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是均田制崩溃的结果?均田制是租庸调的基础?

安史之乱:是均田制崩溃的结果?均田制是租庸调的基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810 更新时间:2024/1/24 22:57:10

而我们重点要谈的是,为什么说均田制是历史的特例?为什么我们说均田制从它诞生的时候,就决定了最终它一定会走向瓦解?还有就是,它成功的那些要素对我们今人来说有哪些迪?另外,均田制的崩溃给唐代究竟带来了什么?这是我们下面要讲的重要内容。

我们也知道,均田制是北魏时期实行的一种制度,它是一种历史的特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历史上农民一直有一个梦想,叫“耕者有其田”。可是话说回来,“耕者有其田”在大多数历史时间段里就像一个乌托邦,它只是一种理想而已。能够做到每个人平均拥有土地吗?平均拥有土地之后又能够持续多长时间呢?这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大多数时间内,贫富差距加大、土地兼并才是常态,“耕者有其田”反倒是一个特例。而且它在北魏时期能够出现并且成功,那是由北魏特殊的历史条件所造成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列举一下唐长孺先生对于均田制的一些看法。他说北魏均田制之所以能够成功,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国家掌握了改革的资源。他说国家掌握了大量的无主抛荒田,这是战乱年代的特定历史条件。当时中原萧条,千里无烟,与此同时还有大量失去土地的流民。国家掌握了这些无主的田地后,用均田制来分配给农民。也就是说,国家首先得掌握改革的资源,这样改革才有希望成功。

另外,他指出,实行均田制对于大小地主的既得利益并没有多大的损害,他们可以通过奴婢及耕牛授田,广占土地,这是北魏均田制的一个特点。它规定,奴婢虽然不是良人,是贱口,但是仍然可以占有土地,也可以参与均田,而且家里边的耕牛也可以参与均田。有牛就说明你家的生产力强,那当然就可以多给你一些土地。当然了,国家有规定,你不能为了分土地,而到外地给我买1000头牛来。所以国家规定,一般来讲,一户限四头牛授田。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样的人拥有更多的奴婢和耕牛?毫无疑问,就是这些地主。所以地主在这场改革当中,他们的既得利益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害。这就是改革的第二个要点。改革和革命不一样,革命是损害一个阶级的利益,满足另一个阶级的需求,而改革要尽可能地实现多方面的共赢。所以北魏政府的这种举措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它保证了广大地主阶级对于这场改革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

唐长孺先生指出,掌握政权的拓跋贵族和中原土地很少有关系。我们也知道,北魏是在原来的代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们原本的经济基础在山西的北部代京[14]、大同这一带,在那里他们拥有大片的牧场和耕地。从事农牧的主要是奴隶和隶户[15],所以均田制的推行与他们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换句话说,这些拓跋贵族也不反对改革,原因是他们的既得利益根本就不在中原这一带,你在中原搞不搞均田制与他有什么关系呢?这告诉我们改革成功的第三个要素,就是绝对不能引发执行者队伍的抵触。也就是说改革需要“干部队伍”,而这个干部队伍对改革本身不能有抵触的情绪。

总结起来可以发现,历史上成功的改革几乎都有这样共同的特点。这是一个具有普世性的基本原理。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均田制能够建立起来,就是因为北魏时期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当时主持改革的是冯太后。我们必须多说一句,冯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最伟大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她有很多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而均田制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均田制在她的主持之下,设计合理,而且实施得张弛有度,所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的成功就体现在北魏即便灭亡了,均田制仍然被后续的王朝所继承。一直到唐朝,均田制才逐渐地走向了瓦解。

一个改革措施,自打它出现,一直到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这个时间能够长达数个世纪,那就足以证明这个改革本身是非常成功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话又说回来,正如开篇我们所说的,均田制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决定了它必然会走向瓦解,因为它有一个解决不了的核心矛盾——就是人口的增长与耕地的增长是不同步的。尤其是国家形势稳定,生产力发展之后,人口的增长是相当显著的,耕地不是说没有增长,但是耕地增长的速度是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的。到了盛唐鼎盛时期,全国总人口据估测可能达到了6000万左右,甚至有学者估测说人口达到了8000万左右,这个人口已经数倍于北魏时期了。所以对于均田制来说,北魏那个时期可以行之有效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可是到了隋唐时期,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土地就这么多,那请问,这个土地还怎么分配得下去呢?所以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土地越分越少,乃至于到最后无地可授的困境。还有就是,越是繁华地带,社会矛盾就越尖锐。比方说长安、洛阳附近,唐朝政府要通过一系列措施,限制人口的迁徙。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人开始逃往偏远地区。因为他们在内地本来也得不到土地,得不到土地的情况之下,国家的赋税方式又是以人身为本。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脱离政府的户籍控制,逃往土地资源相对比较宽充裕的偏远地区去。结果均田制就这样开始走向了瓦解。

