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信:悔不当初!别让自己败在优柔寡断上

韩信:悔不当初!别让自己败在优柔寡断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829 更新时间:2024/1/17 4:11:33

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可亡也。

在我们的一生中,总会面对各色各样的选择以及取舍,且往往都伴随着机遇。

如果当我们遇到选择的时候,总是犹豫不决,缺乏决断,那就会不断错过机遇,轻者沦为庸人,一辈子碌碌无为,重则失去一切,身首异处。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西汉开国功臣,被刘邦评价为“汉初三杰”,后世追为“兵仙”“神帅”,近代更是被追捧“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的韩信,就是极其典型的优柔寡断害死自己,落了个命丧 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影视剧照

秦灭六国后,各国贵族后裔流落平民间,不得不跟普通人一样为了活下去而努力工作着,但楚地淮阴的韩国权贵之后韩信并不服。

韩信认为自己留着贵族的血脉,应该要做顶天立地的大事,因而不种地,也不经商,觉得这丢自己的分子,整天拿着祖传的兵书,腰间挂着一把长剑在街上晃悠,成为淮阴人眼中的“街溜子”一枚。

成为别人眼中无所事事的人后,在哪里都不是受欢迎的。韩信在南昌亭的亭长处吃闲饭多月之后,惨遭亭长老婆扫地出门,沦为一方笑谈。

更让韩信无语、气愤的是,尽然在大街上惨遭屠户少年羞辱,在对方武力威胁下,被迫承认自己是胆小鬼,钻了一次裤裆,史称“胯下之辱”。自认贵族的韩信,他本是瞧不起屠夫这类底层之人,如此一辱是对他自尊心极大的打击,甚至留下影响深远的心理创伤。

不过受伤归受伤,韩信心中那股傲气并未消退,他在等机会,等一个能让他大展拳脚的时机。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看似强壮无比的秦帝国,瞬间千疮百孔。在楚地,楚国原权贵项梁项羽也乘势起兵反秦,成为一方诸侯势力。

风云突变的局势之下,韩信同样敏锐察觉到机会,于是雄心壮志的投奔项梁、项羽,然后小地方来的小贵族并未被重视,仅给了个执戟郎的工作,在项羽身边给他看大帐,就是我们俗称的“保镖”。

“保镖”这个岗位因为离着项羽近,理论上是可以大有作为,毕竟进言机会多,煽枕边风有可能。但是遗憾的是,韩信遇到的主子是项羽,是一个极其有个人主见的人,因而韩信的多次提议都被拒绝。

拒绝的次数多了,不想一辈子当“保镖”的韩信不自信了,受伤了,看不到希望了,最后他选择另谋出路。

韩信是有当权贵的志向,怎么能当一个大头兵就结束了,韩信不服!于是他来到项羽死对头刘邦处投靠,可惜刘邦也没看出韩信是个能人,给的仅为仓库管理员连敖职位,韩信从“保镖”变“保安”了,“保安”韩信可谓心都是碎了 。

良马易得,伯乐难求。韩信再次绝望并选择出逃刘邦阵营时,他遇到了萧何。萧何甚是欣赏韩信才能,当得知韩信出走,上演了名传千古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浪漫事迹”。

最终在萧何的极力推崇下,韩信官拜刘邦的大将,成为领兵核心。萧何给刘邦的理由很直接简单暴力,你刘邦想做汉中王可以不用韩信,但是要争夺天下,韩信是必不可少的,他是你成就王图霸业的关键。

影视剧照

韩信升任领兵大将核心后,也没有让萧何失望,反手就是一个王炸,推出楚汉争霸的汉方基本盘“汉中对”。

项羽在秦地设置三王,以此困死刘邦在巴蜀之地,面对战力强悍的秦军班底,刘邦是胆怯又束手无策,而韩信直接点出了破绽:

关中三王章邯司马欣董翳作为秦朝旧部却叛逃,并眼睁睁的看着二十余万人下属被坑杀而独活,跟秦地的百姓并不同心,甚至可以说秦地百姓对他三是恨之入骨,毕竟被坑杀的人中,有的是他们的儿子,有的是父亲。

韩信一语道破,刘邦恍然大悟,于是推动还定三秦战略,以仁义换民心,自下而上把关中三王整废,最终撕破项羽困死刘邦在巴蜀的铁笼,拉开楚汉争霸的序幕。

韩信不但在战略上有慧眼,他领兵战术也是独一份,不是只知坐在庙堂高谈阔论那种人,是可以上一线,撸起袖子袖子干对手的种。

灭魏之战中,魏王守在蒲坂,布下铜墙铁壁封锁黄河渡口。但那知韩信来了个声东击西,韩信将手中的兵马分2路,一路造大船,声势浩大的正面渡河,将魏王死死的牵住,另一路则从小路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袭击魏都安邑。得知大本营被攻,魏王方寸大乱,最后被前后夹击灭掉。

