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吴国地盘好大,可为什么户籍人口只有曹魏的一半?

吴国地盘好大,可为什么户籍人口只有曹魏的一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493 更新时间:2024/1/21 16:07:17

公元280年,孙皓降晋,晋将军王浚受降,屹立五十余年的东吴政权走向灭亡。据记载:

浚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

——《三国志·吴书》注引《晋阳秋》

据统计,这时吴国登记在册的户口为52万户,男女人口一共才只有230万人。而据杜佑推测,早在17年前的魏景元四年,曹魏人口就已经达到443万,接近孙吴的两倍之多。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曹魏的国土面积更大。但实际上,魏国所占据的区域要么遭受战乱破坏、四处废墟,要么是西北荒漠、少数民族居住之地,也正因如此,曹操才决心实施屯田制,试图吸引和固定更多的百姓到户籍之下。

[var1]

魏、蜀、吴三国分布图。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从账面上看,吴国的人口不仅少,而且从孙权到孙皓灭国,其人口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孙权赤乌五年,亦取中州嘉号封建诸王,其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

——(唐)房玄龄《晋书》

公元242年,孙吴户籍上登记着52万3千户、240万口人。

公元280年,孙吴户籍还是只有52万3千户,甚至人口还减少到230万,这科学吗?

吴国人口为什么会长期那么少呢?

大族的特权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登记在册的人口≠实际人口。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背井离乡、四处逃亡成为一种“日常”。或由于战争、或由于当地官员的徭役剥削,很多百姓不得不抛弃自己原有的户口,逃到其他地方,过着替人打工、不受朝廷保障的“黑户”生活,这就产生了著名的流民问题。并且,等官府下次核查人口时,户口地因为找不到这些流民,所以统计出的人口会比上次减少;而那些收容了流民的地方,又因为流民们在官府核查时已先行躲避,所以小吏们也不会统计到更多的人。

据《晋书·地理志》记载,东汉入户籍的户口、人口最多时可达到“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而学者统计,三国后期魏蜀吴登记在册的人口一共只有七百六十七万人。5648万人和767万人的差距,可以说非常大了。难怪《三国志》称“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了。

在逃亡的路上,其中一条最重要的出路,就是投靠各种地方世家大族,成为他们的私人部属。流民们在大族庄园里耕种、做奴婢、或者加入大族私属的军队,并换取世家大族的庇护。

孙吴政权也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未经官府允许,豪强大姓不得将普通百姓纳入私门、转为他们的依附人口;但实际上,孙吴政权大多采取默许和纵容的态度,甚至专门形成了一种“世袭领兵制”,直接把成群的百姓和土地作为礼物,赏赐给立下战功的武将贵族。

[var1]

影视剧中的吕蒙形象。来源/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

孙权曾把吕蒙在皖城所获人马分给吕蒙,还赐给他寻阳屯田民600户,官属30人。吕蒙死后,孙权又赐守冢300家,并允许吕氏50顷土地不纳租税。

当然,这种优待一般只有顾、陆、朱、张这种顶级豪强大族才能享受。而其他中小级家族则可以通过“举私学”的方法获得人口:大族向孙吴政权申请,将某平民纳入自己的“私学”,使其成为私占人口,而大族则要替“私学”向孙吴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

如此一来,普通平民最终在各种渠道之下,逐渐成为豪强大族的私人部曲,脱离了郡县领民和屯田民的范畴。

“珠服玉馔”的江东大族

吴国大族可以按地域划分成两种:一是随孙策过江、或避乱江东的北方大姓;二是在江南土生土长的江东大族。其中,后者在孙吴基层社会中的影响力更为深远。

文化士族的形成,往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吴中地区自秦汉以来,就已经出现不少地方“豪杰”,曾一度依附于项羽的势力。两汉战乱中,北方士人南徙,往往先以武力显、后世转而尚文,由此诞生一批有儒学积累的家族势力,逐渐形成会稽“四姓”——顾、陆、朱、张。这些家族在东吴发展到了第一个黄金时期。

[var1]

影视剧中的孙权形象。来源/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

孙权曾一度是曹魏一个藩王,当时支持他的淮泗集团渐趋凋零,想要在江东立足,孙权不得不重用以四姓为首的江东大族,在各方面予以优待。《三国志·吴书》中立传的54人中,22人来自江东大族。因此,在三国时期,吴地大族的势力确实是魏、蜀两国豪族难望项背的。

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

——《三国志》

江东各族掌握着各方面特权,首先是劳动力和土地的占有特权,这是他们之所以成为“特权阶层”的最基本原因。

势利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出饰翟黄之卫从,入游玉根之藻。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金玉满堂,妓妾溢房,商贩千艘,腐谷万庾,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粱肉余于犬马,积珍陷于帑藏。

