,当然,李善长是实干家,让他做文学家估计也没那本事和灵感,只不过在注重文采的古代就远远不如刘伯温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了。

古代的言论基本上都掌握在读书人嘴里,老百姓对某些著名人物的感受都是先从读书人那里流传出来,然后民间才有相应的传说和评价,相比较李善长和刘伯温,自然是刘伯温更值得读书人吹捧。于是在明朝开国功臣排行榜上地位远远低于李善长的刘伯温因为正经读书人的出身,被吹嘘为民间的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刘伯温的本事也变成了神鬼莫测。

别说李善长了,民间传说千年以来也只有诸葛亮能和刘伯温平齐。所以刘伯温能有远远超过李善长的名气是由其官场出身的成分决定的,虽然刘伯温也是有本事和谋略的名臣,但论明朝开国的功绩,还是排不上前几号的。

更多文章

  • 明仁宗朱高炽的登基之战,明成祖朱棣死后,他为何能先一步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棣真的传位给朱高炽了吗,朱高炽硬刚朱棣完整版,朱棣带着朱高炽去登基

    明朝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亲征蒙古的途中刚刚断气,就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战争,即皇太子朱高炽与其弟朱高煦的皇位之争。朱棣驾崩后,他身边的近侍马云秘密召集随驾的支持皇太子朱高炽的大臣杨荣和金幼孜赶来皇帝大营,商议对策。听说朱棣死了,杨荣等人非常担心,因为如果朱高煦听到这个消息,一定

  • 活了八十一岁的宋高宗,五十六岁就退位,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高宗晚年传位给谁,宋高宗晚年的幸福生活,宋高宗真的主动禅位吗

    赵构在他五十六岁的时候无论谁劝他,无论是怎么劝他都不想要这个权利,他都想退居二线不想再接管这些事情。在当时的南宋可以说是非常的恐怖,当时惊人,对于南宋,是各种欺压掠夺。但是如果他还是依然做皇上的话。面对各种战斗这种战争,他不能随便逃跑。而他要是当太上皇的话。她可以随时选择撤离。这正好符合他胆子小的特

  • 明朝皇帝:为何宦官专权现象接二连三?不是纵容,而是在巩固皇权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宦官出现专权的根本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画,描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简笔画

    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曾经严令禁止过宦官干政,为什么到了明中后期,宦官却始终活跃于朝堂之上?甚至有一些地位高的宦官手中掌握的权力竟然要远远超过文武大臣?答案不是皇帝无可奈何,不是皇帝纵容宦官,亦不是宦官脱离皇帝掌控、为所欲为,而是在利用宦官专权来巩固皇权。一、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为宦官专权

  • 宋朝饮食文化的特点,服务和特色接近现代,宋仁宗生日赐群臣包子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在京城的街巷,酒楼、食店、饭馆、茶肆比比皆是,小食摊蜂攒蚁聚。据史载,当时汴京有“正店”72家,“脚店”、“分荣”不计其数。正店即大型酒店,这种酒店建筑雄伟壮观,装饰富丽堂皇,环境优美典雅,主要为上层顾客服务,基本上

  • 为什么很少看到有关元朝的电视剧?不是导演不想拍!而是没法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一、元朝的建立在创建元朝之前,忽必烈和弟弟阿里不哥曾因政权而走向分裂。忽必烈提倡汉化,而阿里不哥则坚持草原统治。在这场硝烟中,忽必烈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而汉人也因此而感到庆幸,因为在忽必烈的统治下,他们还能生存下去。在击败了阿里不哥后,忽必烈便创建了政权,至于国号,他引用了《易经》中的“大哉乾元”,将

  • 给朱元璋陪葬的妃子们,她们的死法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陪葬的妃子多吗,朱元璋陪葬的46个妃子视频,朱元璋长子朱标陪葬的妃子都有谁

    朱元璋贫苦出身他当过和尚要过饭,他知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担心子孙的江山会如刘邦一样被外戚专权,又迷信死后会孤独,需要人伺候,他看到元朝皇帝也有殉葬,元末不能管理后宫,后宫嫔妃私通外臣,收受贿络淫乱无礼法,为了防微杜渐永绝后患,他就在弥留之际给即将登上宝座的朱允炆留下一道遗诏,其中有四个字:责殉诸妃

  • 岳飞墓前原本跪着5人,为何现在只剩4人?还有一人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中华民族用自己鲜血淋淋的历史再一次证明了这一道理,泱泱华夏五千年,历经了无数次的朝代更迭,到了晚清时期及近代,一个东方大国沦落到西方列强肆意践踏的地步。但中华儿女凭借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凝聚和感召下,经过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实现了民族独立,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在抗日战争期间,华

  • 靖康之耻:耻辱到何程度,公主嫔妃的遭遇还不如娼妓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宋靖康之乱的资料,靖康最惨公主是谁,靖康美女

    唯一没有的便是尊严,他的女人简直被金人们踏遍了,而且对他的后妃也是格外的轻视。根据历史资料《皇朝通志》的说明,说是满清的爱新觉罗家族几乎都是徽钦两个皇帝的后代们。虽然这种说法听上去有些不妥,但是这都是有根据的,清朝时期的满族和金国的女真族本来是同一个族,甚至连努尔哈赤都有可能是宋徽宗后妃所生的,只不

  • 明朝永宁公主,遭民间富家子弟骗婚,终身不识闺房之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永宁公主怎么死的,关宁永宁公主全文免费阅读,永宁第一美女是谁

    而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每个朝代也都有着数量众多的公主。这些公主有的掌控权势拥有着极其奢华的享受,比如唐朝的太平公主。而也有着像文成公主这样为了国家的和平嫁入偏远之地苦寒一生的存在。除了这些知名度比较高的公主之外,在明朝还有着这样一位永宁公主。虽然名为永宁但是她的一生过的却一点也不安宁,不仅被骗婚嫁

  • 朱元璋成为皇帝后,两位发小前来要官,为啥一个被砍头一个高升?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当皇帝后两个发小上门讨官,汤和和朱元璋是发小吗,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发小前来要官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成为皇帝之后,也有两个儿时的玩伴过来找他,这两个人都是他小时候一起打闹的朋友。本来发小重逢,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和庆祝的事情,但为什么是一个被杀头,一个却升官了呢?原来这其中蕴含的,是为人处世的说话技巧和情商的展现。一、幼时经历朱元璋在小的时候,家庭条件十分艰苦,全家人经常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