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与“石亭之战”
“夷陵之战”被视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其实它算是“荆州之战”的余波。孙权趁关羽北伐的时候偷袭荆州,势必引起蜀汉与东吴之间的战争。刘备发动大军东下进攻荆州,但是在夷陵被东吴的军队拦截。于是引发了“夷陵之战”。
《三国演义》中为了凸显陆逊的形象,把“夷陵之战”描写得非常夸张。说刘备有七十万大军;又说陆逊是一个没有什么军事经历的书生。其实并非如此。刘备的军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八万一种是四万,好像后者的说法更主流一些。这样的话陆逊就不存在以少胜多的说法,因为陆逊本身有五万人,还占据主场优势。另外陆逊在当时也不是一个书生,已经有比较丰富的军事经验,只是缺少一次有含金量的战役来证明自己。
在“夷陵之战”当中,陆逊表现得足够谨慎,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形上的优势,几乎完全封锁了刘备东进的道路,让蜀汉军队的士气消磨殆尽;而后陆逊又发挥水军优势,利用水军沿长江水道迅速迂回到蜀汉军队的中间(由于地形关系,蜀汉军队组成连营),进行穿插、包围,最终取得了“夷陵之战”的彻底的胜利。
另外一场战役——“石亭之战”,虽然是东吴主动“挑衅”,但本质上也是一场防守战。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不惜断发向曹魏大司马曹休诈降,引诱曹休出兵接应自己。曹魏本来就有大举伐吴的计划,于是也就借这个机会主动进攻东吴,除了曹休以外还有贾逵、司马懿等多路军队。
曹休率领十万大军,计划穿过庐江郡响应鄱阳郡,孙权得知诈降的计划成功,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种重要的战役,孙权没有选择亲自挂帅,而是将重任放在陆逊身上。陆逊作为中军主将,率领全琮、朱桓为左右偏将,与曹休在石亭交战。虽然曹休已经明白过来是诈降,但是名将的身份让他不愿意轻易撤退,而是主动与东吴交战。结果就是曹休惨败,如果不是贾逵的救援,搞不好十万大军都会被东吴包围歼灭。
陆逊在进攻战上的胜利
陆逊打赢了“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两次重要战役,坐实了他的三国名将的名号。小编不否认陆逊有卓越的军事能力,但是防御战毕竟具有优势,最容易出名将。其实陆逊本身也有进攻战上的表现,不过对手却不像刘备或者曹休那样有名气。
在“夷陵之战”之前,陆逊主要的对手是山越势力。在江东境内存在大大小小的依山为阻、不服从孙氏统治的豪强,被视为山越势力。陆逊做海昌屯田都尉的时候,吴郡、会稽郡、丹阳郡的山越势力很是活跃(事实上从孙策起兵到东吴后期,山越势力都比较活跃)。在这个时期陆逊先后消灭山越渠帅潘临和尤突。
陆逊与尤突的战事值得一提。时间是在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即公元216年),当时曹操要攻打濡须,孙权亲自率领军队防守。这个时候曹操就煽动鄱阳郡渠帅尤突反叛孙权。陆逊与贺齐讨破尤突,稳定住孙权的后方。另外还有一个山越渠帅叫做费栈,也是接受曹操的印绶起兵。孙权令陆逊进攻费栈。陆逊的军队不多,他多制造牙旗和鼓角,在夜中潜藏在山谷当中,然后突然发动进攻,一举击溃费栈。
除了攻打山越势力以外,陆逊还参与了“荆州之战”。他先是代替吕蒙降低关羽的戒心,让关羽削减荆州的防御支援襄阳、樊城;吕蒙“白衣渡江”攻克江陵之后,陆逊还击败詹晏、陈凤、邓辅、郭睦、文布、邓凯等刘备集团将领、太守、豪强;封锁峡口断绝关羽归路。所以说在“夷陵之战”之前,陆逊就算是沙场宿将了。
陆逊在北伐上的表现
陆逊在防御战中的表现非常亮眼,取得两次重要的胜利。不过在北伐曹魏的战争的表现中,陆逊的建树却并不多。在东吴嘉禾元年、曹魏太和六年(即公元232年),陆逊率领军队进攻庐江(曹魏所辖)。曹魏论者认为应该迅速扑救,满宠则认为应该放陆逊继续深入,因为东吴舍船步战的战斗力偏弱,到时候想撤退就困难了。然后满宠整兵向杨宜口进军。陆逊得到消息后趁夜撤退。
在东吴嘉禾三年、曹魏青龙二年(即公元234年),东吴再度发动大规模的北伐,孙权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合肥新城;令孙韶、张承等人进攻广陵、淮阳;陆逊与诸葛瑾屯兵江夏,趁势进攻襄阳。结果这一次北伐并没有打开局面,孙权、孙韶、张承等人撤退。陆逊、诸葛瑾仍然羁留在襄阳。
陆逊派遣亲信韩扁向孙权汇报情况,不料被曹魏的军队抓住,东吴军队内部情况泄露出去。诸葛瑾表现得有些惶恐,不过陆逊仍然从容淡定。他先是令人种豆、游戏稳定军心,令敌人不敢轻易进攻;随后佯攻襄阳,逼迫敌人进城防守;最后跟随诸葛瑾安稳撤退,回军路上还攻掠了江夏的新市、安陆、石阳,稍微有所斩获。
而后在东吴赤乌四年、曹魏正始二年(即公元241年),陆逊北伐攻克与武昌临江对峙的邾城,并且在邾城修建城防,在邾城驻军三万人,加强长江防线中段的稳固。这也是陆逊的最后一次北伐。
总的来说陆逊在北伐的战争中没有什么太大的战果,除了政治意味相当高的防守反击战——“石亭之战”(这场战役往往被人视为东吴的北伐,但是本质上并不是)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战果。不过陆逊的北伐大多是袭扰、蚕食或者配合孙权的主力军队行动,而非诸葛亮北伐那种战略意义重大的行动。陆逊在几次北伐当中游刃有余,虽然战果不多,但也几乎没有失败,所以也可以算是差强人意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