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秦帝国》屈原一心要在楚国变法,结果惨败,还差点送了命

《大秦帝国》屈原一心要在楚国变法,结果惨败,还差点送了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172 更新时间:2024/1/11 11:41:46

[var1]

魏国李悝变法后,魏国迅速强大起来,西边占领秦国的河西,死死压着秦国抬不了头,南边儿和北边儿也挤压着韩国和赵国,俨然一个战国霸主,魏惠王是第一个称王的君主。

后来韩国申不害变法后,韩国迅速由弱韩变成了强韩,一时成为战国的焦点。

楚国也曾用吴起变法,但是随着楚悼王的死去,吴起变法失败。

[var1]

秦国的崛起让山东六国感到了威胁,苏秦趁势而起,说服山东六国合纵共同抗秦。

楚威王这个老谋深算的君主立即看到了机会,六国合纵抗秦,一是可以压制秦国东出,二是山东六国和睦相处,暂无后顾之忧,可以集中力量变法,强大楚国。

为了给变法做准备,楚威王一面积极地参与合纵,一面安排屈原暗中训练新军。

自此,屈原走上了一心一意的变法道路,他决定通过变法使楚国强大起来。

可是,屈原有点儿点背,六国合纵刚刚会盟成功,一代雄主楚威王就死了,继位的楚怀王芈槐是一个胸无大志,毫无主见,只想过一天是一天的君主。

楚怀王的继位,基本上标志着楚国变法的夭折,可是屈原是一个执拗的人,不会因此而打消变法的雄心壮志,他不顾一切地要在楚国变法,最后不但惨败,而且还差点儿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既然变法是楚国强大的唯一出路,屈原变法为什么会夭折呢?

因为一个国家要变法成功,至少要有三个先决条件,缺一不可。

第一个先决条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国家君主必须有坚毅的性格,一心变法,全力支持变法,为变法扫除一切障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有前车之鉴的。

韩国申不害变法,韩昭侯给他兵权又给他政权,全力挺他,申不害武力镇压,杀了世族大臣,才得以变法成功。

秦国商鞅变法,秦孝公全心全意支持他,在背后给他扫清一切障碍,商鞅能够一次在渭水杀了七百多违反新法的人。后来太子违反新法,秦孝公为了维护新发的威严,不但废了太子,扔到乡野里自生自灭,还割了赢虔的鼻子。

从此,商鞅变法在秦国彻底开始,使得秦国在20年间,不但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成为战国一流强国。

楚国也曾变法过,结果楚悼王一死,贵族就群起而攻之,射死了吴起,楚国变了一半儿的法,就此失败。

所以在变法中,国家君主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但要全力支持变法,还要有足够的毅力,抵抗住各种压力。

楚怀王却是一个没有一点儿主见的人,耳根子又软,一会儿听变法新派的话,一会又站在老氏族那一方,一会儿又听王后郑袖的,根本没有自己的主意。

[var1]

这样一个随风倒的人,怎么可能一心支持屈原变法?

没有君主的支持,能变法才怪。

第二个先决条件,就是变法的人,既要一心一意变法,又要有坚强的韧劲,能够克服各种障碍,顺利变法。

在这个条件中,屈原倒是符合条件,他是全心全意要在楚国变法,意志坚定,为了能够在楚国变法,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可是屈原也有性格中的弱点,他过于偏执,过于执拗,遇到阻力,横冲直撞,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想法,坚决前行,完全不计后果。

山东六国合纵联军攻打秦国失败,合纵面临着解散。

秦国看准这一时机,派丞相张仪到各国进行连横。

正在楚国人心浮动,人心惶惶的时候,张仪来到楚国,要与楚国连横,和睦相处。

[var1]

楚国贵族的代表人物昭睢趁势而起,竭力说服楚怀王与秦国连横。

如果贵族势力起来,屈原一派的变法派就会被压下去,想要变法就不可能。

屈原的解决办法非常简单粗暴,就是暗杀张仪,一旦暗杀了秦国的丞相张仪,秦国和楚国就不可能连横,老派贵族势力就会被压下去,新派势力就会起来,这样就能够开始变法。

可是令屈原没有想到的是,暗杀张仪失败,楚怀王和昭睢为了消除秦国的怒火,决定割地给秦国。

楚国一旦割地给秦国,楚国变法就会成为泡影,屈原决定铤而走险,背着楚怀王私自把新兵调到楚国边界,挑起与秦国的战争。

屈原的想法很美好,只要与秦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可以利用威望和实力迫使楚怀王开始变法。