灭赵之战,赵军占尽优势,但韩信玩心理战。他先是率部“逃跑”,在退路上背靠河水摆开阵势,形成已无退路的绝阵,让赵军认为韩信必败了,于是疯狂追击、争夺战利品。相对,因为无路可退,韩信所部士兵也爆发惊人战力顽强抵抗,在必败的局里硬是没有崩溃,抗住了进攻。

也就在赵军狂喜追击之时,韩信一支伏兵攻入赵军军营,并将军营插满汉军旗,待赵军久攻不下准备返回驻地休整时,赵军见大营全是汉旗,顿时军心大乱。

赵军乱,韩信乘胜追击,不久在泜水(河北省魏河)活捉了赵王赵歇

事后有人问韩信为何要背水一战,他道“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韩信一场心理战,不但做了对手赵军的局,自己所部也在他的大算计之中,韩信在战术上是真的心思缜密。

灭齐之战,楚国名将龙且与齐王田广合力抗汉,号称有二十万人,韩信面对强劲对手没退缩,他抓住龙且急于干掉自己的心理,在潍水对阵之时,假装逃跑,勾引龙且渡河,就在龙且所部渡河时,韩信在上游决堤放水,尽淹楚军,尽得齐地。

当韩信拿下齐地,加上之前的赵国、魏国旧土,直接控制在韩信名下的势力范围,已经能够抗衡项羽、刘邦,是有三分天下的能力。

靠着这个能力,韩信生了私心,趁着刘邦被围困在荥阳,急需救援,他携军迫使刘邦封他当了个齐王,露出反意,引起刘邦的勃然大怒。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韩信要反,要自己当大诸侯王的时候,韩信自己不反了,他拒绝了谋士蒯通的三分天下倡议,认为刘邦授自己上将军印,给自己数万兵马…… 对自己言听计从,才有了自己今天的成就。所以背叛他是不对的,他死也不背叛。

面对人生抉择,韩信可谓是瞻前顾后,要当刘邦臣子,不好好当,干胁迫主子的哈事,说他造反呐,他又讲起知遇之恩, 韩信可谓将优柔寡断体现的淋淋尽致。

办事坚决是智者果断的表现,优柔寡断是办事情的祸害。

影视剧照

韩信的犹豫很快就遭到反噬,韩信觉得自己对刘邦是忠心耿耿,自己在能造反的时候,都还想着忠于他,自己是大大的忠诚。

但是,刘邦只记住了,你韩信这小子,尽然阵前威胁自己,不给王,就不救自己了,这是要反了天了,这心可诛啊!

于是在垓下之战结束后,刘邦就马不停蹄率领亲信入驻韩信大营,亲自执掌兵权,将韩信改封楚王,可以说是把不信任完全写在了脸上。

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韩信任楚王后,刘邦以及他的朝廷依旧是不放心,关于韩信要造反的声音从未断过。前201年,刘邦决定进一步削弱韩信,但是碍于自己兵马没有楚国精锐、将帅没有楚国牛逼,担心全盘崩溃,于是他选择诱捕。

刘邦公告天下,说自己要云游巡视全国,其中有一站是楚国,韩信需要孤身来觐见。为保万无一失,刘邦手下能打的樊哙、夏侯婴 、灌婴等悉数到场坐阵。

面对刘邦的召唤,韩信也是听到了是要收拾自己的风声,此时他若拥兵造反,不难成一方势力,然而,他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的毛病又犯了,想造反,又自认为无罪过,想谒见,又怕被擒获。

刘邦到达楚地后,韩信全军戒备,让刘邦不寒而栗,这是韩信造反的准备。就在刘邦可能都认为韩信这是要开打了,韩信却又孤身觐见表忠心。

刘邦目的很明确,是要收拾韩信,因而韩信一到,即刻将其抓捕,韩信只得留下“天下已定,我固当烹!”的无奈狂啸。

面对韩信的指责,刘邦看着对面磨刀霍霍向自己的楚军,只回了句“若毋声!而反,明矣”。

最终韩信被贬为淮阴侯软禁。再在不久之后,被刘邦之后吕后诱杀在长乐宫钟室。

“信言恨不用蒯通计。”

这是韩信最后的遗言,到死才后悔当初问鼎齐地时的选择。

韩信的失败不是说他没有造反刘邦是错误的选择,而是韩信面对选择的时候,他忽左忽右的来回走,他真效忠刘邦,就像萧何一样,从一而终,不要想造反,但他自己内心又做不到,他不服刘邦凭啥子是皇帝。

韩信不服刘邦,他就造反试试,争一争这天下啦!韩信又突然想起刘邦的好了,多次放弃机会,一步一步让自己再无机会和能力,只能束手就擒。

韩信一生打仗没怕过谁,但败在了优柔寡断上,落了不得善终。我们在生活中决策果断点,面对选择,需要明确做出选择,哪边都想顾,到头来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战国后期秦国很强大,秦昭王为何还派王孙异人质赵?用意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灭赵国后赵王下场,秦王孙异人与秦始皇什么关系,秦王孙异人竹林抚琴

