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秦军倾巢出动,强大楚国为何不去偷袭?原来事情不简单

长平之战秦军倾巢出动,强大楚国为何不去偷袭?原来事情不简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056 更新时间:2024/3/11 17:54:41

战国时代,长平之战是决定当时未来走向的一场“世纪之战”。若当时赵国赢得了胜利,那么战国的历史可能又是一番景象。可惜的是,历史不可能有如果,长平一役还是以秦国笑到了最后而告终。再后来,秦趁势消灭了其他6个国家,最终建立了秦王朝。不过当时也有个让大多数人非常费解的地方:长平之战时,秦军倾巢出动,而强大的楚国却不去偷袭。

公元前262—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为了抢上党地而互相争斗,当时双方几乎都投入了全国的兵力,那场面可说相当震撼。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赵国出动了45万精锐,秦军则几乎倾巢出动,也投入了40万精兵,双方这么一耗就是3年。那会儿秦为了打赢战争,甚至还发动了后方人员鼎力相助,整个国家把可调动的人力、资源都砸了进去。也正因他们把资本全投在了前线,所以国内十分空虚。

[var1]

按道理说,战国后期,秦吞并天下的野心已暴露了出来,其他国家为了自保应会去偷袭秦国才对,特别是强大楚国。从实力上来说,楚完全可出动几十万大军去偷袭秦国。公元前225年,楚已十分落寞,但名将项燕仍可组织楚军狂虐秦名将李信。要知道,战国末期的楚国已国力衰弱,但他们能打赢秦军,这就足以证明楚军在人数与战斗力方面均不可小视。这样来看,长平之战时的楚有能力去攻打空虚的秦国。

再从秦楚之间的关系而言,楚更应去攻秦才对。长平之战时,楚国的君主为考烈王,而他一直都想替父亲顷襄王与祖父怀王报仇。公元前299年,秦王骗楚怀王到了秦国,随后就囚禁对方,并间接害死了他。楚顷襄王时,秦出兵狂虐楚国,并占领了楚国都城。无论从私人感情还是国家利益来看,楚考烈王都应趁机攻秦才对,可让人意外的是他一直没去偷袭。那么这其中有何原因呢?

首先,楚国内部局势不稳,他们没有力量直接偷袭。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了,太子熊完经过千辛万苦才由黄歇保着回到了楚国,后来顷襄王驾崩,熊完才成功上位,成了历史上的楚考烈王。不过这个时候,楚重要王室成员阳文君也想上位,而他也有自己的一股势力,所以考烈王的王位并不稳,双方处于暗斗之中,楚还没功夫能马上出动几十万人去偷袭秦国。

[var1]

其次,楚也忌惮秦名将白起的威名。楚顷襄王在位时,秦战神白起通过鄢郢之战大败楚军,甚至直接抢占了楚国都城。经过这场大战,楚军亲自感受到了白起的可怕,所以他们对白老板都很畏惧。长平之战时,秦主将一开始并非白起,后来他们才偷偷换帅。在战国时代,那会儿无互联网、手机、电报等先进通讯手段,因此秦暗中偷换主帅的消息也不可能马上传到楚国,故楚国害怕白起而也不敢轻易出兵。

可看出来,楚不去偷袭秦也是有原因的,而且整件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一方面楚人畏惧白起,另一方面楚国内部局势不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楚没能去偷袭空虚的秦国。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当楚把握不住机会时,秦却把握了另一个时机。公元前223年,秦老将王翦带着60万人直接灭了楚国,而嬴政也于2年后统一了天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民族交融视野下的十六国墓葬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甘肃省文物局)民族文化交融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主题。十六国之前的民族接触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排斥,民族交融的益处被轻视或忽略;十六国民族分治所造成的社会伤害使一部分有识之士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行了程度深浅不一的民族交融举措,使历史重新向健康完善的方向悄然转变。十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十六国

