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战国时,关中地区是秦国的基地,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原本土地贫瘠,降雨量稀少,粮食产量不高,这极大的影响了秦国的国力。自古以来,所有的战争都遵循一个原则,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明雄厚的经济基础是战争胜利的保证。秦国若想统一全国,必须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于是,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成为秦国迫在眉睫的事情。
[var1]
郑国雕像
战国后期,韩国是当时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一个国家,位于秦国的东侧,同时又跟秦国接壤,秦国大军如果一举东进,韩国便首当其冲。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基于这样险恶的地缘政治环境,为了延缓秦国入侵的时间,韩国想出了一个在今天看来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
[var1]
亲政之前的嬴政
公元前246年,一个名叫郑国的韩国人来到秦国,当时已经是秦王嬴政在位的时候了,郑国游说嬴政在关中平原上开凿水渠,引泾水东注洛水,灌溉泾水沿岸的干旱土地。郑国的这一建议与秦王嬴政的想法不谋而合,嬴政立即采纳了他的意见,开始从全国征调大量人力车马修建水渠。而郑国正是韩国派到秦国的间谍,他在韩国的真实身份是一名水利工程人员。郑国的这一建议表面上来看可以发展秦国农业,但其真实目的是要以此消耗秦国国力。
[var1]
亲政以后的嬴政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嬴政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意思是我虽然是韩国派来的间谍,但我修建水渠对于秦国有百利而无一害。嬴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同时又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于是赦免了郑国,让他继续主持修建这一工程。在得到秦王嬴政充分的信任后,郑国便一心一意的为秦国修渠。
[var1]
秦灭六国时间顺序
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竣工,由于是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的,因而人们称之为郑国渠。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面貌,农业迅速发达起来,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了天下粮仓,变得富庶甲天下,秦国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正好为秦国之后一统天下做好了最后的物质准备。郑国非但没有达到削弱秦国的目的,还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郑国渠竣工后不久,秦王扫六合,第一个灭掉的就是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