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封王的命名逻辑:为什么明以前是秦王、赵王,而清朝却是恭亲王、礼亲王?

古代封王的命名逻辑:为什么明以前是秦王、赵王,而清朝却是恭亲王、礼亲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711 更新时间:2024/3/11 17:54:12

在中国古代,爵位反映着一个人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而封“王”则是秦始皇建立帝制后,皇帝册封别人的最高爵位,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明朝以前的封王都以国家的名号命名,如秦王、魏王等,唐太宗李世民曾被封为秦王,他的三弟李玄霸被封为卫王(追封),四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五弟李智云被封为楚王。

[var1]

秦王李世民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贞观长歌》截图

然而,清朝封王却以吉祥的文字命名,如恭亲王、礼亲王、睿亲王等,这是为什么呢?

清朝以前封王的取名习惯

所谓封建,即封邦建国,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得到领地的皇亲国戚变成了诸侯王,拥有领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一般来说,中国的封建制度始于西周,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左传》中记载,当年周公管叔蔡叔联合殷商后裔武庚一起叛周,认为分封势在必行,便将周王室的亲属分封在各地为诸侯,以这种藩属的关系替周朝守护四方,作为周朝的屏障。

夏商周都是以部落作为朝代名,那么次一等政权组织诸侯国就以领地名作为国名,如晋、秦、齐、楚、赵、魏、韩等,诸侯国的封王们也就顺其自然,以国名为名,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等等,此后,中国历代封王中,都以“晋、秦、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

[var1]

西周分封示意图。来源/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地方政权都是由中央政府派出的官僚来管理,再也不需要建立什么诸侯国,自然也就不存在封王的命名问题。但是,秦始皇操之过急,跳过了制度变迁进程中的“试验”环节,忽略了分封制的路径依赖性需要一定的缓冲周期,未把握好新旧制度转型或过渡的基本规律,成为导致整个帝国轰然倒塌的原因之一。

在秦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汉帝国,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没有一味地全国强制推行郡县制,而是采取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这被历史学家吕思勉称为:“秦汉间出现了封建政体的反动”。封王们的命名还是按照周朝的传统,以地理范围来命名,例如七个异姓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韩王信、长沙王吴芮,同姓王中,刘邦的长子刘肥被封在齐地,刘肥的封号便是“齐王”。刘恒在成为汉文帝之前,被封在代地,他的称号便是“代王”,这一切跟春秋时代没什么两样。

西汉初期,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确实符合一个新生政权融合多股势力,以图安邦定国的需要。但是,分封制所代表的贵族政治,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贵族们迟早会为了争夺最高权力向君王发出挑战。果然,汉朝的王国势力膨胀发展,文景时期出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最终出现七国之乱。

[var1]

汉初郡国并行。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此后的中国历代王朝,虽然都认识到以官僚政治为核心的郡县制更利于稳定,但是分封制一直试图卷土重来。西晋时期,分封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导致八王之乱,西晋随之瓦解。明朝时期,朱元璋分封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结果导致燕王朱棣发动叛乱,夺了自己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尽管如此,中央政府逐步集权的倾向是大势所趋,历代帝王接受汉初的教训,想方设法限制诸侯王的特权和封疆,以避免国家的分裂和政局的混乱。例如唐朝时期,封王只有封爵,但是却没有实际封地,自然也就没有封地的实际权限,只能拿到相应的封地税收。唐高宗李治在当皇帝前封号是晋王,但他压根没有在山西待过。不过,这些封王们的命名还是取自地理概念。

由于封王们没有实际领地,有的爵位命名干脆就撇开地理概念,取一些吉祥如意的名字,像唐宣宗,他在继位前就是光王;唐玄宗的儿子、杨贵妃的前夫李瑁就是寿王。

宋朝基本沿袭唐朝的制度,封王的名号也都是吉祥如意的话,像宋徽宗赵佶继位前的封号是端王,宋高宗赵构继位前的封号是康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觉得还是封邦建国这套东西好,把自己的儿子全部授爵封出去。既然封王有实际领地,那么爵位名自然又取自地理概念了,比如燕王朱棣。明成祖朱棣后,明代开始极力削藩,很多封王只有名号、没有实权。既然如此,就取个吉祥如意的名字吧,像明思宗崇祯在继位前就是信王。

总体来看,清朝建立前的历代王朝,已经有给封王取吉祥名字的习惯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封王都如此,还有很多封王的名字取自地理概念,尤其是晋王,简直是个香饽饽,封王们都想被称为晋王,据记载,排除世袭王不算外,历史上共出现过29位晋王,其中有12位晋王都成功称帝。

