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才是敲响东汉丧钟的罪魁祸首!刘焉割据益州背后的明争暗斗

他才是敲响东汉丧钟的罪魁祸首!刘焉割据益州背后的明争暗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305 更新时间:2024/1/21 1:50:13

刘焉在益州绵竹大造天子车驾,欲行僭越之事时,他或许还在庆幸,如今中原群雄并起,纷争不断,唯有益州成为可以暂避这乱世的一方乐土,还是自己有先见之明啊。

然而,他大概忽略了一点,正是他亲手敲响了东汉王朝的丧钟。

刘焉出自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之后,另一位在汉末叱咤风云的宗室诸侯刘表也同出这一系。

虽然刘焉和刘备一样,都与当今皇室血脉相隔甚远,但刘焉的仕途却顺利得多。他历任洛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职,官至九卿高位。

由于刘焉多年为官的足迹走遍了地方和中央,因此国家的现状他一清二楚,这些年外有凉州羌乱和黄巾之乱,内有宦官和外戚互相倾轧,看似强大的帝国已经千疮百孔,到了大厦将倾的边缘。

未雨绸缪是刘焉一贯的行事特点,于是他在中平五年(188年)向朝廷建议说:“当前刺史的职权过小,所用之人又多因为收受贿赂,盘剥百姓而众叛亲离,因而无法平定地方暴乱。不如选用朝中的清正重臣,让他们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并改刺史为州牧,如此方能安定天下。”

我们常说东汉十三州,其实确切地说应该是称为十三刺史部,这个刺史部并非是单纯的行政区域,而更多体现的职能则是监察区域,而刺史的职权也比较有限,并不能总览地方军政大权。

随着东汉末年的动乱,原有的刺史部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于是刘焉才认为需要用州牧取代刺史,而刺史部也将正式转变为最高级别地方行政单位州。

刘焉所言并非没有道理,有限的职权无法将资源进行彻底的统筹,因此也无法支持有效的军事行动。

然而,这一方案却是一剂毒药,濒死的东汉王朝即使明知是饮鸩止渴,也只能将其服下。

虽然长期的战乱已经让地方有了割据化的倾向,但这次有了朝廷的正式授权,量变终于引发了质变。

当然,这一转化转化并不是短时间的,中间经历了一个过程,但毫无疑问,刘焉正是那个叩开动乱大门的人。

刘焉此举并非单纯的为国分忧,他是有私心的。刘焉的政治嗅觉异常敏锐,他预感到朝中将有一场血雨腥风,于是便顺势自请为交阯牧。

作为十三州中最为偏远的一个,交州和朝廷的联系也最为脆弱,刘焉选择了这里,大概是想做下一个南越王了。

然而正当尚未议定成行的时候,一个叫董扶的人却私下对他说益州有天子之气,刘焉一听便动了心。

恰逢益州刺史郤俭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这下正好给了刘焉一个理由,他说服朝廷允许他出任监军使者兼益州牧,前去蜀地将郤俭逮捕治罪。

刘焉是个极有想法的人,为何董扶单凭三言两语就能劝他改了主意呢?

其实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史书中简短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有关后来益州政局走向的重要信息。

据《三国志》刘焉本传记载,当刘焉如愿以偿得到朝廷任命后,董扶自请为蜀郡西部属国都尉,太仓令赵韪也主动辞官追随刘焉,而这两个人则成了刘焉入蜀后的左膀右臂。

董扶是益州广汉人,据《益部耆旧传》记载,董扶师从益州大儒杨厚,精研《欧阳尚书》,他声名显赫,连大将军何进也举荐他为侍中,可见董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只不过他的出身却比较一般,可能是出自中小家族。

而赵韪则是巴西安汉县人,据《华阳国志》记载,他应该出自当地一个大姓赵氏

虽说董扶和赵韪都是益州有头有脸的人物,但跟另一个家族相比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这个家族就是大名鼎鼎的蜀郡赵氏。