  • 秦国和齐国都是超级大国,为何最终齐国没落,而秦国统一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一是齐国在长期争霸中消耗太大,而秦国较少参与争霸,保存了实力。在春秋时期,齐国是最早称霸的国家,但是齐桓公之后,齐国迅速就陷入内乱,同时与其他国家的矛盾越来越大,越来越多,齐国长年累月陷入打仗之中。这样做,对国力的消耗太大。秦国在春秋时期也参与过争霸。不过,秦国向东发展的势头,很快被晋国

  • 晋国内部的六卿争斗,韩、赵、魏为何能笑到最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三家分晋的历史早已为国人熟知,但在晋国的诸多公卿家族之中,为什么是韩赵魏三家笑到最后?在这场残酷内斗中,晋国周边的各诸侯国又在做什么?这一切的答案,或许要从一位江南的来客说起。三军六卿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访中原。作为已故吴王寿梦之子,季札此前拒绝继位,因为广有贤名。他一路北

  • 春秋与战国卿权的分割线:田氏代齐背后反映了什么重大变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先秦时期的齐国与其他诸侯不同,《史记》中有两篇“世家”:《齐太公世家》与《田敬仲完世家》。这两篇世家代表了齐国的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姜太公后代做齐国国君,现在一般称“姜齐”;后一个阶段是田氏做齐国国君,现在一般称“田齐”。但这只是习惯性叫法,其实不大严谨,“姜”是姓,“田”是氏,二者是不对等的。

  • 惨遭桃花劫:野蛮生长的楚国争霸之路是如何被战略性毁灭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不管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还是“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虽然逐步掏空了周王朝的权力,但从根上算,基本都是周王朝分封的。有些分封得早、地位很高,比如姜姓齐国、晋国、宋国、燕国;有些是半路崛起但也经过了周王朝认证,比如秦国、田氏齐国、韩、赵、魏。唯一

  • 战国末年抗秦最顽强的赵国,为何在秦末逐鹿中存在感那么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后期,抵抗秦国东进最顽强的莫过于赵国和楚国。楚国的顽强抵抗很大程度是因为其幅员辽阔、战略纵深大,这就让缺乏这些客观条件的赵国人在抗秦战争中显得更加亮眼。无论是阏与之战中赵奢对秦军干净利落的胜利,还是长平惨败后赵国人坚守邯郸城、最终在各国援军帮助下的绝境反击,都是战国后期秦国遭受的重大失败。哪怕

  • 作为外交家的孔子,为何要与春秋霸主为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国和鲁国在夹谷会盟,孔子担任这次会晤的“相”,这个“相”不是丞相的意思,而是盟会上的司仪。这是孔子生平第一次在重大的国际盟会上亮相。《史记》里的“夹谷会”故事这件事《史记·孔子世家》是这么讲的:齐国大夫黎鉏对齐景公说:“鲁国起用了孔丘,这个发展势头,齐国很危险啊。”

  • 古代封王的命名逻辑:为什么明以前是秦王、赵王,而清朝却是恭亲王、礼亲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爵位反映着一个人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而封“王”则是秦始皇建立帝制后,皇帝册封别人的最高爵位,是一种无上的荣耀。明朝以前的封王都以国家的名号命名,如秦王、魏王等,唐太宗李世民曾被封为秦王,他的三弟李玄霸被封为卫王(追封),四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五弟李智云被封为楚王。[var1]秦王李世民

  • 一位交织着权力与温情的女性战国大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var1]说到日本战国的大名,人们就会认为那是一个充满权力欲的男人们野蛮争斗的世界。殊不知,在日本,那个时代也曾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更出现过女性“战国大名”。谁呀?先说其中之一的,就是那位在1560年(永禄三年)桶狭间之战被织田信长“奇袭”了的战国大名——今川义元的母亲——寿桂尼(当然,这是她出家以

  • 战国时期的苏秦,为对立的东周和西周出计谋获取报酬,却引发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常清君导读:历史,是当时的现在,是现在的过去,也是过去的过去的将来;历史,兼有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等多种功能;历史,值得我们重温再忆。“历史故事——曾经如此那些