但是屈原低估了秦国的战力,这一战,屈原的8万新兵全部战死,这让他所有的希望化为灰烬,不但把自己推下了悬崖,也把楚国推向了死角,又结下了秦国这个死敌。

第三个先决条件,就是时机。

这个时机就是,既无内忧,又无外患。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变法,就是改变原有的旧制度,实施新的国家政策,这样势必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

并且战国变法,想要彻底,想要国家富强,首先是废除贵族的优势制度,这样势必会引起这部分人的不满,甚至搞出动乱来,一不小心,废除君主都有可能。

秦国商鞅变法,以甘龙为首的贵族就明里暗里反对,搞破坏,秦惠文王继位后,为了稳定自己的位置,被迫杀了商鞅。

只要变法,一定不同程度地引起朝堂动乱,会有各种隐患,这时其他国家再趁势来打,国家都可能玩完了。

秦国,秦惠文王继位后,以甘龙为首的贵族势力,为了逼迫秦惠文王废除新法,继续实行王道治国,使贵族回到变法之前的地位和特权,不惜勾结义渠,来攻打秦国。

[var1]

所以,外无敌国来侵,内部稳定,就是变法的先决条件。

可是,你看看楚国,刚刚六国合纵,与秦国打了一个大败仗,各国均有怨气,已经不那么和睦,外患没有消除。

国内又因为打了败仗,人心惶惶,极不稳定。

重要的是,就在此时,秦国丞相张仪来到楚国,要和楚国搞连横。

楚国内部本就不稳定,秦国这一搅合,更是人心浮动,左右摇摆。本来以昭睢为首的贵族已经被新派压下去了,张仪一来,昭睢这一帮人马上活跃起来,各方奔走,竭力说服楚怀王与秦国结盟,这样贵族就又可以横走朝堂了。

楚怀王是个没有主意的人,左右摇摆,结果就成了坚持变法派与旧贵族之间的较量。

楚国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变法?

不说君臣同心,也不说屈原有没有经天纬地之才能,仅仅一个楚国内忧外患,楚怀王胸无大志,没有想要变法的意志,楚国就变不了法。

可是屈原太执着了,太迫切的希望楚国能强大起来,所以他铤而走险。

刺杀张仪失败后,私自与秦国开战,胜利了还行,可是却失败了,他训练的八万新军全部战死,屈原最后的依仗和希望同时破灭。

屈原的这一步棋把自己推入死地,他的对头昭睢时时刻刻盯着他,鸡蛋里挑骨头找他的错处,现在屈原有这么大的罪过,怎么可能放过。

如果屈氏不是个大贵族,如果不是屈氏一族竭力保护,屈原真的被杀了,最后被罢黜大司马之职,领三闾大夫爵,放逐汨罗水思过自省。

屈原还没开始变法,就差点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这一事实告诉我们:

自身有才华很重要,但是跟对领导更重要,否则你就是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施展不出来。

自身有才华很重要,但是机会同样重要,时势造英雄这句话不是凭空来的。

更多文章

  • 《大秦帝国》商鞅有盖世之才,为什么却选择弱秦,而非强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打魏,燕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格局,商鞅秦皮秦骨

    [var1]商鞅选择弱小的秦国,而没有选择强大的魏国,原因有三:其一,魏王无才无德。[var1]其次,魏王出尔反尔。魏王在接受秦国的投降后,并没有按照约定暂时休战。而是背地里勾结其他各国,企图联合瓜分秦国。魏王鼠目寸光,放走大才商鞅;随后背信弃义,联合诸国攻打秦国。这样一个没有才能和品德的人,是没有

  • 《大秦帝国》商鞅变法有多难?吕中一语中的,难怪秦国会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很多观众认为,变法的难处就只在于商鞅的到来,会触及到朝中老臣的利益。但是,这不完全是正确的,商鞅变法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var1]在《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太后(吕中饰演)一语中的:“变法就是新旧两派打仗,要夺老世族的土地,要分老贵胄的权利,要百姓改掉坏习俗,要所有贵族子弟凭功劳吃饭,步步都是

