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太宗有多怕魏征?偷偷玩鸟藏在怀里,没想到魏征故意使坏

唐太宗有多怕魏征?偷偷玩鸟藏在怀里,没想到魏征故意使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573 更新时间:2024/2/15 21:35:38

看看古代贵族社会之后,秦始皇建立的郡县制度,是如何变化,达到完善的,聚精会神看过来。

01 东晋司马睿登基大典,为何突然走下龙椅,去拉王导的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周代分封制的统治结束了,他开创的郡县制,将皇帝权利一竿子插到底,准备对社会实现强有力的控制。

但除了后来频繁的农民起义之外,皇权还很快受到了地方豪强大族的挑战。

“东汉末年分三国”,在汉帝国的中后期,地方势力死灰复燃,一部分民众直接从政府的控制下逃离,被豪强大族控制。

整个社会进入了“士族时代”,也就是“半贵族社会”。

为何中央的力量会被削弱呢?

其实因为一个重大的制度漏洞,就是官吏选拔机制。

隋朝是开创了科举制,但隋朝以前呢?用什么选拔人才?

汉代发明了“荐举制”,就是由地方官推荐人才,标准就是“孝顺”和“廉洁”。

以德治国,这个“德行“的标准不可量化,肯定是熟人才知道品行吧,所以选拔集中在官员们的小圈子里。

甚至互相举荐亲人,到魏晋南北朝,已经形成了士族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另外一个原因,当官还有好处。汉代开始,官员还能够免税免疫。

这样官员的家人们甚至仆人们,也不用去服劳役。

所以很多人会主动去投奔官员家庭,比如你自己种地,要上交给朝廷一半的税,但投奔了官员之后,就只要交四分之一。

因此,世家大族就越来越强大,有几百年兴旺不衰的大家族。

世家大族们甚至有自己的武装,老百姓们慢慢从中央政府转到地方大户里,中央收不到税,控制不了,国家就自然分裂了。

三国时代,政府在编人口767万,地方豪强控制的人口却有1534万,超出政府一倍。

魏晋时期,天子的权力已经要跟士族分享了。

比如司马睿建立东晋,在举行登基大典时,突然从御座上走下来,拉着王导的手,非要他一同坐在龙椅上。

“王马共天下”,因为司马睿能建立东晋,主要就是依赖北方大族琅琊王氏家族的支持。

可以说当时的皇权,已严重受到世家大族势力的控制。

02 唐太宗正在玩鸟,魏征突然面圣,为何吓得他赶紧把鸟揣怀里?

魏晋时,皇帝与上层精英功共治,到唐朝时,郡县制已经运行了800多年,也算是有了经验。

唐朝君主们吸收了魏晋的政治传统,开创了“封驳制度”,就是皇权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比如皇帝的圣旨,不是皇帝一拍脑袋就能决定,而是要经过政府部门审查,没问题才能下圣旨。

封驳制的本质,就是“君臣共治”。

比如唐太宗想征发18岁的青年当兵,但魏征坚决反对,唐太宗强行下旨,结果发到门下省时,魏征坚持不肯署敕,因此该敕书就是没有颁下施行。

唐太宗还鼓励大臣们反对自己,进一步完善谏官制度。

有一次,唐太宗弄到一只小猎鹰,他正拿在手上玩,这是魏征来要商量事情,唐太宗怕被魏征批评不务正业,就赶紧把小猎鹰揣在怀里。

魏征看到皇帝衣服鼓囊囊的,肯定有问题,就故意放慢语气讲话。

等他终于谈完事情走了,唐太宗发现小猎鹰在怀里已经闷死了。

虽然唐代也有“拒谏”发生,但因为进谏死亡的官员极为罕见。

谏官们权力极大,在防止皇帝错误决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03 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却只招了10多个学生,看宋朝如何彻底改变?

唐代虽然建立了封驳制度,完善了进谏制度,但说到底,人才选拔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其实在唐之前,有个天才想到了解决方法,就是隋代的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看历代皇帝都在想方设法压制地方势力,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终于想明白,世家大族能越来越强,主要是人才选拔制度有个漏洞啊。

所以,要打破用人的框架,从根本上动摇世家大族的根基。于是,“科举制”诞生。

不得不说,“科举制”是古代社会难得的“现代化”的产物,它让底层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士族失去对官位的垄断权。

只可惜,制度是很好,可惜隋朝短命,一共只活了39岁,通过科举制招到的人才也就10多个。

到唐朝,科举制也没有被充分利用,整个唐朝289年,平均每年也只取22名人才,90%的官员还是靠门第。

世家大族依然强大,唐文宗想让皇太子跟宰相郑覃的孙女联姻,却遭到嫌弃,郑覃宁愿把孙女嫁给九品小官崔皋,因为崔皋是士族出身。

唐文宗感慨:我们李家当了200年皇帝,依然比不上世家高门啊!

何时世家大族才得到根治?

是宋代!