所以均田制瓦解的过程伴随着另外一个过程,也就是逃户的出现。可以这么说,逃户问题在唐高宗和武则天那个时代就已经变得比较明显了。逃户又叫作“浮逃户”,说白了就是脱离了国家户籍控制的农民,他们甘愿当黑户。他们当黑户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在本乡本土,他们已经得不到应该得到的土地,而这个时候贫富差距加大,国家的税收政策也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他们来说,负担过于沉重,那只有一个办法解决问题,就是逃走,不在政府的控制之内,减轻自己的负担。

这些逃户,说实话有利有弊。我们千万不要站在统治者的视角来看待历史。官府认为好的事情不一定好,官府认为坏的事情也不一定坏。就逃户这个问题而言,有利有弊,对于统治者来说当然不是好事,因为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国家财富的基础就是人口,手段就是户籍管理,人口逃亡了,对于国家来说,当然就是税赋方面的一大损失。

可是对于农民来说,第一,逃亡使他们生活负担减轻;第二,这些农民不能往大城市旁边跑,不能往开发已经很成熟的地区跑,他们都逃往南方等欠发达地区,间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要不为什么说中国的南方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北方逃过去的大量的农民,不仅自身就是劳动力,而且还带去了先进的耕作经验和先进的文化。这样促使南方得到了开发与发展。所以,浮逃户虽然与均田制的瓦解密切相关,但是带来的历史影响可以说有弊也有利。

还有就是土地兼并现象在那个年代日渐严重,这也是均田制必然走向瓦解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人有智力的高下、机遇的好坏、体质的强弱,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村出现贫富差距是必然的,贫富差距最后带来的结果一定会体现在田制之上。所以很多学者在论述均田制瓦解的过程时,就认为,土地兼并、农户逃亡等现象是共同造成均田制瓦解的原因。

唐长孺先生的《均田制的产生与破坏》这篇文章就认为:“均田制的破坏是在农村内部土地私有化过程当中,和大土地所有者进攻的过程当中瓦解的。”换句话说,内外两重的原因造成了均田制的破坏。汪篯先生写的《均田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里也提到,均田制的实施在于士族的败落。我们可以看到,汪先生的眼光更加深远,由小见大,他说均田制的实施在于士族的败落,代替大族和豪强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部曲佃客制[16]的是普通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佃户制。

由于豪强经济衰落和崩溃的速度超过了普通地主经济成长和发展的速度,而“普通地主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还没有强大到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兼并以控制大部分土地和农民的程度”,那么在这个时候,均田制就发展建立起来了。但是到了唐朝,尤其是唐朝前期130多年的历史当中,总的趋势是均田农民中的自耕农在总人口当中所占的比例日渐缩小,自耕农经济不稳定,豪强地主经济崩溃,但是普通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则迅速上升,这也带来了新的土地兼并等问题,造成了均田制的瓦解。

汪先生的说法,见仁见智,我们不知道这里边是不是存在着真正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起码可以说,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均田制的出现与瓦解,的确伴随着传统意义上豪强经济的衰落与庶族地主的崛起这个趋势。均田制在这样一些不可逆转的因素的作用之下,走向了瓦解。那么均田制给唐帝国带来了哪些影响?经济基础是决定一切历史走向的最根本的因素。均田制的瓦解必然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这其中有一个就是府兵制的瓦解。

府兵制由西魏宇文泰所创立,它的基本原则就是:兵农合一。农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三年一检点,归军府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资源潜力;与此同时,府兵制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府兵要自备衣甲资粮,自备马匹,以缓解中央的财政压力。你享有了土地,那么就要对国家尽这样的义务。可是问题在于,一旦均田制瓦解,其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之间贫富差距加大,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当府兵的经济基础,他们也加入到了逃亡的阵营当中来,最后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府兵到了后来无兵可调。

