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封建王朝开始,便一直存在了封建官僚制度。一个王朝能够顺利建立和维系,除了英明的决策统治者以外,还需要一群能够辅佐君王左右、为皇帝排忧解难的大臣,也就是封建时期的朝廷官员。
而古代以来一直崇尚“士农工商”这一等级观念,因此普通老百姓想要成功入仕成为朝廷中的官员,需要付出的努力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也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的。
因此只要处在封建王朝时期,想要金榜题名并非易事,这也是为什么存在“寒窗苦读十八载”的说法。除此之外,虽然通过科举或者是其他的渠道能够顺利的成为朝廷命官。
但是官职也分大小,特别是在古代等级制度森严的情况下。从一名九品芝麻官上升到朝廷重臣这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可能存在官位的空缺,也不会滥竽充数,而是根据层层的选拔规则进行推选。
一、明朝的封建官僚制度
对于读书人而言,他的终极梦想可能就是金榜题名,进而在朝廷中谋得一官半职。在明朝时期,由于朱元璋对中央的权利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裁撤中书省,取消左右丞相这一官位。
并且设立内阁,专门为皇帝服务,有皇帝直接进行管理。所以在当时对于官员的数量的要求很多,根据史料记载,明朝明太祖在位期间,设有京官一千一百八十八名。
而如果从尚书省这个职位往下算到一些混杂的职位,那么官员一共有一万四千二百九十一名。这些数据都足以说明了明朝时期官员数量急剧增多。
虽然明朝时期官员数量极具增多的,但是当时的明朝的封建等级制度经过前朝的积累越来越完善并且坚不可摧,因此在这种时候只要改变相应的管理方式就可以解决朝廷官员过而引起的管理混乱。
虽然明朝时期官员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是从明朝建立初期一直到灭亡,都始终会有官职存在空缺。而每次出现空缺也并不是由皇帝一人去一一指定。先不说其需要消耗巨大的心力。
而且如果对于候补官员的选择并不妥当,那么很可能会危害大明王朝的统治管理,威胁到中央集权。因此明朝时期为了防止出现这一情况,便设置了相应的官员候补制度。
这样如果出现官职的空缺,也不必临时从其他岗位进行抽调,而是由吏部来进行候补官员的选择和资料搜集,最后将所选名单交由当朝皇帝进行最终的裁定。这种做法极大程度上节省了帝王在选取官位空缺的职位上时所花费的时间。
二、明朝高级官员补缺
在明朝时如果出现了官员职位的缺口,那么就会从候选官员中进行选择,虽然皇帝为了减轻工作量通常会将选择替补官员的工作交给吏部进行,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
吏部将所选候补官员的名单交给皇帝,由皇帝根据各位官员的履历或者科举表现进行最终的裁决。出现缺人的官职不同,所进行替补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因为明朝时期,封建官僚制度等级森严,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种等级,而不同等级选择候补官员的条件也会有所不同。首先是高级文官如果出现了官缺,就会通过会推的方式进行选择。
而高级官员的会推也叫做“廷推”,这种官职出现缺口则会通过吏部与在京三品以上的官员共同进行推选,当时的官补主要是地方巡史、都御史这些“方面官”。
明朝宣德时期便开始出现会推制度,但是当时会推的官员和方法一直没有统一的论调,直到弘治皇帝以后才逐渐完善。
三、明朝中低级官员的补缺
中级官员的推选一般被称为部推,而部推不再需要朝堂中三品及以上官员的推荐,主要都是全权由吏部负责推选。在唐宋时期关于中级官员的推选主要是由门下省负责拟定。
但是到了明朝时期,朱元璋害怕官员的权力过大,因此撤销了中书省,将中级官员的推选工作全部推给了吏部进行。中级官员的推选主要是四品以上或者是在朝堂上的五品官员,以及派遣去外面的官员。
部推京官的时候,主要要求候补官员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候补官员必须是科举出身,因为选取的是京官,所以其本身在职的地方也应该是京城的各个衙门;其二,必须是科目出身,而且在朝为官的资历深厚。”
当部推的官员为外方面官时,与部推京官唯一的区别就是部推外官时可以算得上是等额补差,也就是一个管缺只有一个替补官员,只要皇帝审查合格就可以上任。
而京官除了一名正补之外,还有两名陪推。因此不到最后时刻,部推的京官都不能够放松。而低级官员的缺位的推选主要是“常选”,因为明朝时期有大量的中低等级官员职位,所以经常会出现官职无人补缺的情况。
故而在这种时候,一般都是由吏部全权负责,按照固定的时间进行选补,“常选”又可以分为大选和急选两类。
在明朝小官想要成功上升自己的品级,需要经过层层考核,在明朝后期,更是需要与推选的官员打好关系才有青云直上的可能性。
但不可否认明朝时期推举官员补缺的制度是非常完善的。认识到了不同官员的重要性,在最开始选择官缺的时候便会依照高中低三个等级进行划分,之后便采取不同的选取方法进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