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春秋五霸是对君主个人魅力的名义尊奉,战国七雄则是对于三百年局势的实际提现。简言之,“五”是君主列举,而“七”则是国力评估。
春秋时期的主线是:开荒,周王室虽然分封了百余个诸侯国,但是事实上大部分的土地却被外族占领,分封的目的除了维护统治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与外族作战,开辟新的地盘。
[var1]
春秋时代人口少,距离危机尚远,虽然有战争,但屠杀较少,因为土地和人口是诸侯都想霸占的。春秋战争可以看成争霸战争,就是把整个国家吃下去,来壮大诸侯的整体实力。这就使得春秋早期的战争不是你死我活的类型。消灭一个国家是没有意义的,自己边上的地都种不完,跟人打仗没有什么优势,于是就以“称霸”为主,对方臣服才是目的。
而春秋后期,秦晋楚齐几个国家强大起来后,开始吞并周边的各个小国,战争也变得激烈起来。战国时代则形势全变了,人口数量接近危机点,社会动荡已经开始涌现。诸侯必须靠发动战争屠杀敌国的有生力量,来获得无主之地,这样土地供应危机才会暂时缓解。
战国战争可以看成灭国战争,诸侯只把土地吃进去,但是人口抛弃掉。这时候的战争不需要什么规则来约束,残酷的杀戮就是最简单有效的制胜秘诀。所以战国就出现了《孟子·离娄上》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局面。
[var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战国时期的人口数量远远多于春秋时期。按照童书业《春秋史》所说,春秋时期的人口密度不论在东西南北哪个方向都是很稀少的,甚至就是人口密度相对来说最为稠密的郑宋鲁卫周的周文化圈,到春秋后期还有大量的无人区空地出现,而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低所导致的。
总而言之,春秋时的小国,通常一两个城,轻易就能灭掉。但是大国的垄断程度还不够,所以也不能太猖獗;所以大国对小国,一口气就吞了;反而是大国对峙,往往争个霸,决个胜负,保护了自己的保护国,然后就算了:要达到的效果,其实往往是小国对他们的臣服,获得足够的威望,而非彻底征服。
[var1]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