到了唐玄宗开元前期,全国的府兵就已经停了上下鱼符。什么叫作鱼符呢?鱼符是唐代用来调兵的凭证,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虎符,因为李渊的先祖叫李虎(八大柱国将军之一的李虎),为了避他的名讳,所以唐代调兵的凭证不叫虎符,而叫鱼符。停上下鱼符意味着兵府无兵可调,府兵制最终走向了瓦解。

府兵的基本架构、官制还保留着,但是府兵制度本身已经名存实亡了。可国家不可一日无兵,怎么解决呢?在高宗时期出现了兵募制。兵募制就是国家募兵,但是兵募制实施得并不算很成功,因为兵募制在实施的过程当中,由自愿入伍最后演变成了由乡村官吏强行摊派。在《旧唐书·刘仁轨传》当中,对这个有生动的描写:那些贫困人家的子弟,被乡村的官吏抓住之后,是“推背即来”——推着你的背,把你塞到军队里面来。刘仁轨已经注意到这些士兵的战斗积极性是相当差的,因为他们不是真正自愿入伍的。

到了唐玄宗时期,这个问题依然非常尖锐。那怎么办?偏巧这时候唐玄宗手里边有足够多的钱,因为这个时候是开元、天宝时期,经济发展还是不错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国家花钱雇人来当兵,换句话说,由义务兵役制转向了职业军人制度。刚开始是由张说组织,在关中地区进行了这样的改革,很成功。后来受到这次改革的鼓舞,在李林甫主政年代,唐朝又实行了长征健儿制度。顾名思义,健儿指的是军人,长征指的是久驻边境。

要知道,在西魏宇文泰时期,府兵制有一个基本核心,这也几乎是西魏、北周、隋唐帝国的一个政治底线之一,就是要在军队的部署方面,保持内重外轻的局面。也就是说,当时唐朝前期,全国数百个兵府当中,关内道——长安附近兵力,占到了全国总兵府的43%左右,也就是说,国家掌握了将近50%的兵力。以此驾重而驭轻,防止地方叛乱,巩固中央集权。可是到了唐玄宗天宝时期,实施长征健儿制度之后,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军队都是国家用钱养的,这是一种投入。有投入就必须有产出,更何况天宝时期,唐朝对外战争非常多,于是唐玄宗将全国大多数的兵力,也就是招募来的长征健儿,交给了十个节度使加以管理。久而久之,由西魏宇文泰时期内重外轻的兵力布局,转变为外重而内轻。中央手里边掌管的军队处于绝对劣势而不是优势。十个节度使手里掌握了全国将近90%的兵力。

这样一种尾大不掉的局面的形成,带来的结果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一个人身兼三镇节度使,手里的军队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在与契丹和奚[17]的作战过程当中,他的军队积攒了很多的战斗经验。这是由实战锻炼出来的一支强有力的队伍,用来对付中原虚弱的那些军队,可以说是绰绰有余。再加上安禄山本人的野心以及其与杨国忠等人的固有矛盾,最后酿成了安史之乱。所以说实话,安史之乱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这是经济基础变化的结果,是积重难返的结果。某种程度上来说,帝国的危机从唐玄宗忘记历史经验,建立了募兵制度之后,已经是积重难返,安史之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这一切都与均田制密切相关。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岳飞排在“南宋开国武将异姓王”的末位,真的委屈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转载 白衣钱子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女真完颜阿骨打7000人起兵,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公元1125年便吞灭强盛的辽国,靖康年间更攻破北宋都城汴梁。用12年时间灭亡辽国与北宋,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堪称奇迹。金国为彻底灭亡宋朝分兵南下,引起各地宋军将领抗击,共有刘光世、刘锜、韩世忠、张俊、杨存中、吴玠、吴璘

  • 当了20年太子一朝被贬为庶人,隋文帝为何废杨勇立杨广?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604年隋文帝驾崩,当时已是太子的杨广继位,史称隋炀帝。看似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充满了疑团,其中就包括隋文帝的死因,据说就在不久前久卧病榻的隋文帝收到了一封书信,这封书信原本是杨素寄给杨广的回信,被误送到了隋文帝手中,书信的内容是杨广与杨素商议如果隋文帝突然驾崩,该如何处理身后事,隋文帝看后勃然大

