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高陵有新发现!赵匡胤曾派人守墓,“七十二疑冢”纯属误传

曹操高陵有新发现!赵匡胤曾派人守墓,“七十二疑冢”纯属误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618 更新时间:2024/2/12 16:36:49

在陵园西部约200米位置,考古人员发现一条南北向长沟遗迹和一片废弃建筑遗迹。

经过数年反复调研,结合相关史料,工作人员认为,在北宋初年至元朝中期,曹操高陵西部有人居住,或存在大型娱乐设施。

而在曹操高陵西侧发现的这处建筑遗迹,或许是北宋赵匡胤设置的守陵户。

一、不封不树,曹操高陵发掘始末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曹操明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且曹操生前亲自确定自己陵墓的位置,在邺城西门豹祠之西的原上。(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

邺城的东部属华北平原,土地肥沃;西部靠太行山的漳河台地,属于曹操所说的“瘠薄之地”。

这里地势较高,满足曹操所提出的“广为兆域,使足相容”,预留足够大的空间。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一代枭雄曹操撒手人寰。从建安二十三年六月开始动工,他的陵墓修筑时间只有一年半,可谓轻死薄葬。

曹操死后,曹丕以魏太子的身份守邺,未在身边。贾逵司马懿等主持丧事,群臣商议,尊曹操“谥曰武王(魏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按照曹操生前构想,自己的陵墓曰“寿陵”。曹操安葬之后,陵名正式之称为“高陵”。由于高陵位于邺城之西,又俗称之为“西陵”。

而后司马取代曹氏,南北朝时,各地烽火四起,达官贵人之墓皆遭盗掘,曹操的高陵也未能幸免。

2008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对外发布了曹操高陵重大考古发现。

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铭文,包括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

这些出土文字材料,成为考古专家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最重要的依据。

二、高陵西侧最新发现,与曹操人物形象转变有密切关联

按照曹操高陵此次最新发现来看,陵园西侧的这一处遗迹实际使用时间为宋金元三个不同年代。

虽然建筑功能发生多次改变,但不难发现,这对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为曹操高陵单独设置“守灵户”提供了重要佐证。

《挥麈录》记载:祖宗(宋太祖)朝重先代陵寝,每下诏申樵采之禁,至于再三。置守冢户……魏武帝葬高陵,在邺县西。

顾炎武在《日知录》节引过这条材料,同时把时间确定于宋太祖乾德四年,即公元966年。

宋初承袭唐制,当时社会上普遍对曹操、曹丕有着较高的评价。

因为唐朝(包括隋朝)是在扫平割据势力的基础上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逶迤颓靡、风雅不作”的齐梁之风不符合时代要求。

反观曹氏父子和同时期的建安作家,慷慨悲凉的文风与建安风骨,对初唐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唐太宗李世民对曹操评价较高,称他“若无多疑猜人之性,几为完人也”。

就连曹丕都沾了父亲的光,被当时社会推崇。一些唐代大臣在劝谏太子的诗文中,总会提起曹丕,赞扬他的自我砥砺、好学不倦。

可见,至少在隋唐二朝,曹操、曹丕两父子完全成了正面典型人物,同样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气候。

但到了北宋时期,尤其是北宋中后期,“尊刘抑曹”的风气渐盛。北宋建立后,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武将的军权。同时,重用文士制约军人,为封建集权制度的巩固创立新法。

此时的赵匡胤,对于曹操、曹丕无甚太多缅怀,只是出于皇威,才派专人,对历史上,且还能找到确切地点的诸位前朝皇陵进行基本管理。

北宋中后期,贬曹的风气渐盛。欧阳修曾说:“呜呼 汉魏之事,读其书者可为之流涕也,岂以后世为可欺欤?不然.不知耻者无所不为乎!”

