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春秋时代前期,楚国实力继续壮大,逐步成为威胁中原列国的南方大国,辽阔的疆域已经占据天下近半,但彼时的荆楚大地荆棘遍地,富庶程度远不如中原诸国,尤其是先后会盟诸侯、称霸天下的齐国、晋国。
[var1]
尊王攘夷,是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标榜的自身的旗帜,“尊王”的本质即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攘夷”则是对诸侯盟国提供军事政治等全方位的保护,比如北方的燕国所面临的山戎威胁,但大多数中原诸侯国所面临的“夷”却是南方的楚人。姜齐自建国之初,便对封地之中的东夷族群,尤其是莱夷进行同化和融合,并由此塑造了齐人特有的浪漫文化色彩。但“夷”也因此成为一种贬称,齐国称霸期间,收到齐国影响的中原诸国均以蛮夷对待楚国,将攘夷视为政治正确性。齐、晋的称霸促使强横数百年之久的楚国始终被阻隔北进的道路,直到一代“神鸟”楚庄王亲政之后,才出现改变。
[var1]
楚庄王即位之初,三年不问朝政。面对复杂的楚廷局势,庄王选择了以静制动,以感辨奸的方式,逐渐理清了楚国内部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情况,并选贤举能,促使楚国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在楚庄王的励精图治之下,楚国北上中原,与晋国争夺霸主之位,并先后在北林之役、邲之战中击败晋国。尤其是在邲之战中,晋军主力大损,造成晋国元气大伤,楚国军威大震,对中原诸国形成威慑。此后楚国凭借强势国力持续剪除晋国盟友,本属晋国盟国的诸侯国或叛变、或消亡。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楚国几代君王称霸中原的夙愿。
[var1]
在楚庄王北进称霸的过程中,联齐制晋的邦交政策极有远见。齐国自齐桓公称霸之后,始终以泱泱大国自居,并不甘心屈居晋国之下。当楚国向齐国抛出联手制约晋国的意向之后,目光狭隘的齐国君臣急切想脱离晋国的控制,并在邲之战后进军攻伐晋国亲密盟国莒国,并策反晋国重要盟友鲁国。在齐国的频繁动作之下,晋国始终无法集中全力对付楚国,基本忙碌于在北方为了维护原有的盟友体系,同齐国周旋不休。然而在北上称霸的过程中,楚国曾因使者挑衅而被宋国斩杀,楚军围困宋都长达九个月之久,却遭到了宋人举国抵抗,最终楚军战败罢兵言和。这场春秋时代持续时间最长的围城战中,楚庄王看到了中原诸侯国中,坚定的抵抗意志。宋国并非晋齐这样具备丰厚底蕴的大国,但依旧让楚国耗损颇多,这也是楚庄王问鼎中原但依旧未能在中原占据绝对稳固霸主地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