  • 《大秦帝国》老甘龙德高望重,与商鞅无冤无仇,为何偏要与他为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大秦帝国老甘龙的下场,商鞅甘龙杜挚舌战原文,商鞅死后甘龙哪年死的

    [var1]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老甘龙逐渐露出了庐山真面目。我们原以为甘龙闭门不出,就是为了让新法更好地推行。然而甘龙的目的却不是这样,他只不过是静默等待一个时机罢了。[var1]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上大夫,与商鞅无冤无仇,最多只能说二人政见不合,为何他偏要与商鞅为敌呢?首先,我们先要理解甘龙所说秦

  • 《大秦帝国》商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翻开《大秦帝国》,看着他与白雪相恋,与荧玉成婚,与秦孝公携手变法,强大秦国,征伐魏国,收复河西,直至他被车裂,能感觉到那是一个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var1]对于理想,他是一个偏执的人;对于生活,他是一个随性的人;对于强大秦国,他是一个单一的人;对于变法,他是一个无情的人,那么商鞅到底是一个什么

  • 《暴君爹爹的团宠小娇包》:大齐国唯一的小公主带着锦鲤鸿运降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简介:明若是玄医世家的继承人,从小爷爷就把她往“老中医”的方向培养,但最后她却选择了外科专业。毕业之后加入了医学研究组,没想到好不容易研究出来的医学成被同事窃取,那人更是狠心将她送进了地狱。一朝穿越,她来到了一个历史上不存在的古代,成为了南戎清凰公主,嫁给了一位王爷,没想到开局就成为了殉葬王妃……入

  • 晋国原本是六卿共同执政,为何最后是三家分晋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晋国六卿谁最后统一晋国,晋国六卿的读音,历代晋国六卿

    [var1]十一个家族中除了“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氏外,其余八家分别为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和智氏。他们采用世袭制的方式长期把持晋国军政大事,不过三军将、佐职位一共只有六个,并不够十一家瓜分,于是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被称为“晋国六卿”。由于晋国的国政被这些卿

  • 钟无盐为齐国操碎了心,齐王却只想利用她,一句俗语道她的出人生悲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齐国钟离无盐最后怎么样了,无盐王妃,齐国王后钟无颜结局

    钟无艳确有其人,但夏迎春则属后人杜撰。钟无艳虽贵为一国之后,并为齐宣王操碎了心,但她终其一生没有得到君王的半点爱慕,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她长相丑陋。一个长相丑陋的女子,怎么能成为一国之后呢?原因又在于她的胆子大,思想开放,面对困境不会轻易认输,因此而成为一代传奇人物。关于她的故事,我们先从她的相

  • 对秦国统一天下贡献最大不是白起和王翦居然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国名将白起和王翦,没有白起秦国能统一吗,白起王翦列传阅读感悟

    [var1][var1][var1][var1]后来楚人为了纪念屈原有了我们现在的端午节,我们感谢屈原的同时,更要感谢白起,楚国首都不破,屈原就不会投江自尽,就不会有我们的端午节了。随后白起与赵国交战一举歼灭赵国45万大军,摧毁了赵国的有生力量,白起的战争指挥才能代表了战国时期最高水准,梁启超考证,

  • 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已晚于关东数百年,十分适合当时情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影响,废井田开阡陌下一句,废井田开阡陌的主要内容

    从甲骨卜辞看,殷商时期的土地制度,也应是所有土地属商王所有,只可惜卜辞用于占卜,其对当时土地制度的记载并不清晰。西周,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所有耕地都属于周天子所有,这异常明确。这就是“井田制”。“井田”,是指土地“方方正正”,划分如“井”字,九块。这种形制,一是很可能与古

  • 如若没有嬴政,秦国能否一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嬴政是怎么回的秦国,嬴政是秦国第几位皇帝,如果嬴政活到100岁秦国会怎么样

    嬴政,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称皇帝的君王,也正是他创造了“皇帝”这个称呼。在嬴政一统六国之后,他觉得自己的成就,在秦朝以前,没有任何一位君王做的到,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与之相比,那么自己的称呼自然也要前所未有。于是他便从“三皇”之中取了“皇”,又从“五帝”之中取了“帝”,并称作“皇帝”。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