蜀郡赵氏从赵戒登上三公之位后开始崛起,成了益州第一流的士族。除此之外,赵氏家族还和蜀郡当地的大家族联姻。据《华阳国志》记载,蜀郡江原县的大族常氏就是赵氏的姻亲。于是蜀郡大族们就这样形成了巨大的关系网。

对于走马上任的刘焉,蜀郡赵氏怀有非常复杂的感情。

当时赵氏的赵谦、赵温兄弟和常氏的常洽虽然都在中央任职,但他们自然也不会忽视经营地方,毕竟那里才是他们的根基,所以益州的稳定是他们共同的诉求,从情理上来讲他们需要有人出面稳定地方上的乱局。

然而这些大家族终究还是希望自己成为益州的掌控者,如果这个朝廷空降下来的州牧太过强势,那就不是他们想要的了。而这便成为益州大族和刘焉关系纠葛的根源之所在。

可是刘焉早有割据一方的意愿,他怎么可能愿意唯益州大族马首是瞻呢?因此双方发生冲突是迟早的事。

至于董扶和赵韪,他们都出身于益州的普通家族,门第和蜀郡赵氏无法相比。为了提升自己家族的地位,他们很自然地和刘焉走到了一起。当初赵谦为了拉拢董扶曾经举荐过他,但董扶却称病不受,可见他们之间或许早有一些不和谐之处。

因此这次便由董扶出面和刘焉交涉,以谶纬之说劝他自请出镇益州,而他们二人则作为后援,为刘焉对益州的统治铺路,这便是他们之间进行的一桩政治交易。

刘焉深知。方今天下大乱,割据一方并非易事,掌握一支可靠的武装力量是重中之重,而这就需要董扶和赵韪协助了。

此时益州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在成都平原,而主要军事力量则另有所在,其一是四川盆地西部山区的羌人,二是东部巴地的賨人,即板楯蛮。

从董扶和赵韪跟随刘焉入蜀后的官职来看,他们正是负责军事方面的工作。其中董扶担任蜀郡西部属国都尉,这正是羌人活跃的地区;而赵韪作为巴郡本地人,他后来做到州帐下司马,想必也是一直担任巴地的武官,通过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和人脉为刘焉招募武装力量。

就在刘焉入蜀的当年,板楯蛮起兵叛乱,朝廷派别部司马赵瑾将其平定,刘焉和赵韪便借此机会对其加以控制,从此开始了对巴地的经营。

而刘焉对益州的接管也果然如预想的那样并不轻松,当时益州贼寇马相、赵祗等在绵竹打出黄巾旗号,纠合苦于徭役的百姓作乱,一两天就聚众数千人。

他们起兵后杀死绵竹县令李升,兵力一下就扩充到一万余人。紧接着又攻克雒县,益州刺史郤俭也成了刀下亡魂。随后转入蜀郡、犍为一带,一月之中连破三郡。马相自称天子,归附者数以万计,声势大振。

出现这样的突发事件,对刘焉算是有利有弊,虽然还要花力气平乱,但至少叛军却帮他除去了竞争对手郤俭。然而还没等刘焉自己动手,问题就已经被解决了。

当时益州从事贾龙率领部曲数百人在犍为郡东部招兵买马,得到一千余人后对马相发起进攻。马相兵力虽多,但都是乌合之众,于是很快兵败逃亡。动乱平息下来后,贾龙立刻前去迎接刘焉赴任。

根据《英雄记》记载,这位贾龙就是蜀郡本地人,而从后续的表现来看,贾龙和蜀郡赵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贾龙出兵相助刘焉便可以理解了,这是以蜀郡赵氏为首的大族在向刘焉示好,此时他们对刘焉的野心尚一无所知。