[var1]

明成祖朱棣像轴。来源/故宫博物院

有人认为,很多爵名看似是吉祥如意的名字,其实还是按照地理概念来取名的,或者是两者杂糅。例如明神宗的儿子,福王、惠王、瑞王,可以说是按福气、惠和、祥瑞的名词封的,也可以说是按福州、惠州、瑞州的地名封的。但按照传统,爵位若取自地理概念,基本都是较大一级行政单位的名字,怎么会取一个小地方的地名作为爵位名?这既不大气,也不霸气,应该不会是封王们所乐意的取名来源。封王们梦寐以求的,都是晋王、秦王这样的名号。

清朝封王取名为何特别

清朝封王的取名完全不取自地理概念。

一方面是满人自身的习俗,他们习惯在君主前面加上美称作为前缀,例如努尔哈赤曾自封为“淑勒贝勒”(后金爵位中地位最高的是贝勒),意思是“智慧的王”,这与汉人政权建立者完全相反,像朱元璋在称帝前就自封为吴王,吴是地理概念,而不是美称。

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被称为“广略贝勒”,汉文意思就是“足智多谋的王”。

[var1]

努尔哈赤。来源/故宫博物院

清朝第二任皇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在崇德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册封了最早一批亲王,史书载:“奉宽温仁圣汗之颁谕,分叙诸兄弟子侄功,册封大贝勒为和硕礼兄亲王,济尔哈朗贝勒为和硕郑亲王,墨乐根戴青贝勒为和硕睿亲王,额尔克楚虎尔贝勒为和硕豫亲王,豪格贝勒为和硕肃亲王,岳托贝勒为和硕成亲王……。”这些亲王的爵名也都是吉祥如意的词汇,例如睿亲王、豫亲王、郑亲王等,意思就分别是“聪明的亲王”“勇敢的亲王”“重大的亲王”。

册封的六个亲王都是努尔哈赤的嫡出,又同时是八旗领旗的旗主,例如代善是努尔哈赤的嫡次子,封为正红旗旗主,被册封为和硕礼亲王;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嫡十四子,封为镶白旗旗主,被册封为和硕睿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的嫡六子,封为镶蓝旗旗主,被封为和硕郑亲王。

同时,满人封王爵名不取自地理概念,也有现实的因素。他们那时还在关外,没有什么秦地、晋地、魏地给他们去占据,他们总不能给亲王起爵名叫什么韭菜坨子王、赵家窝堡王、红家套子王、葡萄沟村王、炮筒沟王之类的。

清军入关、定鼎中原后,封王的取名依然延续满人民族传统,取吉祥如意的词汇。例如入关后册封的两个亲王,承泽亲王硕塞(后袭者改号庄亲王)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承泽意为有造化的人,顺承意为和顺的人,总之都是美好的词汇。

清朝此时还册封了四个汉人亲王,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孔有德。这四人的爵名没有取自吉祥如意的词汇,而是沿用了明朝对他们的封号。例如平西王吴三桂,当初被崇祯皇帝封为平西伯。他要平的这个“西”,就是李自成,因为李自成起义军自西而来。吴三桂投靠清朝后,清快速扫平天下。为了嘉奖这位降将,清朝对其大加封赏,从伯爵一直升到亲王。不过其前缀一直都是“平西”二字,始终没有改变。

[var1]

吴三桂剧照。来源/电视剧截图

清朝没有给这四个汉人亲王的爵位名改成吉祥如意的名字,既可能是想让汉人亲王跟满人亲王有所区别,也可能是出于尊重他们既有的爵位名。

本来,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是绝不容许亲王占据实际封地的。他所创立的八旗制度,把女真人用军事组织的形式编制起来,在女真贵族的控制下从事生产和战争。

清入关后,给四个汉人亲王实际封地,最后他们在地方上称王称霸,发动三藩之乱。三藩之乱给了清政府一个教训,那就是绝对不能让亲王拥有实际的封地,不管是汉人还是满人,不管是有功于朝廷还是徒有嫡出的身份,一旦亲王拥有实际的封地,他们会辖制、影响当地地方官员,并可掌控自己的军队、掌握地方税赋等,成为帝国隐患。

[var1]

《清圣祖戎装像》,来源/龚书铎、刘德麟主编《图说中国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54页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封而不建”,把宗室都集中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他们没有皇命不得离京,以避免在地方拥兵自重,同时军权全部收归中央,若遇征伐,再临时派亲王们带兵,有时皇帝干脆自己御驾亲征。雍正上台后更绝,发布一系列命令,斩断了旗员和旗主之间的隶属关系,并且把八旗人事大权收为己有。

