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官员等级严格,需要官位补缺时,不同等级要求有所不同

明朝官员等级严格,需要官位补缺时,不同等级要求有所不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122 更新时间:2024/2/4 17:36:41

自有封建朝开始,便一直存在了封建官僚制度。一个王朝能够顺利建立和维系,除了英明的决策统治者以外,还需要一群能够辅佐君王左右、为皇帝排忧解难的大臣,也就是封建时期的朝廷官员。

而古代以来一直崇尚“士农工商”这一等级观念,因此普通老百姓想要成功入仕成为朝廷中的官员,需要付出的努力是非巨大的,而且也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的。

因此只要处在封建王朝时期,想要金榜题名并非易事,这也是为什么存在“寒窗苦读十八载”的说法。除此之外,虽然通过科举或者是其他的渠道能够顺利的成为朝廷命官。

但是官职也分大小,特别是在古代等级制度森严的情况下。从一名九品芝麻官上升到朝廷重臣这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可能存在官位的空缺,也不会滥竽充数,而是根据层层的选拔规则进行推选。

一、明朝的封建官僚制度

对于读书人而言,他的终极梦想可能就是金榜题名,进而在朝廷中谋得一官半职。在明朝时期,由于朱元璋对中央的权利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裁撤中书省,取消左右丞相这一官位。

并且设立内阁,专门为皇帝服务,有皇帝直接进行管理。所以在当时对于官员的数量的要求很多,根据史料记载,明朝明太祖在位期间,设有京官一千一百八十八名。

而如果从尚书省这个职位往下算到一些混杂的职位,那么官员一共有一万四千二百九十一名。这些数据都足以说明了明朝时期官员数量急剧增多。

虽然明朝时期官员数量极具增多的,但是当时的明朝的封建等级制度经过前朝的积累越来越完善并且坚不可摧,因此在这种时候只要改变相应的管理方式就可以解决朝廷官员过而引起的管理混乱。

虽然明朝时期官员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是从明朝建立初期一直到灭亡,都始终会有官职存在空缺。而每次出现空缺也并不是由皇帝一人去一一指定。先不说其需要消耗巨大的心力。

而且如果对于候补官员的选择并不妥当,那么很可能会危害大明王朝的统治管理,威胁到中央集权。因此明朝时期为了防止出现这一情况,便设置了相应的官员候补制度。

这样如果出现官职的空缺,也不必临时从其他岗位进行抽调,而是由吏部来进行候补官员的选择和资料搜集,最后将所选名单交由当朝皇帝进行最终的裁定。这种做法极大程度上节省了帝王在选取官位空缺的职位上时所花费的时间。

二、明朝高级官员补缺

在明朝时如果出现了官员职位的缺口,那么就会从候选官员中进行选择,虽然皇帝为了减轻工作量通常会将选择替补官员的工作交给吏部进行,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

吏部将所选候补官员的名单交给皇帝,由皇帝根据各位官员的履历或者科举表现进行最终的裁决。出现缺人的官职不同,所进行替补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因为明朝时期,封建官僚制度等级森严,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种等级,而不同等级选择候补官员的条件也会有所不同。首先是高级官如果出现了官缺,就会通过会推的方式进行选择。

而高级官员的会推也叫做“廷推”,这种官职出现缺口则会通过吏部与在京三品以上的官员共同进行推选,当时的官补主要是地方巡史、都御史这些“方面官”。

明朝宣德时期便开始出现会推制度,但是当时会推的官员和方法一直没有统一的论调,直到弘治皇帝以后才逐渐完善。

三、明朝中低级官员的补缺

中级官员的推选一般被称为部推,而部推不再需要朝堂中三品及以上官员的推荐,主要都是全权由吏部负责推选。在唐时期关于中级官员的推选主要是由门下省负责拟定。

但是到了明朝时期,朱元璋害怕官员的权力过大,因此撤销了中书省,将中级官员的推选工作全部推给了吏部进行。中级官员的推选主要是四品以上或者是在朝堂上的五品官员,以及派遣去外面的官员。

部推京官的时候,主要要求候补官员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候补官员必须是科举出身,因为选取的是京官,所以其本身在职的地方也应该是京城的各个衙门;其二,必须是科目出身,而且在朝为官的资历深厚。”

当部推的官员为外方面官时,与部推京官唯一的区别就是部推外官时可以算得上是等额补差,也就是一个管缺只有一个替补官员,只要皇帝审查合格就可以上任。

而京官除了一名正补之外,还有两名陪推。因此不到最后时刻,部推的京官都不能够放松。而低级官员的缺位的推选主要是“常选”,因为明朝时期有大量的中低等级官员职位,所以经常会出现官职无人补缺的情况。

故而在这种时候,一般都是由吏部全权负责,按照固定的时间进行选补,“常选”又可以分为大选和急选两类。

在明朝小官想要成功上升自己的品级,需要经过层层考核,在明朝后期,更是需要与推选的官员打好关系才有青云直上的可能性。

但不可否认明朝时期推举官员补缺的制度是非常完善的。认识到了不同官员的重要性,在最开始选择官缺的时候便会依照高中低三个等级进行划分,之后便采取不同的选取方法进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明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三大情报机构,锦衣卫只能排最后,第一皇帝见了都腿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古代锦衣卫一览表,嘉靖皇帝锦衣卫,锦衣卫之日炎刀