刘焉和益州大族的蜜月期确实没有维持多久,在关东诸侯起兵讨董时,刘焉并未参与,而是选择隔岸观火。随后犍为太守任岐自称将军,与从事陈超发兵讨伐刘焉。

这样的描写,似乎有一种因为刘焉不讨董卓于是引起二人不满的暗示,然而这很可能只是一种表象,这次任岐之乱的背后另有原因。

刘焉入主益州后,将治所迁到绵竹,对叛乱兵民进行招抚,然而他虽然极力实行宽大政策,但背后却别有他图。

当时刘焉对张鲁母子异常宠信,于是便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驻守汉中。结果张鲁一到任就破坏山间栈道,又杀死汉朝使臣。而刘焉则上奏朝廷说因米贼(五斗米教教众)截断山道,因此无法通行。

张鲁的底细,刘焉自然是一清二楚的,不过他依然派张鲁去汉中,可见张鲁的所作所为都是他授意的。刘焉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截断巴蜀和朝廷的联系,将益州变成他治下的独立王国。

这下以蜀郡赵氏为首的益州大族终于明白刘焉的胃口有多大了。

不过此时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当时车师王派了一个王子来汉朝侍奉天子,学习中原文化,结果这个王子好的没学,却经常为非作歹,目无法纪。身为司隶校尉的赵谦忍无可忍,便将其明正典刑。

这下可惹了大麻烦,当时董卓已经入京,而车师王子则倍受他的宠爱,见亲近之人被杀,这位权势滔天的权臣怎肯善罢甘休?

然而赵谦及其家族毕竟名声太大,将这样的人杀害影响实在太坏,于是董卓只好暂且隐忍下来没有处理赵谦,只是将他的下属一名都官从事杀掉泄愤。

但这件事还是给赵谦敲响了警钟,董卓有所顾忌跟自己家族的势力是有很大关系的,这为他们争得了很多政治利益。可如今刘焉却截断道路,摆出一副独霸益州的态势,这严重影响了在京中的益州大族们与家乡的联系,从而极大地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之后刘焉又借故斩杀益州豪强王咸、李权等十多人,借以严法树立威信,其本质就是在震慑益州大族。

这下赵谦再也无法无动于衷了,发起叛乱的任岐和贾龙一样也是蜀郡人,因此任岐之乱背后很可能便有益州大族的影子。

任岐并没能掀起什么风浪,没过多久就被刘焉平定了。

之后董卓又授意赵谦,让他说服贾龙,使其再攻刘焉。

此时董卓已经为孙坚所败,被迫放弃洛阳,或许他此举便是想把益州作为自己的一条后路吧。

然而此时的刘焉早已今非昔比,在董扶和赵韪的协助下,他有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能征善战的羌兵一上阵,贾龙便溃不成军,赵谦策划的两次针对刘焉的军事行动均以失败告终。

就这样,刘焉凭借充分的准备顺利渡过了统治益州初期这两次比较严重的危机。

在之后的日子里,刘焉的野心愈发膨胀,益州已经尽在掌握,裂土封王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不过刘焉已经高兴不了多久了,很快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就将把他的美梦砸个粉碎。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你了解资治通鉴记史?为何始于公元?公元453年谁掌握晋国实权?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资治通鉴西晋王朝,晋国君权与国力,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多少诸侯

    [var1]按时俗,要成为诸侯国,必须得到周天子的任命。当时的周天子已形同虚设了,于是在公元前403年,三家派代表向周天子讨封,周天子做顺水人情,封赵籍为赵侯,魏斯为魏侯,韩虔为韩侯。至此,韩、赵、魏正式成为三个独立的诸侯国,晋国随之消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司马光奉英宗之旨编撰历史,旨

  • 汉文帝的义母许负,凭借高超的相术被封侯,看看她都预言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许负简历,许负电视剧全集,许负泄露天机的下场

    许负出生在公元前221年,据说她一出生便不同于平常人。她出生时手握玉块,而且在百日之后便能言语。这在当时,也让很多人对她充满了好奇,殊不知稍大一些后,她竟然能悟通了相术,并成功预测了秦朝的覆灭!这在当时可以说是让很多人崇拜的。后来,她看到魏王貌身边的一位侍妾又说她天生贵相,将来生的儿子必是天子。这可