——《抱朴子·外篇》

当时,三国都存在豪族隐藏人口的情况。曹魏“贵势之门,动有百数”;蜀汉李严罢官后仍有“奴婢、宾客百数人”……作为大族聚集地的孙吴江东一带,世家大族所藏匿的依附人口大概只多不少。

这些大族不但拥有数量庞大的部曲、佃客,还占有大量田园、山川,乃至死后都能轻易以广阔土地陪葬,并在墓中留下“买地券”。当时孙吴实行“赐田复客制”,佃客们在赐予大姓的土地上耕作,只需要向大族缴纳一定的课税,不需再承担徭役,可见大族的经济特权。

[var1]

东晋《朱曼妻买地券》。来源/《江南书法史》

除此之外,江东子弟在出仕上也受到不少优先照顾,不仅大多在20岁左右就出仕,而且许多人“开局”即可获得高位美官。并且,凭借家大业大的优势,大族们往往还控制着基层社会的乡里清议之风,从而掌控地方的舆论导向。

“势力不断扩张的江东大族有可能威胁到政权本身”,孙家怎么可能不懂这个道理呢?实际上,孙吴政权推行了不少措施来直接控制基层群众,比如继续推行的秦汉以来广泛使用的乡里制度,并且还实行屯田制。

无奈的是,政权希望借助士族力量稳定朝政和基层秩序,甚至借用大族的军队作战,这就注定大族会被纵容。据《世说新语·政事篇第三》载,会稽大姓贺邵出任吴郡太守时:

初不出门,吴中诸强族轻之,乃题府门云:“会稽鸡,不能啼。”贺闻故出行,至门反顾,索笔足之曰;“不能啼,杀吴儿!”于是至诸屯邸,检校诸顾、陆役官兵及藏通亡,悉以事言上,罪者甚众。陆抗时为江陵都督,故下请孙皓,然后得释。

刚到任时,吴中大族看不起贺邵,用言语嘲讽他。后来,贺邵检查本地私藏逃亡人口的情况,发现很多大姓都大量隐匿人口。这本应该严加惩治,但却因为陆家人出面向吴帝孙皓求情,最后不了了之。

藏通亡者,丧乱之时,赋繁役重,人多离其本土,逃亡在外,辄为势家所藏匿,官不敢问。

——《世说新语笺注》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检校逃亡”之所以能闹得这么大,很大程度是因为贺邵本人也是大姓出身,而更多的情况,还是“官不敢问”的。

权力的游戏

其实,吴国这种“大族隐匿流亡人口”的现象并不是个案。三国以来,地方豪族势力一直在扩张。

以曹魏为例,魏国一直以“屯田制”著称。政权在土地肥沃的地方设立屯田区,提供耕牛,兴修水利,并派官员管理,土地归曹魏所有。一些没有土地的佃客被编制成军队的形式,按照四六分、五五分的比例缴纳地租。这些佃客被称为屯田民,不需要承担其他徭役,又有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他们不需要投靠私人地主。因此,屯田制无疑本应大大抑制了豪强大族的发展。

然而,随着魏国经济的恢复,流散四方的地主们陆续回家,重整旧业。以往敢于打击豪强的官吏,也慢慢让位于回归的这群擅长经学文章的大族。到司马氏执政,曹魏屯田制已逐渐失效,司马氏还把土地和农民直接赏赐给大族地主。据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研究,到魏末时,魏国户籍中只剩下66万多户人家。

政权与地方豪族对流亡人口的控制欲争夺,本质上是双方通过控制更多的劳动力和军队、壮大自身实力的表现。汉末以来,战乱频繁、人口凋敝成为常态,兵与民逐渐成了衡量一个集体的生产力和战斗力的主要指标。这种私有化的趋势在全国各地造就了一批新的世家大族,借助着选官仕任上的“九品中正制”,南北朝时期又形成了“累世经书”“累世公卿”。可以说,东晋南朝期间,江南著名士族的家世源流,绝大多数是在魏晋时期形成的。

[var1]

古画中,东晋士族们在会稽兰亭举办兰亭雅集的场景。来源/(明)尤求《兰亭雅集图》

士族政治的形成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君主体制的破坏。在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岁月里,原来高高在上的皇帝被世家大族控制,大族之间又彼此竞争、不断更迭,政权难以拥有一个稳定的最高统治核心,短短百余年间历经十数个朝代。

隋唐以来,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标志着世家大族的衰落。但士族势力并未完全消失,最好的例证是,李世民仍需借修《氏族志》,提升李氏皇权地位,打压清河崔氏等山东士族。

