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者这个时候就感到奇怪了,中国古代皇帝,要么是子承父位,要么图谋篡位,也有少量的弟继兄位,就是没有听说过,有两次登基为帝的。那么明英宗为何当了两次皇帝?又为什么说两次当皇帝和太监有关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释明白。
朱祁镇出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他的父亲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初三,明宪宗朱瞻基给儿子赐名朱祁镇,同时又赐玺书,寄予厚望。三天后,出生仅仅四个多月的朱祁镇又被册立为皇太子,成为明朝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皇储。
此时的命运似乎格外垂青朱祁镇,在父亲朱瞻基驾崩后,宫中传言,说要立襄王为帝。当时的张太后也就是朱祁镇的奶奶召集了群臣,指着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君。”于是朱祁镇顺利登基。小编认为有时候有个好奶奶是真好啊!
朱祁镇登基年仅九岁,众大臣请张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不同意。即便如此,国事仍旧掌握在已经贵为太皇太后的张氏手中。
朱祁镇继位初期,张太后重用仁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名臣,史称“三杨”。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鼎盛。如果按照历史发展的正常逻辑,小编认为朱祁镇很可能会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成为一个贤君。
然而命运好像和他开了个玩笑。正统五年,杨荣去世;正统八年,张太后驾崩;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随着太后驾崩和三杨的去世,宦官王振开始兴风作浪。
此时的朱祁镇,正是热血青年,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于是在正统十四年,发生了一件对明朝影响极大、并改变了他本人命运的事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正统年间,漠北的蒙古部落—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且经常南下侵扰明朝疆域。并且瓦剌的也先经常以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当时总览朝政的宦官王振对此颇为不满,下令减少赏赐。也先借此为名,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其实小编此时挺同意王振的做法的)
皇帝朱祁镇时年二十来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祖母和三杨都已经离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看到北方鞑子如此放肆,颇为恼恨。大太监王振借此鼓动皇帝,建议他御驾亲征。
于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朱祁镇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20万军队,对外号称50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开始征讨瓦剌。没想到朱祁镇竟然把军事大权,交到了王振的手上。王振只是一个大宦官,根本就不懂兵法,后果可想而知。小编认为这是此次战败的最大原因。
最终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明军全军覆没,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而我们的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的“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因此失去了皇位,因为此次亲征是大太监王振一手促成的,并且军队也是他带领指挥的。所以说明英宗第一次丢掉皇位和太监有关。
瓦剌俘获明英宗朱祁镇之后,就想挟持明英宗威胁明朝,以获得更多的利益。此时的明政府内部,以于谦为首的大臣们拥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在此小编着重为于谦点赞)
也先恼羞成怒,挥师攻打北京。却被于谦等人击败。于是也先开始于明朝讲和,想要送回朱祁镇。而此时的景泰皇帝朱祁钰已经坐稳皇位,不想派人迎回朱祁镇。在此小编认为这就是人之常情嘛,换做是我,我也不愿意。
但是在众大臣的不断建议下,以及朱祁镇的妻子钱皇后的不懈努力下,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十五日,在漠北整整过了一年俘虏生活的朱祁镇被送回北京。朱祁镇就被软禁在南宫。在惊恐与饥饿之中,朱祁镇度过了七年的软禁生活。说实在的,小编认为这七年,还不如在瓦剌过得好,这七年是怎样过的,小编以后再说。
终于在景泰八年,上天似乎又想起了这个倒霉的皇帝。这一年朱祁钰病重,并且朱祁钰的儿子也已经早逝。于是太监曹吉祥与大臣石亨密谋拥立明英宗复辟。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他们将南宫大门撞开,请出朱祁镇赶往奉天殿。十七日早朝时分,宫中钟鼓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和曹吉祥等人高声宣布皇上已经复位。大臣们此时别无选择,只好在曹吉祥等人的催促下整队入官拜贺。
时隔八年之后,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事情就此定局,明英宗复位,再次登基称帝。史称“夺门之变”。朱祁镇第二次当上了皇帝,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
朱祁镇复位后,他的弟弟景泰皇帝朱祁钰在一个月后就病死了。朱祁镇以亲王之礼将他葬在了北京西山。说实在的,小编认为景泰帝朱祁钰其实当皇帝做得挺好,只是可惜了,所以说,大家都要保持身体健康,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此次朱祁镇能够当上皇帝,太监曹吉祥可谓是出了大力,为朱祁镇鞍前马后的出力。所以说朱祁镇这次当上皇帝也和太监有关。
当朱祁镇第二次当上皇帝的时候,小编认为他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真是败也太监,成也太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