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帝国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开始算起,一直到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于1912年逊位,享国祚268年。当然如果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纪年,这个由满族人建立的大清王朝国运长达296年。
满族兴起于明朝中后期的白山黑水之间,作为一个以狩猎、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在当时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满族人的祖先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而肃慎人也是距今可考,最早居住于东北地区的原住民。
肃慎部落在不断发展与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及黑水靺鞨为主体的民族,这其实也是清朝满族人的直系祖先。公元前11世纪初肃慎部以进献“楛矢石砮”为名,与当时的周朝建立了交流关系。
满族祖先在与中原王朝密切往来的同时,不断引进中原王朝的先进体制,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方面。
这对满族人的生活习惯,民风风俗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
公元14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各部,仿照当时明朝的政治体制,建立了一套属于建州女真的行政体系。公元1635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并将“女真”改为“满洲”。至此拉开了满清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序幕。
满清入关之后作为当时中国的实际统治者,但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生活,其实都受到了汉族人的影响。这主要与满汉长期杂居的有非常大的关系。但由于满族人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与文字,这对保护满族特有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具有东北特色的满族生活习俗
在满清帝国统治时期,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民族特征。生活在清朝疆域之内的民族多达五十多个,每个民族都具有比较鲜明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尤其是满族的生活习俗更是为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发型”习俗
1.男性“梳辫发”
清朝时期男子“梳辫发”与其先人有一定渊源。女真人的祖先金太宗曾下旨:“凡女真人皆留辫发”。所谓“梳辫发”其实就是,将前额至脑后的头发完全剃掉,但是保留后脑勺部位的头发并编成长辫。清朝男性在成年之后必须要留这种发型。
“梳辫发”是清朝男性特别重要的体貌特征之一,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例外。皇亲国戚或富裕之家的男性,还会在辫梢部位加上三股“线穗”,主要的目的就为了起装饰作用。
但“线穗”的材质和颜色却有明确规定,普通人绝对不能使用明黄色的“线穗”,否则就会被按律治罪。底层老百姓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或者不便于劳动,基本上很少能看到有用“线穗”的习惯。
2.女性“盘髻儿”
满族女性的主要发式就是“梳京头”或“盘髻儿”。由于从出生开始就不能理发,所以随着年龄增加头发会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就要将其盘在头顶,并在脑后挽起一个发髻。这其实也就是“盘髻儿”的由来。
至于“梳京头”其实与“盘髻儿”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尚未出嫁的女孩会在前额留一些头发,这部分头发会盖住额头但不会挡住眼睛。这种发型可以区分女性是否婚嫁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服饰习俗
满族男性的服饰,无论从外形还是颜色上来说都比较单一。成年满族男子的标志性服饰就是长袍、马褂,颜色多以青蓝色、深灰色、黑色为主。马褂需要穿在长袍外面,下身一般都会穿套裤。
在满清统治时期女性的地位比较低,即使是贵族女性也需要遵守“三从四德”。所以满清女性很少会有花枝招展的妆扮。除非是结婚或遇到重大节日,才能穿一些比较喜庆的衣服。再加上清朝的时候实行八旗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女性的标准服饰就是旗袍。
尤其在满族入关之后,这种比较传统的满族女性服装,也逐渐被汉族女性所接受。“旗袍”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服饰,一直流传至今并成为一种时尚。当然大多底层满族女性的服装和配饰都十分普通,这与其阶级属性有很大关系。
三、居住习俗
生活在东北农村地区的人,直到现在依然住着“火炕”。而这种居住习惯其实就是满族居住习俗的流传和演化。其实住“火炕”与东北地区的低温天气有很大关系。所谓“火炕”就是在卧室内,用土坯搭建而成的“床”。
但这种“床”内部有相互串联的“炕洞”,还有一个可以填充木柴的开口。当木柴被点燃之后“炕”就会升温。在冬季的时候睡火炕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无论男女老少同处一室,既有家庭的温暖也有互帮互助的意味。
