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的弱小卫国,涌现五位栋梁之才对中国历史影响较大!

春秋战国的弱小卫国,涌现五位栋梁之才对中国历史影响较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055 更新时间:2024/1/16 12:55:00

战国上承春秋乱世,中续百家争鸣,后大秦帝国。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而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战国时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的雏形。

在战国期间,有一个小国,它的名字叫做——卫国。

卫国的第一代国君,他是周文王的嫡九子,名字叫做“姬封”,世人称“卫康叔”,也有写作“康叔封”(前1115-前1088年)。它是周王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在周厉王之前,卫国的历史少见记述。周平王东迁时,卫国还有些实力,因而卫武公曾出兵助周朝平定戎乱。到了卫武公(在位:前812-前758年)时期,卫国曾经一度强盛,为诸侯首领之一。

[var1]

卫国早期首都朝歌(原商王朝首都)

进入春秋时代,卫国发展并不理想,经过卫灵公之后,卫国更加衰弱,成为了二流国家。到了战国,卫国逐渐沦落为蕞尔小国。卫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土,大约在今河南省黄河北部、河北省邯郸市及山东省聊城市西部一带。

卫国虽然是小国,但却是个产生大人物的地方,涌现了春秋战国的数位著名人物,而且是各个方面的人才全都有。他们的出现,有的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有的对中国历史甚至是有深远的影响。

现在,我们来晒一晒卫国的伟大人物吧:

第一位:子贡

端木赐(前520-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与他有关的历史典故有:万仞宫墙、过犹不及、富而好礼等。

[var1]

子贡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也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富豪。“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他经商的事例记载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其中叙述了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做买卖,以成巨富。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较多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了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子贡不仅是学者、商人,还是政治家和外交家。

当时的鲁国和卫国,将他聘请为相辅。正因为他有政治才能,他的老师孔子在晚年的时候,遇到吴国欲入侵,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孔子派出子贡出使齐、吴、越、晋四国,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活动,子贡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取得了极大成功,最后保住了鲁国不受大国的入侵。

由于子贡在学问、政绩、理财经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现,他的名声和地位甚至超过他的老师孔子。当时鲁国的大夫孙武就公开在朝廷说:“子贡贤于仲尼”。鲁国的另一大臣子服景伯把叔孙武的话转告了子贡,子贡有一段回答,道:“譬诸宫墙,赐(子贡)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孔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手之云,不亦宜乎?”这就是著名的“万仞宫墙”典故出处。

子贡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当代。

第二位:吴起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说菏泽市定陶区)人。他生活在春秋末年(或者战国初年),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var1]

吴起

说他是春秋战国军事奇才,一点也不为过。因为秦国在春秋末战国初,以及整个战国时代,唯一能够打败秦国、夺得其土地并将秦国遏制在函谷关内(影响大约100年),他算是唯一的一人,是唯一的能够让秦国不敢正视魏国的一位大将军。吴起在鲁国、魏国、楚国都有过战绩,他身在哪个国家,那个国家就能够打胜仗。可以说,他是历史上唯一的常胜将军,一生没打过败战,他是春秋战国、同样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帅才。

最为难得的是,《吴子兵法》是唯一能够与《孙子兵法》平起平坐、独领风骚的兵书。

吴起还是春秋战国交替之间的著名和成功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

他主持了楚国的变法,历史上称“吴起变法”,所以,吴起还是著名的法家人物。

他在变法上与商鞅一样,个人命运虽然悲剧,但对国家有极大的好处。

秦国后来进行的商鞅变法,直接受到启发和学习的对象,就是吴起的变法。

战国前期三大法家的变法者,吴起是第二位,承前启后者。

另外,吴起还是一名史学家,据考证《左传》出自吴起之手笔。

第三位:商鞅

商鞅(前395-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他属于贵族的血脉,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后又向尸佼学杂家学说。在吴起离开魏国之后,在魏国国相公叔痤府中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有大才,可担任国相治理国家,请大王启用他。如果大王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了他,别让他投奔别国,成为魏国的祸患。”魏惠王没有采纳意见。公叔痤想过味来了,又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对公叔痤说:“大王既然不采纳您之言用我,也就不会采纳您之言杀了我!”后来的事情果然如商鞅所料,魏惠王并没有杀了卫鞅。在魏惠王的眼中,卫鞅还很年轻,不会如公叔痤说的那么对魏国有多大威胁。