    秦异人就是后来秦国国君秦庄襄王,他就是秦始皇的父亲,《芈月传》中芈月就是秦异人的曾祖母,秦昭王是他的爷爷。也就是他这位爷爷把他送到赵国出质的。[var1]战国后期,秦国国力非常强大,东方六国已经不是他的对手。按道理来说,秦国没有必要向他国派遣人质,即使送人质一般也不送太子,然而有趣的是从前306年到

  • 难能可贵!三国时期关羽与张辽和徐晃的友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一直以来,人们更多地关注关羽的军事活动以及其忠义的人格魅力,这也是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人们很少注意到关羽与张辽、徐晃之间深厚的交情。要知道关羽与另外两人分属两个阵营,但是因为特殊的渊源而能相识并成为好友。首先我们看一下三人的籍贯,关羽是河东解人,早年亡命于涿郡才得以结识刘备、张飞。张辽是雁门马邑人,

  • 他十二岁就当上了秦国丞相,让吕不韦都自叹不如,历史上无人超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一甘罗甘罗,战国时期秦国名臣甘茂之孙,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罗自幼聪明过人,小小年纪便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任其少庶子。甘罗十二岁时出使赵国,使计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甘罗因功得到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赐任上卿(相当于丞相)、封赏田地、房宅。甘罗虽然小小年纪,但却能想出奇计,使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十

  • 刘禅在位期间,蜀汉内部的主战派、主和派分别有哪些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蜀汉灭亡刘禅的结局,蜀汉后主刘禅的一生,皇帝成长计划蜀汉后主刘禅攻略

    主战派:诸葛亮、蒋琬、魏延、吴懿、马岱、姜维、夏侯霸、陈祗众所周知,诸葛亮是蜀汉主战派的代表。自公元228年开始,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中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因为粮草等问题,诸葛亮北伐最终没能扭转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巨大实力差距。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吴懿是他

  • 秦驰道,大秦帝国的武力延伸,秦始皇的黄泉路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剧照 我们常说:“以德服天下”,是说治理国家要用德,靠德才能稳定,才能长久。大家知道,大秦帝国是靠武力取得天下的。他是在商鞅变法成功后积累了极大地政治和经济力量才横扫六合,天下归一。他不是那种尧舜相让,也不是那种文武(文王和武王)相承,因此,大秦帝国建国后,有很多人不服,不服就会生乱。在大秦

  • 他是蜀国后期第一名将,如果此人不死,魏国根本灭不了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var1]刘备一生阅人无数,所以他能一眼看出马谡言过其实。后来马谡果然在街亭兵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全盘皆输。可见,刘备的军事能力虽然不如曹操,但在用人方面与曹操旗鼓相当。他让魏延去守重要的汉中,说明他足够认可魏延的能力。在刘备活着的时候,他曾问魏延:“我让你来镇守汉中,你将会有什么作为?”魏延

  • 完璧归赵真的值得赞扬吗,对于赵国这其实是一次失败的外交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但我们仔细审视一下完璧归赵的过程,就会发现完璧归赵对于赵国是一次失败的外交事件。[var1]赵国名相蔺相如蔺相如第一次见秦王时,见秦王无意以十五城换和氏璧,于是急中生智,抱着玉碎人亡的打算准备玉石俱焚。秦王许诺斋戒五日,据史记记载还曾“设九宾礼于廷”。不论秦王之前态度多么傲慢,这次可谓表现出了十足的

  • 秦朝第二位皇帝秦二世 亡秦非楚 实为胡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亡秦者胡也小说,胡也,秦朝第二代皇帝简介

    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跟赵高学习法律。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1年)十月,秦始皇带着胡亥外出巡游。左丞相李斯随从,右丞相冯去疾留守京城。十一月,走到云梦,在九疑山遙祭虞舜。 据《李斯列传》记载:秦始皇到达平原津时生病了,写好一封盖上御印的信给公子扶苏说:"回咸阳来参加丧事,在咸阳安葬。"信还没

  • 宋襄公是大草包?宋襄公真的是假仗义? 古印度是怎样打仗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后人对宋襄公的评价,为什么评价宋襄公,宋襄公到底从哪里来

    到了约定的时候,除了齐国之外,其他的国家基本上都来了。事情的发展都在宋襄公的意料之中。可是在确认到底由谁该做盟主的时候,楚成王和宋襄公却争吵了起来。宋襄公非常的生气,还要和楚成王争论。可是楚成王已经不耐烦了,于是,只见楚成王的一般随从脱去外衣,露出一身亮堂堂的铠甲,把宋襄公给逮住了。[var1]后来

  • 谁的话点醒了他?刘邦为什么后悔杀了韩信?丹书铁劵真的免死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196年的冬天,大汉王朝的一代功臣韩信在长乐宫室死去,终年只有33岁。刘邦还将其诛灭三族,几千无辜人的生命,将整个长安城染成了血红色,哀声满天,使天下人为之动容。据说,韩信被满门抄斩的那天,寒风四起,大雪纷飞,满城人为这开国元勋悲叹。萧何一语中的,想谋反的人怎么会像韩信这样坦率呢?韩信没有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