  • 战国末年烽烟四起,秦国以一国之力,如何统一九州?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国受降后,把韩地划为颍川郡,韩国亡。公元前226年,秦国任用李信为将率军20万伐楚,结果被楚军打败。第二年又派王翦率军60万进攻楚国,终于在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5年,秦王任王贲为将率兵攻魏,3个月后魏国亡。公元前223年,王责又率军攻燕,将燕国灭掉。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又

  • 曹操高陵有新发现!赵匡胤曾派人守墓,“七十二疑冢”纯属误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在陵园西部约200米位置,考古人员发现一条南北向长沟遗迹和一片废弃建筑遗迹。经过数年反复调研,结合相关史料,工作人员认为,在北宋初年至元朝中期,曹操高陵西部有人居住,或存在大型娱乐设施。而在曹操高陵西侧发现的这处建筑遗迹,或许是北宋赵匡胤设置的守陵户。一、不封不树,曹操高陵发掘始末建安二十三年(21

  • 东吴老将程普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程普早年在州郡担任官吏,颇有容貌风姿、计谋策略,善于应答论对。后跟随孙坚四处征战,在宛县、邓县进击黄巾军。孙坚起兵讨伐董卓的战争中,程普随孙坚在阳人之战中大败董卓军中郎将胡轸、骑督吕布。程普攻城野战,数有战功,身上多处受伤。兴平元年至兴平二年(194年—195年),孙坚死后,程普又在淮南跟随孙策,跟

  • 孙膑究竟是如何脱险的?他又是为什么要装疯卖傻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王者孙膑虎年皮肤,孙膑庞涓36集,孙武孙膑

    待孙膑再醒来的时候,已是躺在庞涓家里了。庞涓两眼含泪亲自给孙膑上药,把孙膑感动得热泪涟涟。他想:师弟对我恩重如山,本想重重报答,可惜身体已坏,看来惟有将先祖传下来的兵法13篇默写出来赠给师弟作为报答了。[var1]孙膑强撑起残躯,伏在书案上吃力地刻写起来。既要回忆,又要刻写,重伤在身的孙膑工作的速度

  • 韩信:悔不当初!别让自己败在优柔寡断上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可亡也。在我们的一生中,总会面对各色各样的选择以及取舍,且往往都伴随着机遇。如果当我们遇到选择的时候,总是犹豫不决,缺乏决断,那就会不断错过机遇,轻者沦为庸人,一辈子碌碌无为,重则失去一切,身首异处。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西汉开国功臣,被刘邦评价为“汉初三杰”,后世追为“兵仙”

  • 战国后期秦国很强大,秦昭王为何还派王孙异人质赵?用意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灭赵国后赵王下场,秦王孙异人与秦始皇什么关系,秦王孙异人竹林抚琴

    秦异人就是后来秦国国君秦庄襄王,他就是秦始皇的父亲,《芈月传》中芈月就是秦异人的曾祖母,秦昭王是他的爷爷。也就是他这位爷爷把他送到赵国出质的。[var1]战国后期,秦国国力非常强大,东方六国已经不是他的对手。按道理来说,秦国没有必要向他国派遣人质,即使送人质一般也不送太子,然而有趣的是从前306年到

  • 难能可贵!三国时期关羽与张辽和徐晃的友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一直以来,人们更多地关注关羽的军事活动以及其忠义的人格魅力,这也是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人们很少注意到关羽与张辽、徐晃之间深厚的交情。要知道关羽与另外两人分属两个阵营,但是因为特殊的渊源而能相识并成为好友。首先我们看一下三人的籍贯,关羽是河东解人,早年亡命于涿郡才得以结识刘备、张飞。张辽是雁门马邑人,

  • 他十二岁就当上了秦国丞相,让吕不韦都自叹不如,历史上无人超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一甘罗甘罗,战国时期秦国名臣甘茂之孙,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罗自幼聪明过人,小小年纪便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任其少庶子。甘罗十二岁时出使赵国,使计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甘罗因功得到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赐任上卿(相当于丞相)、封赏田地、房宅。甘罗虽然小小年纪,但却能想出奇计,使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