苏轼虽赞曹操“一世之雄”,却又在《魏武帝论》《诸葛亮论》中说他“因衰乘危,得逞其奸。”

除了欧阳修与苏轼,就连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在解释以曹魏纪年继汉的原因时说:“以纪诸国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

这就表明,在当时,民间反曹风相当盛行。

随着统治者思想观念的转变,与程朱理学的兴盛,曹操父子的形象彻底“由盛转衰”。

北宋灭亡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出于对金、辽的厌恶,此时的文人干脆将曹操称作“当今女真、蒙古胡虏也”。

以蜀为正统的观念在南宋逐步得到认可和强化,曹操的奸臣形象基本定型。

朱熹作为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讥讽曹操:“他也是做得个贼起,不惟窃国之柄和圣人之法也窃了。”

经过朱圣人这么一定论,南宋之后的世人皆认可“蜀汉为中华正统”的观点。

南宋末年,萧常因父亲不满《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乃以蜀为正统撰《续后汉书》。请人作序时曰:“揭孔明之盛心,祛曹丕之鬼蜮。”

蒙元杂剧也痛骂曹操谋反,意在指责汉人不该反蒙古。

后世的明清两朝,更是确定了曹操的奸臣形象。其中又包括朝廷、皇帝对曹操、曹丕父子的形象反转。

还有民间艺人出于对普罗大众心理的揣摩,说一些关于东汉末年的故事时,总是把刘备、诸葛亮比作正统贤人,曹操、曹丕、司马懿、司马昭都是乱臣贼子。

成书于明朝中后期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其作者罗贯中就受到当时社会对于曹操、曹丕的评价。所以在小说里,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尊刘抑曹”的现象。

到了近代,以毛泽东主席、鲁迅、郭沫若、翦伯赞等文学家,纷纷试图为曹操“平反”,还原其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

但时至今日,大家还是无法接受曹操的真实形象(偏向正面),其观念仍然掺杂着艺术的成分。

三、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最早出自宋代

前文说过,北宋初年,赵匡胤为曹操高陵设“守陵户”,表明这位宋朝开国皇帝还不至于那么厌恶曹操。

以北宋为界,南宋有了曹操疑冢的传说,文字记载最早出自《鹤林玉露》卷三。

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说过:“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

南方人的范成大对北方历史地理知之不多,在奉命使金路过邺时,误信曹操疑冢传说,故写下这首模棱两可的诗,误导了后人。

自南宋以后,曹操疑冢的传说简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传播较广,特别在明清小说中更是描绘生动、活灵活现。

例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甚至一些严肃的史学著作,如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皆提出“七十二疑冢”的说法。

其实,“七十二疑冢”今已被考古证明为北齐墓葬群,与曹操高陵没有任何关联。这或许也印证了那句话: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错误论点流传了近两千年,直至今日,考古专家通过实际考古发现成果,才驳斥了历史上那些文人墨客的相关错误说法。

当年范成大若不是被“曹操疑冢”的传说先入为主,稍微动脑想一想,宋太祖赵匡胤已经明确在曹操高陵设置守冢户。一个皇帝,难道会不分青红皂白就派专人去守灵吗?

甚至关于曹操高陵的地点,南北两宋的记载都有了明显差别。

北宋以前记载明确,就是如今的河南省安阳县,南宋以后则流行疑冢之说。

这下好了,有了曹操高陵西侧这处北宋初年建筑遗迹的发掘,再结合相关史料,更确切了河南安阳就是曹操高陵。

曹操高陵与之陪陵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一重大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谥号,包括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

也让我们获取了许多历史信息,为曹操及汉魏历史的研究开新的篇章。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关于他是忠是奸,是好是坏,不能片面地通过一两本小说和影视作品,便妄下论断。

参考文献:

[1]陈长琦,蒋波.曹操高陵的考察与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00-104+160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东吴老将程普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程普早年在州郡担任官吏,颇有容貌风姿、计谋策略,善于应答论对。后跟随孙坚四处征战,在宛县、邓县进击黄巾军。孙坚起兵讨伐董卓的战争中,程普随孙坚在阳人之战中大败董卓军中郎将胡轸、骑督吕布。程普攻城野战,数有战功,身上多处受伤。兴平元年至兴平二年(194年—195年),孙坚死后,程普又在淮南跟随孙策,跟

  • 孙膑究竟是如何脱险的?他又是为什么要装疯卖傻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王者孙膑虎年皮肤,孙膑庞涓36集,孙武孙膑

    待孙膑再醒来的时候,已是躺在庞涓家里了。庞涓两眼含泪亲自给孙膑上药,把孙膑感动得热泪涟涟。他想:师弟对我恩重如山,本想重重报答,可惜身体已坏,看来惟有将先祖传下来的兵法13篇默写出来赠给师弟作为报答了。[var1]孙膑强撑起残躯,伏在书案上吃力地刻写起来。既要回忆,又要刻写,重伤在身的孙膑工作的速度