入宋之后,文官政治完全取代士族政治,这些坐拥山川池泽和私人部曲的世家大族,才算是彻底消散于历史的烟尘中。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秦军倾巢出动,强大楚国为何不去偷袭?原来事情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代,长平之战是决定当时未来走向的一场“世纪之战”。若当时赵国赢得了胜利,那么战国的历史可能又是一番景象。可惜的是,历史不可能有如果,长平一役还是以秦国笑到了最后而告终。再后来,秦趁势消灭了其他6个国家,最终建立了秦王朝。不过当时也有个让大多数人非常费解的地方:长平之战时,秦军倾巢出动,而强大的

  • 民族交融视野下的十六国墓葬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甘肃省文物局)民族文化交融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主题。十六国之前的民族接触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排斥,民族交融的益处被轻视或忽略;十六国民族分治所造成的社会伤害使一部分有识之士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行了程度深浅不一的民族交融举措,使历史重新向健康完善的方向悄然转变。十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十六国

  • 秦国和齐国都是超级大国,为何最终齐国没落,而秦国统一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一是齐国在长期争霸中消耗太大,而秦国较少参与争霸,保存了实力。在春秋时期,齐国是最早称霸的国家,但是齐桓公之后,齐国迅速就陷入内乱,同时与其他国家的矛盾越来越大,越来越多,齐国长年累月陷入打仗之中。这样做,对国力的消耗太大。秦国在春秋时期也参与过争霸。不过,秦国向东发展的势头,很快被晋国

  • 晋国内部的六卿争斗,韩、赵、魏为何能笑到最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三家分晋的历史早已为国人熟知,但在晋国的诸多公卿家族之中,为什么是韩赵魏三家笑到最后?在这场残酷内斗中,晋国周边的各诸侯国又在做什么?这一切的答案,或许要从一位江南的来客说起。三军六卿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访中原。作为已故吴王寿梦之子,季札此前拒绝继位,因为广有贤名。他一路北

  • 春秋与战国卿权的分割线:田氏代齐背后反映了什么重大变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先秦时期的齐国与其他诸侯不同,《史记》中有两篇“世家”:《齐太公世家》与《田敬仲完世家》。这两篇世家代表了齐国的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姜太公后代做齐国国君,现在一般称“姜齐”;后一个阶段是田氏做齐国国君,现在一般称“田齐”。但这只是习惯性叫法,其实不大严谨,“姜”是姓,“田”是氏,二者是不对等的。

  • 惨遭桃花劫:野蛮生长的楚国争霸之路是如何被战略性毁灭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不管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还是“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虽然逐步掏空了周王朝的权力,但从根上算,基本都是周王朝分封的。有些分封得早、地位很高,比如姜姓齐国、晋国、宋国、燕国;有些是半路崛起但也经过了周王朝认证,比如秦国、田氏齐国、韩、赵、魏。唯一

  • 战国末年抗秦最顽强的赵国,为何在秦末逐鹿中存在感那么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后期,抵抗秦国东进最顽强的莫过于赵国和楚国。楚国的顽强抵抗很大程度是因为其幅员辽阔、战略纵深大,这就让缺乏这些客观条件的赵国人在抗秦战争中显得更加亮眼。无论是阏与之战中赵奢对秦军干净利落的胜利,还是长平惨败后赵国人坚守邯郸城、最终在各国援军帮助下的绝境反击,都是战国后期秦国遭受的重大失败。哪怕

  • 作为外交家的孔子,为何要与春秋霸主为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国和鲁国在夹谷会盟,孔子担任这次会晤的“相”,这个“相”不是丞相的意思,而是盟会上的司仪。这是孔子生平第一次在重大的国际盟会上亮相。《史记》里的“夹谷会”故事这件事《史记·孔子世家》是这么讲的:齐国大夫黎鉏对齐景公说:“鲁国起用了孔丘,这个发展势头,齐国很危险啊。”

  • 古代封王的命名逻辑:为什么明以前是秦王、赵王,而清朝却是恭亲王、礼亲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爵位反映着一个人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而封“王”则是秦始皇建立帝制后,皇帝册封别人的最高爵位,是一种无上的荣耀。明朝以前的封王都以国家的名号命名,如秦王、魏王等,唐太宗李世民曾被封为秦王,他的三弟李玄霸被封为卫王(追封),四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五弟李智云被封为楚王。[var1]秦王李世民

  • 一位交织着权力与温情的女性战国大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var1]说到日本战国的大名,人们就会认为那是一个充满权力欲的男人们野蛮争斗的世界。殊不知,在日本,那个时代也曾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更出现过女性“战国大名”。谁呀?先说其中之一的,就是那位在1560年(永禄三年)桶狭间之战被织田信长“奇袭”了的战国大名——今川义元的母亲——寿桂尼(当然,这是她出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