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铲除鳌拜,除了孝庄太后,一个少年是重要帮手

康熙铲除鳌拜,除了孝庄太后,一个少年是重要帮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442 更新时间:2024/1/7 6:54:31

康熙帝,名为玄烨,登基时还是个孩子。朝廷的权力由辅政大臣控制,其中鳌拜有很大的政治野心。鳌拜还结党营私,在朝中大有很多党羽,专横跋扈。康熙帝听说过,并准备好了除掉鳌拜的邪恶阴谋。除了贴身侍卫,康熙皇帝还挑选了数百名武术与鳌拜战斗。康熙决心消灭鳌拜等党羽。

鳌拜的党羽已经传遍了整个朝廷。如果鳌拜有野心,朝中就会有很大的变化。康熙决定保持安静,所以康熙选择了一群强壮而有价值的孩子在皇宫里练习一整天武术。鳌拜看到了。鳌拜以为是皇帝年轻爱玩,沉迷于玩。鳌拜不在乎,但他暗自高兴。康熙八年五月(1669年),康熙先把鳌拜的亲戚送到城里各地,离开首都,然后用自己的亲戚控制首都的驻军力量。

然后康熙叫鳌拜去了皇宫。康熙开始清理鳌拜的其他党羽,其中许多人被杀或免职。从鳌拜的陨落,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大臣拥有多少权力,如果皇帝不是一个完全混乱的人,也不是一个软弱的傀儡皇帝,只要皇帝想清理你,皇帝总是能找到办法让你堕落。康熙十四岁。鳌拜还在掌控着朝中的这股力量,想要将年轻的皇帝变成一个自己支配的傀儡。

苏克萨哈要求辞职,并恢复作为皇帝的权力。这一举动触及了鳌拜的关键点,因为头号人物苏克萨哈辞职了(当时索尼已经死了),所以遏必隆、鳌拜必然会放弃自己的辅政大臣职位。鳌拜不愿退出政治舞台。鳌拜将苏克萨哈的辞职诬陷为“背负先帝”,“别怀异心”(《清史稿苏克萨哈传》)、组织了24项犯罪罪名,并斩首了苏克萨哈。

康熙不同意,所以他说:“核议未当,不许所请”。最后,连康熙都不能改变鳌拜的决定。结果,苏克萨哈被绞死。鳌拜是四位辅政大臣之一,这是由顺治皇帝的诏书决定的。直接派兵不行。康熙皇帝刚上台,政权很不稳定。然而,康熙皇帝并不想以正常的方式解决鳌拜问题。康熙使用了正常的方式:例如,弹劾鳌拜与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

因此,鳌拜太强大了。苏克萨哈被斩首。康熙皇帝几乎被废黜。康熙皇帝娶了首席大臣索尼的孙女,索尼的孙女成为了皇后。最初,索尼的支持可以正常地解决鳌拜问题。不幸的是,索尼很快就死了。康熙皇帝失去了他最大的支持者。因此,即使康熙皇帝掌管朝廷,康熙的权力也失去了。鳌拜负责国家政策。

鳌拜不能用正常手段解决。直接抓住奥拜。鳌拜很可能会反抗。鳌拜不会在康熙帝的旗帜下造反。是为了发动军队来安抚敌人。旗号是:清君侧。鳌拜不会杀康熙。是康熙软禁。杀死忠于康熙的忠臣,杀了索额图等忠实于康熙的忠臣。然后,来个大清洗。康熙铲除鳌拜的事迹是康熙最为得意的行动。

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皇权是高于一切的,因此鳌拜的权倾朝野,有可能导致臣大欺主,造成战乱。也就是说,鳌拜的权倾朝野,对康熙产生了威胁。皇帝要想跟鳌拜抗衡,则必须由另一股势力与鳌拜相抗。当时的康熙与索尼的孙女结婚,从此之后,康熙有了索尼家族的支持,可是万万想不到,作为老臣。

索尼竟然在关键时刻去世了。这让康熙失去了最为有力的支持者。对康熙来说,这肯定是坏消息,对鳌拜来说,这肯定是少了一个对手。鳌拜以为不过是小孩子的游戏,不以为意,他误以为“帝弱好弄”,“心益坦然”(《啸亭杂录》),刚刚开始的时候,鳌拜根本不将年少的康熙放在眼里,但是后来,康熙的能力和实力大增。

康熙的祖母孝庄太后具有崇高威望和非凡才智,不容许任何人侵犯自己心爱的孙子。有了孝庄太后的支持,康熙的行事作风改变很多,因此康熙在除掉鳌拜方面,有很大的功绩是孝庄太后的。康熙即宣布鳌拜罪状。在鳌拜单独入朝时,由布库少年突然擒拿下狱,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

史书记载了“声色不动而除巨恶,信难能也”,面对这样的情景,一生为清朝建功立业的鳌拜,没有选择退却。康熙清除鳌拜集团,使皇权巩固,扭转了倒退的政策趋势,撇开了阻挠历史前进的保守力量。不得不承认,这时候的康熙虽然年岁不大,但是已经具备了治理朝政的头脑。鳌拜被铲除后,康熙奠定了其后的丰功伟绩。

鳌拜铲除后,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康熙能够铲除鳌拜,正是因为布库少年的帮助,假如没有他的斗勇,恐怕康熙的其他侍卫打不过鳌拜。鳌拜可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在战斗方面,鳌拜的能力几乎是朝中无人可敌的。

更多文章

  • 雍正最聪明的儿子,装疯卖傻一辈子,却保全了子孙的荣华富贵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雍正之死,吕四娘三刺雍正,雍正13年完整版