这些皇亲国戚没有实际封地,自然也就继续延续清军入关前爵位取名的传统,都用吉祥如意的词汇。这种政策果然效果很好,清朝始终没出现自己人反自己人的现象。

一个小小的王爵取名来源的背后,是历代王朝巩固自身统治的政治算计,值得我们认真品味。然而,无论他们如何算计,在历史大势面前,他们都不免走向衰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一位交织着权力与温情的女性战国大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var1]说到日本战国的大名,人们就会认为那是一个充满权力欲的男人们野蛮争斗的世界。殊不知,在日本,那个时代也曾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更出现过女性“战国大名”。谁呀?先说其中之一的,就是那位在1560年(永禄三年)桶狭间之战被织田信长“奇袭”了的战国大名——今川义元的母亲——寿桂尼(当然,这是她出家以

  • 战国时期的苏秦,为对立的东周和西周出计谋获取报酬,却引发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常清君导读:历史,是当时的现在,是现在的过去,也是过去的过去的将来;历史,兼有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等多种功能;历史,值得我们重温再忆。“历史故事——曾经如此那些

  • 荆轲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题记荆轲,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为“庆卿。”战国时期著名刺客。后游历到燕国,被当地称为“荆卿”(或荆叔),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var1]过了不久,在秦国做

  • 【精英荟医生招聘】古代名医系列:中国古代著名中医学家:扁鹊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有一个叫秦越人的医生治好了晋国国君赵简子的“五日不醒”之病[var1]国君就把这个医生所住的蓬鹊山赐给了他据说在蓬鹊山有翩翩欲飞的石鹊和静观天下神奇的石人形象[var1]晋国人视秦越人为吉祥喜鹊一般,而尊称其为“扁鹊”(一说是人们用上古黄帝时期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中医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已有数千

  • 商鞅的理念为何被独断专行者奉为圣经?浅聊商鞅去“六虱”的逻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var1]编辑搜图比如唐朝的黄巢用百姓当军粮以及明末的张献忠在四川干的那些事情,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找不到肯定的地方。再比如就算用当时的眼光来看秦桧和吴三桂也一样是奸贼,如果这位仁兄的说法成立,那么若干年后,犹太人是不是都不能否定希特勒了呢?再说否定商鞅也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赵良见商鞅就当面直言不

  • “楚”是战国七雄之一,为什么后来的政权很少再以“楚”为国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这首《中国历史朝代歌》,是我们中小学阶段必学的知识之一。但是,简单的朝代歌中略去了许多分裂时期割据政权的国号,比如十六国的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等,

  • 夫差为什么会放过勾践?真的因为西施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之战中大败来犯的越军后,乘胜长驱攻入越国腹地,越王勾践仅剩五千残兵退保会稽山。大好形势之下,吴国君臣却就如何处置越国发生了重大分歧——以伍子胥为代表的一派,指出越国“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生存竞争的矛盾不可调和,主张乘势灭

  • 楚国王都,千年巨城:寿春如何沦为今天的一个古镇?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在古代曾经长期兴盛、历史爱好者人尽皆知、现在却在新闻中难寻踪迹的城市,“寿春”绝对算得上一个。这里曾经是江淮流域的头号重镇,很长时间内,地位都看齐甚至超越了另一个江淮大都市徐州。可是,说起这座曾经频繁出现在史书中的城市现在怎么样了,恐怕很少有人能说得上来。不过,说到“淮南牛肉汤”这个在华东地区

  •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配拥有姓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的燕山东麓,穿过群山重叠,辽河平原一望平野,这里存在着一个隐匿于《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之外的“第四国”——燕国。伫立辽左,怅望中原。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燕国,以及围绕燕国发生的往事旧闻。辽东:边陲之地与割据天堂在诸侯纷争的乱世里,燕国并没有另外三国的知名度,无论是在浩如烟海的史

  • 被吴国攻破首都、鞭尸先王后,楚国如何完成复仇,一统东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末年,吴国攻入楚国郢都,伍子胥鞭尸楚平王。实际上,吴军攻破郢都时,楚平王已经病死许久,另一个导致伍子胥父兄被杀的佞臣费无极,更是在吴国入侵前许多年被楚国人自己清理门户杀掉了。所谓的“为伍子胥复仇”,无非是吴国为自己在郢都地区大规模烧杀抢掠寻找一个借口。[var1]伍子胥。图源/电视剧《东周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