  • 宋高宗和秦桧谁要为岳飞之死负主要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转载 曲江家学2023-01-29 08:16已关注随着《满江红》的热映,最近很多言论把矛头指向了宋高宗赵构,甚至认为秦桧只是替赵构杀的岳飞。我从来不认为皇帝不能拉下马来狠狠地踩一踩,但我们尽量就历史论历史,而非就情绪论历史。实际上在古代就有人认为赵构要为岳飞之死负更大的责任,明代的大文人文征明,曾

  • 岳飞死后发生了什么?84年曲折平反,秦桧又如何被认定为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桃花石杂谈2023-02-05 08:42北京匠心计划创作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已关注最近电影《满江红》热映,虽然电影绝对不能当历史去看,但因为题材的关系,《满江红》还是让许多朋友对岳飞被害的历史多了一份关注。大家都知道,岳飞是在南宋首个皇帝宋高宗赵构在位时被害的,不过后来南宋朝廷也为岳

  • 宫心计中的太平公主权倾朝野,斗法唐玄宗,她却为何无法陪葬乾陵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乾陵图片大全,温韬盗乾陵,宫心计是真实历史吗

    《新唐书》和《唐会要》里面都清楚地记载着,是武则天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武则天画像总之不管思公主过世的原因如何,武则天都是失去了她的女儿。直到后来,武则天生了她最后的一个孩子太平公主以后,她将之前对思公主所有的亏欠全部补偿在太平公主的身上。武则天和唐高宗都非常疼爱这个小女儿,太平公主也成了武则天的掌

  • 岳飞不是军阀他在军中没有心腹:关系最好的同乡还配合秦桧陷害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本来已经不想写岳飞的相关话题了,但是今天笔者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实在让人“上火”,因此不得不再写一篇与岳飞相关的话题。因为《满江红》的热播,有网友竟然声称岳飞是军阀,并且还拉出吕思勉先生为这种说法背书。首先来说,吕思勉先生当然是史学大家,但是他当年主张“岳飞是军阀”,并不是从历史研究角度出发,而是在

  • 斩草除根,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还一并铲除了十个侄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伏兵射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这一年,李建成38岁,李世民29岁,李元吉24岁。胜利者的欢呼,失败者的悲歌。玄武门李渊没有保住自己的孙子,在取得胜利后,李世民乘胜追击,他没有放过他的那些侄子们。李建成的儿子李建成除了长子李承宗早逝外,其余五子:安陆王

  • 秦桧为何敢陷害岳飞却不敢动韩世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据记载,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时候,也就是岳飞被杀前一年,韩世忠辞去了枢密使之职,开始了退休生活。之后十年,宋高宗赵构依然让韩世忠兼任三个镇的节度使,虽然他不怎么管事了,但可以领取高额的工资和补贴,赵构甚至先后册封他为潭国公、咸安郡王,让他成为南宋七王之一。并且,韩世忠的生活也十分幸福,妻妾成群

  • 新皇登基,面对一堆未成年的弟弟妹妹怎么办?李世民操碎了心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世民登基前措施,李世民登基完整版电影,隋唐英雄李世民登基

    米君带大家看看历史上的皇帝是怎么做的。李渊留了40个弟弟妹妹给李世民,李世民操碎了心就拿千古一帝太宗李世民“开刀”吧,不,是举例!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了大哥和三弟,夺了父亲李渊的皇权。但是很特殊的是,李渊还活着啊?没办法,只好让李渊做了太上皇。结果在晚年李渊给李世民生了一大帮弟弟妹妹。唐高祖

  • 资治通鉴2:如何击败强敌?暂时听从他骄敌之志,待机一击必中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部《资治通鉴》说尽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让人怎能不爱读!每天带着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去寻找答案,《资治通鉴》的众多历史人物会告诉你,面临同样的情境,他们是怎么抉择的,又得到了什么结果。若你能悟出他们的行为逻辑,化为自己的生活智慧,久而久之,那你面临任何困境、挫折、纠结,都能不慌乱、不怕事,从容应对。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