  • 韩信:悔不当初!别让自己败在优柔寡断上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可亡也。在我们的一生中,总会面对各色各样的选择以及取舍,且往往都伴随着机遇。如果当我们遇到选择的时候,总是犹豫不决,缺乏决断,那就会不断错过机遇,轻者沦为庸人,一辈子碌碌无为,重则失去一切,身首异处。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西汉开国功臣,被刘邦评价为“汉初三杰”,后世追为“兵仙”

  • 战国后期秦国很强大,秦昭王为何还派王孙异人质赵?用意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灭赵国后赵王下场,秦王孙异人与秦始皇什么关系,秦王孙异人竹林抚琴

    秦异人就是后来秦国国君秦庄襄王,他就是秦始皇的父亲,《芈月传》中芈月就是秦异人的曾祖母,秦昭王是他的爷爷。也就是他这位爷爷把他送到赵国出质的。[var1]战国后期,秦国国力非常强大,东方六国已经不是他的对手。按道理来说,秦国没有必要向他国派遣人质,即使送人质一般也不送太子,然而有趣的是从前306年到

  • 难能可贵!三国时期关羽与张辽和徐晃的友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一直以来,人们更多地关注关羽的军事活动以及其忠义的人格魅力,这也是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人们很少注意到关羽与张辽、徐晃之间深厚的交情。要知道关羽与另外两人分属两个阵营,但是因为特殊的渊源而能相识并成为好友。首先我们看一下三人的籍贯,关羽是河东解人,早年亡命于涿郡才得以结识刘备、张飞。张辽是雁门马邑人,

  • 他十二岁就当上了秦国丞相,让吕不韦都自叹不如,历史上无人超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一甘罗甘罗,战国时期秦国名臣甘茂之孙,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罗自幼聪明过人,小小年纪便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任其少庶子。甘罗十二岁时出使赵国,使计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甘罗因功得到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赐任上卿(相当于丞相)、封赏田地、房宅。甘罗虽然小小年纪,但却能想出奇计,使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十

  • 刘禅在位期间,蜀汉内部的主战派、主和派分别有哪些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蜀汉灭亡刘禅的结局,蜀汉后主刘禅的一生,皇帝成长计划蜀汉后主刘禅攻略

    主战派:诸葛亮、蒋琬、魏延、吴懿、马岱、姜维、夏侯霸、陈祗众所周知,诸葛亮是蜀汉主战派的代表。自公元228年开始,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中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因为粮草等问题,诸葛亮北伐最终没能扭转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巨大实力差距。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吴懿是他

  • 秦驰道,大秦帝国的武力延伸,秦始皇的黄泉路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剧照 我们常说:“以德服天下”,是说治理国家要用德,靠德才能稳定,才能长久。大家知道,大秦帝国是靠武力取得天下的。他是在商鞅变法成功后积累了极大地政治和经济力量才横扫六合,天下归一。他不是那种尧舜相让,也不是那种文武(文王和武王)相承,因此,大秦帝国建国后,有很多人不服,不服就会生乱。在大秦

  • 他是蜀国后期第一名将,如果此人不死,魏国根本灭不了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var1]刘备一生阅人无数,所以他能一眼看出马谡言过其实。后来马谡果然在街亭兵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全盘皆输。可见,刘备的军事能力虽然不如曹操,但在用人方面与曹操旗鼓相当。他让魏延去守重要的汉中,说明他足够认可魏延的能力。在刘备活着的时候,他曾问魏延:“我让你来镇守汉中,你将会有什么作为?”魏延

  • 完璧归赵真的值得赞扬吗,对于赵国这其实是一次失败的外交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但我们仔细审视一下完璧归赵的过程,就会发现完璧归赵对于赵国是一次失败的外交事件。[var1]赵国名相蔺相如蔺相如第一次见秦王时,见秦王无意以十五城换和氏璧,于是急中生智,抱着玉碎人亡的打算准备玉石俱焚。秦王许诺斋戒五日,据史记记载还曾“设九宾礼于廷”。不论秦王之前态度多么傲慢,这次可谓表现出了十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