公叔痤死后不久,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将落后的秦国改革图强,发布了招贤搒。卫鞅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改革方案,经过两次变法后秦国得到发展,因而深得秦孝公信任。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当时就有了成效。

在卫鞅变法之前,秦国的外部环境很是窘迫,它的东线被魏国死死的压住,压迫在洛水以西不得向东,失去了秦穆公以来开辟的东进战略空间。秦国只好沿洛水西岸构筑工事防御魏国。当年吴起在魏文侯的支持之下,针锋相对,在洛水的东岸也修筑了一条魏长城,称“魏河西长城”,以防止秦国抢回它失去的土地(河西土地是吴起从秦国占领的),由此巩固了魏国已经获得的战争成果。魏长城的南端越过渭水与阴晋相连,北端到达雕阴城(今陕西甘泉南)以西,像一面长长的盾牌,在魏国的新边境防守秦国。从此,秦国不得与中原交通,被魏国压制在洛水以西长达七十余年。

[var1]

商鞅

卫鞅变法成功之后,时逢魏国与齐国发生马陵之战,齐国孙膑设计杀了魏国将军庞涓,活捉了魏国太子申,魏国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卫鞅说动秦孝公对魏国用兵。卫鞅亲自率领秦军进攻魏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也就是在70年前被魏国夺取的秦国土地。魏国方面派公子昂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昂,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昂赴会时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献河西部分土地求和。

秦国大胜,夺回河西大片土地。卫鞅受封采邑商,此后称“商鞅”。

商鞅变法奠定的秦国发展的基础,虽然他被车裂,但为秦国后来的成功走好了坚实的第一步。

卫国人商鞅,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

第四位: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起千金的家产。后来,让他成为战国末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的,是一个偶然的契机。

[var1]

吕不韦

公元前267年(秦昭王四十年),秦国悼太子死在魏国,运回国葬在芷阳。公元前265年(昭王四十二年),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被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名字叫做“异人”。异人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异人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赵世仇,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并不礼遇异人,在赵国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非常困窘。

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异人后,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他说:“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

接下来,在吕不韦的策划之下,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简单的说,在吕不韦的运作之下,异人最后登上了秦王的宝座。

吕不韦也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商人相国,掌握了秦国最高行政权力。

而且,在与异人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之中,吕不韦还极有可能是秦始皇嬴政的亲生父亲。

因而,在历史上,吕不韦赫赫有名,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人,是风投界最厉害的天使投资人。他以“一千金”的成本价,经过一系列运作,赚了一个“国”的收益,实现了最盈利的天使投资模式。这个模式,其实做的是“谋国”的大生意。

秦庄襄王(异人)去世后,年幼的太子由吕不韦辅佐,任职相国,号称“仲父”,权倾天下。

吕不韦执政期间,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长大成人之后,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下旨让吕不韦举家迁蜀。吕不韦饮鸩自尽,给自己画上圆满句号。

吕不韦不仅是商人、政治家,还是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贡献,因为他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吕不韦在中国历史上成为一位独特人物,再没有产生第二位。

第五位:荆轲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人。荆轲是战国时期最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var1]

荆轲刺秦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荆轲刺秦王,成为中国历史千古绝唱!

荆轲这个人名,在汉语之中,已经成为最悲壮刺客的同义词!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在演义中,他死在马超枪下,而在正史中,他是关羽劲敌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关羽和马超对线哪个强,刘备马超正史记录,关羽和马超谁厉害

    而在演义中,他非常倒霉,刚出道就死在马超枪下,成为打酱油的角色,非常冤,他是谁呢?他的名字叫李通,李通(168年-209年),字文达,江夏平春(今河南信阳)人。李通是不低于五子良将的将才,勇猛善战,但是,却因病死的很早,成为一大遗憾。先看李通的战绩,李通曾率军痛击张绣,将张绣打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 秦末时期,为什么其他国家王室都可以复国,而燕国却不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末齐国复国,燕国王室,燕国复国计划失败原因