    每当提到“情报”二字的时候,我们不禁会联想到一些秘密组织。但是要知道的是情报机构,并不是随着资本的发展,人不进入现代社会新时期的产物,情报机构早在我国古代的时期就已经开始设立,而且早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情报等也是有所记载。那么我国古代的情报机构是如何设立并运行的呢?锦衣卫锦衣卫是由明代的开国皇帝明太

  • 明朝时期,靖江王的地位断崖式下降,与普通郡王有何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靖江王世系分布图,明朝宝贤郡王郭钦,明朝庆成郡王

    几乎每个朝代的国家都分为了许多个,除了皇帝所在的皇宫和中央政府,其余的国家都是由皇帝统治。这些投降于皇帝的国家,或者是原有的亦或是少数民族迁入的国家都会被皇帝分成许多的诸侯国。比如周朝时期,整个中原地区有几十个诸侯国,每一个诸侯国里会封一个诸侯王管理。在古代时期这些诸侯国又称为藩镇,比如唐朝时期的藩

  • 明明看起来像主角金朝和花剌子模却在三年内成了蒙古的背景板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蒙古打花剌子模双方死伤,蒙古灭金后金朝的女性怎么样,蒙古征服花剌子模电影

    在13世纪初,在东亚和中亚很多人心目中,金朝和花剌子模两个政看起来都像是拿到了主角的剧本,他们的战争进展顺利,俨然开挂。大家熟悉历史,自然知道13世纪初最强的势力是蒙古,但当时的元好问等人并不这么想,金朝在他们眼中看起来仿佛就是天命所归。元好问就认为金朝就是华夏正统,认为“汉者共天下之言也”,金朝就

  • 明朝大太监汪直6岁入宫,之后一手创建西厂权倾朝野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上最真实的太监汪直,明朝西厂汪直,明朝太监汪直简历

    特务政治是明朝的一大特色。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以重典驭臣下”设立自己的私人特务组织锦衣卫,并且专门给锦衣卫设置了审讯的“诏狱”。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在他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为了对付建文帝旧臣,在锦衣卫之外又设立东厂。在明朝前中期的时候,锦衣卫加东厂已经足够。后来明宪宗朱见深又设立西厂,其实质和东厂并无不同

  • 为何北宋文官地位比武官高?透过“文不换武”,看武将的尴尬处境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更是有诗赞叹:“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见,武将的地位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是比较高的。可到了宋朝,武将的地位却直线下降,甚至出现了“文不换武”的极端情况。那这种情况又是怎样出现的?那时的武将地位又是怎样的?“崇文抑武”风气的来源:在了解宋朝武将的地位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宋朝为何会出现“崇文抑

  • 九阴真经真的可能遭遇武穆遗书历史上的王重阳就差点和岳飞PK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岳飞和王重阳,王重阳是怎样获得九阴真经的,岳飞谥号是武穆还是忠武

    在金庸武侠世界中,岳飞也是顶级高手,欧阳锋就认为《武穆遗书》中会有岳飞的武功,而这些武功是他也心动的。更有意思的是,真实历史上的岳飞和王重阳就是同时代的人,他们还真的有可能在战场相遇。和金庸世界的设定不同,历史上的王重阳从来都没有参加过抗金活动,他和他的徒弟们反而和金朝统治者打得火热。王重阳是111

  • 李自成起义,打着“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那么军队如何解决粮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闯王李自成个人资料,甘肃发现闯王李自成墓宝藏,闯王李自成单田芳播讲

    众所周知,在明朝末年发生了一次农民起义,就是李自成起义,但是李自成起义的时候提出了一条均田免税的政策“迎闯王不纳粮”。当时流传着一首民歌叫做“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那么问题来了,李自成起义既然不让老百姓纳粮,那么军队吃什么呢? 李自成最开始是如何筹措军粮的 李自成是如何筹措军粮的,其实在

  • 袁崇焕和皇太极的和谈诚意有多大?用当时的物价算一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袁崇焕能挡住皇太极吗,袁崇焕和皇太极电视剧,皇太极与袁崇焕

    皇太极和袁崇焕和谈是明末的大事件,这件事也在金庸的《袁崇焕评传》中被谈及,老爷子写小说是高手,但在历史方面还真有不少缺陷。本文就用当时的物价给你们算一下,看看皇太极的和谈诚意有多大。袁崇焕和皇太极的和谈,皇太极开出的条件是明朝先送给后金“金十万两,银百万两、缎百万匹、布千万匹。缔约后两国每年交换礼物

  • 宋钦宗的朱皇后行“牵羊礼”后羞愤自尽,牵羊礼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钦宗朱后,宋钦宗与朱皇后感情,朱后是宋钦宗的皇后吗

    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的实行,主要是由于开国皇帝深受武将拥有兵权,拥兵自乱这一历史教训的影响,认为只有遏制武将的权力,使得军权被削弱,这样才能保持自身政权的稳定性。但是,这样的一个政策也为宋朝埋下了祸根。这样的政策的实行,导致国家军事实力不受重视,国家的军事防御实力大大的被削弱,这样一来,抵御外来势力的

  • 李自成攻入京城,明朝哪个大臣死的最惨,专家:是前朝内阁首辅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自成吃了败仗从京城逃出,李自成被攻破京城,李自成攻破北京杀了多少大臣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之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大顺军入北京之初,兵不满二万,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入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 我国古代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