    康熙帝晚年时期出现了九子夺嫡,这让每一位皇子对皇位都产生了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皇子对皇位是蠢蠢欲动。之后又形成了四爷党、八爷党等等,只不过最终的赢家是皇四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不可否认的是,雍正帝的皇位来之不易。毕竟经过九子夺嫡后,最终的康熙选择了雍正。雍正即位之后,对待曾经的兄弟还算可以,

  • 清朝男子留辫子,那他们如何洗辫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清朝,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独特的发型,清朝人,全部剃光,只留下了长长的辫子,鲁迅先生为此还写了清朝辫子的文章,我们更多的是看作是一个封建文化,以统一满族颁布标志,也是一个政策较早,但我们更关心的是,清朝人怎么洗自己的长辫子吧,多长时间洗吗?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在清代通过男士着装的电视剧看,大辫子的

  • 与姜子牙、诸葛亮比肩的杰出谋臣刘伯温到底死于何故?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的关系,朱元璋第一谋臣刘伯温,大明谋臣刘伯温完整视频

    有人怀疑是胡惟庸指使太医,在药方上动了手脚,把刘伯温毒死了!同时也有位监察百官的官员揭发胡惟庸指使太医毒死了刘伯温!这样一来,胡惟庸毒害刘伯温似乎就成了定案。但分析起来,这案件有很多疑点。疑点一:刘伯温为什么没有发现药方上有问题?我们都知道,刘伯温可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同时还能未卜先知、料事如神,被

  • 姜子牙为什么封他老婆为扫把星?说出来你别不信,原因太搞笑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姜子牙媳妇为什么被封为扫把星,姜子牙封玉皇大帝典故,姬昌封姜子牙为丞相

    我们都知道,姜子牙刚开始是不顺利的,一直到八十岁才被周文王请出山,才被重用。姜子牙学艺下山的时候,已经72岁了,由于没有地方可去,于是他就投奔他的结义兄弟宋员外。这个宋员外对姜子牙那是真心的不错,看他年纪一大把了,还孤身一人,于是就给他介绍了一个媳妇。她就是67岁的马氏,姜子牙娶过来以后,本想着好好

  • 颠覆传统认知:牧野之战后周人如何重塑中华文明的走向(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牧野文化,十大牧野之战,牧野古战场遗址

    周人的哲学《尚书·酒诰》中,周公将周人的特点与失败的商人相比较,认为他们“畏天,显小民”,既敬畏天,又关心人民。他们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经德秉哲”,遵从道德准则,善于治国。周公在此仍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商人,称其为“殷先哲王”。商先王也是聪明人,从成汤到帝乙都是好王,但在帝乙之后,他们就变得不为人民着

  • 颠覆传统认知:牧野之战后周人如何重塑中华文明的走向(上)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牧野誓师,十大牧野之战,重塑文明

    把周原的甲骨文与晚商的甲骨文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两者的差别,特别是熟练程度上的差别,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是周人学习和模仿商人卜文的证据。到了安阳时期,商人卜甲卜骨上几乎都有文字,周人卜甲卜骨则相反,文字很少见。在发掘出的一万七千多片中,有文字的仅有一百多片。周人卜文用到的字也非常有限,远远比不上商朝甲

  • 颠覆传统认知:从甲骨文的神秘含义探索汉字起源的隐秘真相(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由甲骨文到汉字演变过程,甲骨文汉字的故事300字,二年级甲骨文汉字对照表

    颠覆传统认知:从甲骨文的神秘含义探索汉字起源的隐秘真相(上)甲骨文带来的启示甲骨文对我们有何启示?首先,甲骨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则,从问卜到刻辞,都有一定的规范,并且越来越严格。骨和甲都是重复使用的,到了祖甲改革后,规定十日为一旬,所以每块甲都要凿十个孔,十天用一块。一块甲上有十个卜痕,并不一定有十

  • 颠覆传统认知:从甲骨文的神秘含义探索汉字起源的隐秘真相(上)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由甲骨文到汉字演变过程,甲骨文汉字的故事300字,二年级甲骨文汉字对照表

    文字的发明文字和文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类文明起源,并不一定有文字,但要让文明快速地发展,就必须依靠文字。不能用现在的观念来设想新石器时代的传播速度,一种事物流传开来,需要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时间。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字。文字可以累积和记录,许多东西在不同的地方重复被创造

  • 《琉璃》:禹司凤是个完美恋人,但他爱璇玑的方式,有个错误示范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琉璃禹司凤原谅了璇玑,琉璃禹司凤和褚璇玑是真的夫妻吗,琉璃璇玑掉进禹司凤浴桶

    禹司凤和褚璇玑初见的时候,是在少阳。那个时候,禹司凤初出离泽宫,是离泽宫最得意最受器重的首徒,也是一个清冷寡言的人,和陌生姑娘说话会结巴。而褚璇玑,此时还是一个六识未开、懵懂懒散、荒废武艺的少阳掌门二小姐。机缘巧合下,禹司凤救下废材褚璇玑,把令牌丢了,褚璇玑发现自己和他同年同月同日生,好心送去寿糕,

  • 学习强国四人赛分类题库之1:“石器时代”到“夏商西周”45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般用“什么人”表述的,比如北京人、山顶洞人、长阳人等,都是旧石器时代,因为那个时候还比较原始,留下来的大多是骨骼和牙齿化石,还有简单的石器,谈不上什么“文化”。而一般用“文化”来表述的,都是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初步发展,有了加工后的石器,会制作陶器,有了原始耕作,可以称之为“文化”了。陶器最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