    [var1][var1]而作为有着百年甚至千年基础的其他六国诸侯,也看准了时机,也一起加入了对抗秦军的道路上。张耳就曾劝陈胜:原(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後,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

  • 唐朝和尚进一山洞,偶遇秦朝女子,共同居住四十天发生了什么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最后,他看到一个山洞,他认为这是一个出口,然后进去在他经过山洞后,他惊奇地发现那不是一个出口,另一个地方,一个破旧的茅草屋,一个正在洗衣服的女人。僧侣被官兵追捕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觉得饿极了。于是他打算上去问那个女人是否吃了,和尚走过去看那个女人没有穿唐装,所以问她为什么住在这里。妇女们一一回答,说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为何楚国残余成为灭秦的主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解释一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历史上对这句话尤其是三户有好几个解释,但是不管什么解释,最终的意义是一样的,就是楚国人极端憎恨秦国,一定要灭亡秦国。当然,实际上这种谚语在当时各国都有,只是楚国得到了应验。打响反秦第一枪的陈胜原本是楚国人,灭掉秦国主力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更不用说了,楚国大将项燕的后代

  • 孙权为何背盟杀关羽?如果孙权不这么选择,死的就是曹魏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就算没有陆逊那把火,最多也只会打到荆州丢的几个郡,拿什么打到江东本地。东吴是三国最后灭的,和晋都挣扎了那么长时间,底气就是荆州在手水军话语权还在,不争天下孙权吕蒙白衣渡江对自己最有利,只不过破灭了蜀争天下最好的时机。从结果来说,东吴的确是三国命最长的。求仁得仁,还要啥自行车啊。我觉得是孙吴并不是蠢,

  • 荆轲刺秦:却被秦王连砍八剑反杀,是他太菜还是秦王武艺高超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文|侯博士的笔记编辑|侯博士的笔记前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让人感受到荆轲视死如归的悲壮豪情。[var1]公元227年著名剑客荆轲为报太子丹知遇之恩,救燕国于水火之中。他只身来到咸阳宫,刺杀秦王嬴政。虽然做了万全准备,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荆轲在与秦王一对一交手时,占尽绝对优势,结果没

  • 孙策26岁去世,周瑜36岁去世,之后二乔与子女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孙策死的时候周瑜在哪,孙策和周瑜的年龄相差,孙策死后周瑜为什么不自立

    其中周瑜与小乔的爱情故事,更是传为一段佳话,因为两人可谓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不知激起多少人的想象,与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其实二乔本名姓桥,因为古时“桥”通“乔”,这才渐渐变成了“乔”。大乔小乔都知书达理,拥有倾国倾城之貌,因此吸引了无数的追求者,可乔公认为他们

  • 秦靠法家一统六国,为何又仅存活十三年,中间有什么差池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如何一统六国,秦王嬴政一统六国图片,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六国

    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祖辈打拼逐渐从一个靠养马受到周天子重视的弱国到一统六国、傲视群雄的强国。这跃迁关键在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秦国在变法期间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军队战斗力,使得秦国有国力与六国一战。但秦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在后世探究其短命越频繁时

  • 孙策26岁就去世,妻子大乔结局如何?孙权的做法一直被世人唾骂!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孙策死后大乔照片,孙策和大乔的真实故事,孙策死后孙权是怎么照顾大乔

    真正开疆拓土的人,是他的哥哥孙策。根据史书记载,孙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他只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就在极度混乱的情况下,先后攻占了江东六郡,成了一方霸主。遗憾的是,这位功勋卓著的年轻诸侯,只活到了26岁,就因为刺客的突袭,丢掉了性命。孙策26岁去世时,其妻子大乔年轻貌美,她最终的结局如何?她按照是丈

  • 小乔不是周瑜的正妻,但为何周瑜小乔的爱情故事却流传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周瑜小乔的感情史,孙策正妻,小乔和周瑜的悲伤爱情故事

    不过,在历史上,小乔甚至不是周瑜的正妻而只是一个妾,那么为何,在记载中都没有怎么出现过的小乔这一人物,在历史上的名声和流传度远远大于周瑜的正妻呢?其一,很重要的一点,自然是外貌,大乔小乔两姐妹,都被誉为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可以说是爱美之心古皆有之,从之前掷果盈车的的潘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