满族人的房屋建筑形式与汉族人有明显区别。他们的房子比较常规的格局就是“西、中、东三间”。西边的屋子被称为“西上屋”,东边的称为“东下屋”,中间的屋子则被称为“堂屋”。并且盖房子的时候大门必须朝南开,这样才能体现出风水与格局。
满族人住房规矩其实非常多,在不同格局的屋子中所搭建的“火炕”也不一样。就拿西上屋来说会搭建三面“火炕”。
家里的长辈住北炕晚辈住南炕。来家里做客并留宿的客人住西炕,这其实也体现出了西炕为贵的思想,以及满族人对客人的一种态度。
三、饮食习俗
1.各种特色米饭和“饽饽”
相比较于汉族人来说,满族人的饮食相对来说比较随意。由于东北地区盛产玉米、谷子、高粱、粳米,所以满族人的主食一般都以小米饭、高粱米饭为主。同时,在煮饭的时候还会放入小豆,无论是“豆子饭”以及“二米饭”,都非常具有满族特色。
在玉米、土豆、地瓜成熟的季节,满族人还会将这三种食物蒸熟吃。即使现在的东北人,也依然保留了这个饮食习俗。“玉米面饼”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满族食品,将干玉米磨成细粉然后和水搅拌,用手团成椭圆形放在大铁锅里蒸熟,不仅味道特别诱人吃起来也比较扛饿。
“饽饽”在东北地区也比较盛行,其实这是满语“主食”的意思。“饽饽”的种类和选材十分广泛,豆面、苏叶、牛舌、年糕“饽饽”,都是当时生活在东北地区满族人的重要食物。尤其是在过年或者过节的时候,还会吃水煮饽饽也就是汉族的饺子。
满族的饮食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笔者认为满族人的饮食文化,还具有“就地取材”的特点。他们生活的地方盛产哪些食物,就会根据这种食物的特点制作美食。
虽然很多汉族人未必能接受这种饮食习惯,但这种“靠天吃饭”的精神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2.具有满族风味的民间饮食
由于北方的冬季寒冷而又漫长,不仅不利于农业发展,同时也会给人们的饮食造成一定困扰。在这种前提下满族人发明了“酸菜”,也就是在秋冬之际将处理过的新鲜大白菜,放在瓦岗里面进行腌渍。时至今日“酸菜”已经成为了,满族饮食特色的一个重要符号。现在生活在东北地区的老百姓,也有“冬储菜”、“腌酸菜”的习俗。
酸菜白肉血肠、酸菜炖粉条、酸菜五花肉冻豆腐,这三道菜可以被称为最具满族“味道”的美味佳肴。尤其是在吃满族火锅的时候,放入冻豆腐、酸菜、各种肉制品,不仅令人垂涎欲滴还可以起到御寒强身的作用。
满族民间比较流行“大小饽饽”糕点,比较常见的就是松饼、太师饼、玫瑰饼、山楂桃、核桃酥、到口酥等。每当过节的时候大人和小孩,就会围坐在“炕桌”上一起享用。其乐融融的气氛既幸福又温馨。
四、节日礼仪习俗
1.节日食俗
满清王朝在统一中国之后,虽然也实行了一些巩固王朝发展的政策,但是由于民族众多民俗、民风迥异,所以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影响。尤其是从顺治帝入关之后开始,满族的习俗文化也多受汉族同化。
所以,满族人的许多节日和习俗基本上与汉族差不多。春节、除夕、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也是满族人的重要传统节日。过年的时候满族人也有“杀年猪”的习俗,并且在杀猪之后会请街坊邻居一起吃肉。
除夕晚上包饺子的时候,还会在饺子中放铜钱或者糖块,寓意是吃到的人一年不缺钱花,同时还拥有甜美幸福的生活。在农历腊月八日的时候,还有过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不仅为满族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满清帝国统治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2.礼仪习俗
在满族人的生活中长幼尊卑观念十分重要。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平常日子里,见到长辈或者同辈中的长者,除了要主动问候之外还要身体委委屈前倾以示尊重。亲朋好友见面的时候,除了会握手之外还要行抱腰接面礼。
尤其是在过春节的时候,晚辈还要给长辈行跪拜大礼。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这样不仅增添了很多节日气氛,同时,也能让晚辈学到更多满族的礼仪习俗和文化。笔者认为虽然“跪拜礼”是一种封建习俗,但也可以体现出尊敬长者的姿态。
结语
笔者认为满族其实是一个包容性比较强的民族,他们既有自己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
同时又可以接纳其他民族的习俗,在这种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满族的习俗文化对汉族以及其他民族都有一定影响,反之其他民族的习俗也会对满族人造成影响。
清朝时期的中国境内有五十多个民族,这些不同的民族聚居于不同地区,所以也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生活习俗。
而这些习俗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又会与其他民族的习俗相互影响,这其实也是满族习俗文化形成的关键。
满族人建立的满清政权,其实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而满族的生活习俗文化,既可以体现出满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可以彰显统治者的意志。
正所谓“生活习俗无小事”,因为生活习俗与时代发展、文明进步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参考文献】
柴三九男,金默玉《清朝初创时期的满洲民族生活》
王如泉《清朝社会生活习俗说略》
吴晓平《“清朝”生活》
杨政《伦理情境下的博弈、仪式与象征——关于清朝中晚期士绅和庶民生活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