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虽然白起指挥过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等等,其实都是不弱于长平之战的战绩。
但是为世人所知的仍然只有长平之战,这是因为当时秦国是当时天下最强的国家,而赵国则被认为是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超级强国;最终白起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
[var1]
但其实在长平之战爆发之前,赵孝成王就已经得到了战争结局的预兆。某一天,孝成王做梦穿着左右两色的衣服,乘飞龙上天,没到天上就坠落下来,看见金玉堆积如山。第二天,孝成王召见名叫敢的筮史官来占卜,他说:“梦见穿左右两色衣服,象征残缺。乘飞龙上天没有到天上就坠落下来,象征有气势但没有实力。看见金玉堆积如山,象征忧患。”
当时,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截断了上党郡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郡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于是让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var1]
在赵孝成王做梦的三天后,韩国上党的守将冯亭派遣的使者到达赵国,称愿意将韩国所属的上党十七城先给赵国,理由是韩国守不住,又不愿意白送给秦国,于是就送给赵国。
原本赵孝成王还在为梦所忌惮,并不是特别愿意接受,但又心痒痒受不了诱惑,于是就召见平原君和赵禹告诉他们这件事。他们回答说:“出动百万大军进攻,过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这么大的便宜,不能丢掉。”孝成王说:“好。”于是派赵胜去接受土地。
[var1]
从这里就很典型的看得出,虽然同为四大公子,但是平原君赵胜的战略观、大局观等比信陵君魏无忌要差的远了;魏无忌在秦国兵临赵国邯郸城下时,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去帮赵国,否则赵国早就被灭国了,赵国之后就是魏国和韩国,这就是大局观。
本来到了嘴边的肉,结果被赵国捡了便宜,秦国怎么忍得住这口气?过了两年,秦国又派左庶长王龁围住上党。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长平之战爆发。
[var1]
但是廉颇知道与秦国国力上的差距,所以一直都是采取防御态势与秦军对峙,其实从战术角度来说,廉颇的做法是正确的,秦国千里迢迢发动进攻,后勤补给是关键,廉颇就是想拖垮秦国。
可是廉颇却忘了,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秦国方面虽然战线更长,但国力远强于赵。所以赵孝成王怕再拖下去对赵更加不利,遂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
[var1]
要明白,并不是说秦相范雎的反间计起了多大的效果,而是赵孝成王心中已经有了算计,而战术也是赵孝成王和赵括商量好的,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其实,无论是赵孝成王还是赵括,都没有错,如果秦国没有更换主帅,仍然是王龁担任主帅的话,赵括的战术极有可能成功;可是没想到秦国却偷偷将主帅换成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var1]
其实,赵孝成王的梦早已有预兆,可惜赵孝成王禁不住土地的诱惑,加上最信任的平原君赵胜和赵禹的劝说,才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虽然之后在魏国等的帮助下,打赢了邯郸之战,秦国损失惨重;但是秦国国力强大,没过多久就恢复了,而赵国毕竟底子太薄,加上变法不彻底,导致一直被灭国都没恢复,不亚于白起的名将李牧,也只能是采取守势,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