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在当时,秦国国内的反对声浪是很大的,不仅变法导致了很多社会资源被重新分配,社会平衡被重新打乱,同时,在当时的国际问题上,秦孝公也一直是较为软弱温顺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山东六国更加看不起秦国,认为这个国家已经真正不负昔日之辉煌。河西之战被迫割让,这也意味着秦国真正退出了战国争霸的舞台,此后视之如戎狄基本上成为山东六国的共识,而此时的魏国如日中天,开始在中原地区进行多次争霸战争。
[var1]
其实,秦国当时面临的危机,不仅仅是我们所认为的长期纠缠而导致的国弱,民贫。还有西部对秦国的叛乱,同时也有因长期战争拖累而导致社会生产的全面崩溃。即便秦国失去了河西之地,秦国依靠其渭水平原也可以发展大农业耕作,它的国力也不会很差,但是在当时经历二十多年的年年苦战秦国根本没有剩余的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所以当时的秦国军事力量虽然强大,但是在经济层面也就陷入崩溃的边缘。
所以秦孝公急于维护秦国的整体稳定。决定与外国签订这一条约,而主要处理内部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秦孝公为了稳定国家局势而撤出战国争霸战场,在内政以后,在商鞅所确立的军功爵制的影响和激励下,秦国快速训练新军,并且迅速加入到群狼食虎的对魏国的战争中,刚出手就获得了胜利,即便最后因为惧怕魏国的报复而选择撤军并且归还土地,但是军功爵制的效用以及全国新军的战斗力得到检验。
[var1]
在桂林马陵之战时,商鞅和秦孝公有掐准战略空隙直接进攻魏国。 不仅夺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河西地区,同时军队围攻当时的魏国都城震惊天下。还有大家一定要知道的是秦国与魏国争夺河西并不是一次战争就胜利的。秦国商鞅变法时期夺回的是秦国占领的那一个部分,河西之地一直是两国共同占据的地方。
并且在魏国霸权衰落时,从秦孝公商鞅到秦惠文王时期的公孙衍进行了多次作战。整个河西之地才归入秦国囊中。但是双方之间的战争结果出来了,各地的民籍账册却没有交付,而且魏国也不承认秦国占据河西之地,时时想要通过武力夺回。最终双方签订条约,承认河西之地尽归秦国,则是张仪的功劳。
[var1]
可以说,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期夺回了秦国占有的河西,而公孙衍时期继续发动对魏作战,占领了整个河西地区。而张仪为了能够成为秦国相邦,促使魏国,真正使魏国认可并答应了整个河西之地尽归秦国,并且交付地方行政资料,账册。由此,河西之战才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