宋代开始大规模推行科举,把科举当成最重要的选管手段。

宋代每年科举选人达到200多人,是唐代的10倍。

北宋的71名宰相里,有64名是科举考试出身,而唐代最有名的23位宰相,基本出生士族。

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

是科举制的普及,让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真正的完善。

写在最后:此刻再次发现,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真是皇帝们的智力接力。

除了皇帝本人,没有人比他们更在意皇帝是否集权了吧。

关注我,下一篇我们看古代中国文明如何达到顶峰,又再次衰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南宋先后两次北伐,全部以失败告终,为何无法收复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而且,你发现没,南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在首都呆过的朝廷,它意念中的首都一直是汴京(开封),而临安只是行在,行都,没有明确为首都,他的首都一直都是汴京,它的理想也一直是要打回汴京,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南宋的这个理想一直没能实现,它永远都只是一个梦想。当然,南宋朝廷也一直在为这个理想努力,因此而有了

  • 唐朝“最傻气”诗人,3年只写出2句诗,却成了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其中以诗仙诗圣等人流传的诗歌最多,且不仅体现在量上,还体现在质上。但接下来我们要说到的这个人却不是李白杜甫等人,而是有着“诗奴”之称的贾岛,此人爱诗歌是毋庸置疑的,但贾岛又将诗歌看的太重要了。只因这人快是咬文嚼字的鼻祖了,贾岛每次写一首诗,用词用句都得反复推敲着来,曾经有一次创下一个记录无人能敌,便

  • 反清斗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郑成功南京之役的战略失误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郑成功塑像)由于种种原因,南明那些不成器的朱氏子孙从来没能将抗清力量成功捏合,反而是孙可望、李定国、郑成功这样手握兵权的实力派成为了抗清主力。到了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1658年),孙可望已降,李定国战败,永历朝廷如风中残烛般在滇缅的崇山峻岭中苟延残喘。那时,清军的主力集中在西南,东南的郑成功恰

  • 唐朝不惜发动战争,逼迫一个人改名字,只因他名字里有这2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就连皇帝的名字,也有一套专门的“避讳”制度。普普通通的一个汉字,只要出现在皇帝名字中,就成为皇帝专用,在那个朝代任何人不得直接提及或书写,也不能再用在名字中,不仅小娃娃起名要避开这个字,成年人名字里有这个字的,也必须去掉或者改掉。比如唐朝开国名将徐世勣,唐高祖李渊为了显示宠信之意,赐姓“李”,改成李

  • 历史上敢公然拒绝朱元璋,并且还能活下来的也只有他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叨叨解说朱元璋,朱元璋免费完整版,朱元璋女儿

    其实在朱元璋刚称帝的时候,他曾不仅为自己的那些兄弟们赏赐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还发放了一枚免死金牌,当时那些大臣们都非常开心,但是最后他们却都被朱元璋杀死了。而一位当初没有领免死金牌的大臣,却存活到了最后!当时朱元璋告诉这些大臣们说:你们只要拿着这枚免死金牌,那将来不管你们甚至是你们的儿孙犯了多大错误,

  • 唐太宗第三子李恪,父母皆为皇族帝裔,他为何没当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贞观十七年被提名为二次立储人选的吴王李恪。李恪的父亲是唐太宗李世民,母亲是隋炀帝杨广之女杨妃,父母皆为皇族帝裔,他出身贵胄,在太宗诸子中文武才能也算极为突出之人。唐高祖李渊在位时期,年仅两岁的李恪以唐皇孙身份封长沙郡王,后改封汉中郡王。李世民登基之后,李恪晋封汉王。贞观二年,年仅十

  • 十八世纪小拿破仑 本可以活成康熙 却最终成了崇祯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先填奥斯曼帝国的坑,之前的书说到,康熙年间,虽然奥斯曼帝国已历四百年,国祚已经变态到了东西两汉之总和。然而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却依旧像开了挂一样,武德充沛到处欺负人。西进险些灭了同样国祚漫长的哈布斯堡王朝。而北面手伸到了欧洲最北的瑞典,帮助瑞典国君卡尔十二世复国。为此和俄彼得大帝打了一仗。结果大彼得

  • 唐太宗曾将波斯进献的美女关进笼中欣赏,为何?真相让人无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笼中美人,唐太宗后宫最惨的人,唐太宗容貌还原

    唐朝在后世眼中是繁荣昌盛的模样,万朝来国的景象好像就在眼前。但是这些景象的背后也曾发生过残忍的战乱。有时候战争带来的结果是好的,但是大多数带来的只有黑色和死亡,家破人亡,无家可归已经成为了战争后果典型的象征,但是哪个帝王能将这些场景真正地放在眼中呢?为了野心不惜付出任何的代价。不过不得不说唐太宗时期

  • 北宋京畿路,当时的首都辖区,除了开封,还有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开封府,唐时称汴州,后梁朱温建国后升汴州为开封府,名东京,此后后汉、后晋、后周先后在此定都,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也建都于此。北宋建立之初,施行道、路并行的行政制度,至公元997年正式改道为路,全国分为15路,至北宋末年,共有24路。京畿路,为都城开封府所在的路,始设于公元1053年置,辖开封府及原京东西

  • 唐代最有才的女人,从小吟诗作赋,凭一首诗做了将军秘书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从小薛涛就是天资聪慧,她创作出的作品让世人赞不绝口。加上她精通音律,创作出来的诗,配上自己的曲子,让世人都刮目相看她的才华。八岁那年,薛涛在院子里乘凉,一阵微风做过,她变随口吟上了一句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父亲听到女儿能够出口成章,激动不已。没想到小小年纪,就这么有才华,父亲有心栽培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